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20篇 |
免费 | 1037篇 |
国内免费 | 14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0篇 |
大气科学 | 1117篇 |
地球物理 | 1441篇 |
地质学 | 2800篇 |
海洋学 | 754篇 |
天文学 | 240篇 |
综合类 | 524篇 |
自然地理 | 6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307篇 |
2020年 | 266篇 |
2019年 | 278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287篇 |
2016年 | 350篇 |
2015年 | 265篇 |
2014年 | 327篇 |
2013年 | 308篇 |
2012年 | 309篇 |
2011年 | 328篇 |
2010年 | 302篇 |
2009年 | 273篇 |
2008年 | 273篇 |
2007年 | 292篇 |
2006年 | 256篇 |
2005年 | 224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88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90篇 |
1999年 | 237篇 |
1998年 | 203篇 |
1997年 | 214篇 |
1996年 | 163篇 |
1995年 | 179篇 |
1994年 | 148篇 |
1993年 | 127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海洋上层暖水在热带气旋迅速增强中的作用:基于台风威马逊(1409)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登陆海南岛之前,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北部从热带风暴级别迅速增强成为超强台风。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海洋上层的异常暖水在威马逊的迅速增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威马逊期间,南海北部的海表面温度相比于气候态海表面温度暖很多。这部分异常暖水为威马逊提供了更多的能量,从而导致了威马逊的迅速增强。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证明,南海北部的暖水在台风威马逊的迅速增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团异常暖水的影响,威马逊只增强25 hPa,仅为有暖水影响条件下增强程度的58.1%。 相似文献
112.
113.
复杂矿石中滑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含滑石复杂矿石试样经650℃焙烧,使其中绿泥石、菱镁矿等变得能迅速溶于1+1 HCl中,而滑石溶解率很低。残渣用HF-HClO_4或KOH处理,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或滴定法测定MgO,计算滑石量。10余种共存矿物在一定范围内不干扰测定。 相似文献
114.
在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3年7月21日、 10月16日云南大姚先后发生的6.2级、6.1级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的基础上,采用互相关系数法测量了两个地震序列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延迟时间. 结果表明:① 两个地震序列的S波分裂现象较明显,除三台乡台以外,大部分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快波平均偏振方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三台乡台的偏振方向出现两个峰值,平均偏振方向是N80deg;E,表现出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不一致的现象;② 序列延迟时间与震源深度之间没有明显规律性关系,但不同延迟时间范围内偏振方向表现出不同的规律;③ 两次地震序列S波分裂结果对比发现,6.2级地震序列快波的偏振方向明显较分散,快波平均偏振方向比6.1级地震序列大20deg;,而延迟时间方面二者相差不大;④S波分裂快波偏振方向所表现出的空间差异性,可能是由于在区域背景应力场的基础上叠加了两次6级主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5.
滩浅海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在工程地质勘查中一直缺乏经济、有效的原位测试手段。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滩浅海静力触探系统(CPtss),包括设有贯入装置与液压装置的主体设备和设有充气装置、真空发生装置以及系统控制装置的附属设备,其测试方法包括:主体设备由船拖至目标点位靠自重沉入海底,以液压贯入方式测试海床以下土体的强度,获得触探头强度测试参数。利用该系统在黄河水下三角州开展了现场试验测试,得到了海床土的锥尖阻力、侧摩阻力及摩阻比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获得海床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对该海域的海床成层性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单,且具有海上连续走航测试的特点,在今后滩浅海工程地质勘查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6.
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6期刊载的《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相应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于地震风险的警觉。文章提到影响地震危险度的3方面因素(导致灾害的强度因子、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和响应能力)比较全面。但是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的数据不是来源于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分析表明:地震危险度和城市近源等效震级无关;脆弱性因子没有考虑抗震能力;响应能力也不包括疏散和救援力量等因素。因此认为《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3C章的文字表述与图件的数据依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别,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117.
原始地震数据中饱含丰富的反映相位的走时信息和反映反射率的振幅信息。基于波场延拓理论的波动方程保幅地震偏移成像,是在给出正确构造成像位置的同时也给出真实反射振幅的有效完善。基于全声波方程,利用严格的解耦理论进行单程波动保幅分解,得到一个由波场传播项与振幅补偿项构成的,在走时与振幅上满足全声波方程对应的程函方程与输运方程的保幅单程波动方程;利用摄动理论进行单平方根算子渐进展开,推导出基于保幅波动方程的广义高阶屏地震偏移算子方程。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凭借更准确的相位归位和散射能量聚焦提高构造成像精度,而且输出了能更正确反映地下反射属性的能量信息,从而可以为更深层次的勘探开发,提供地球物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8.
X. Huang Y. Tian Y.R. Luo H.J. Liu Wei Zheng T.L. Zheng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8,57(6-12):538
Sublimation was developed by Alley and Brown (2000) in order to isolate bacterial strains that were capable of degrading water insoluble compounds. In this study, sublimation was modified by the use of nutritional agar plates, instead of mineral salt agar, to isolate phenanthrene-degrading bacteria from a mixed culture that had been enriched under the selective pressure of high phenanthrene content. Five strains were obtained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y and degrad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16S rDNA sequence, two of them were classified as species of the genus Sphingomonas; the others as species of the genus Burkholderia.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was introduced to detect dynamic changes in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during enrichment batch culture, and to determine an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ve isolates and the phenanthrene-degrading consortium. The DGGE profile indicated that these five isolates corresponded to four dominant bands of the consortium.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eans of isolation, we concluded that modified sublimation is effective and more convenient. 相似文献
119.
本文分别对单台、双台、联合基础与地基土相互作用体系在扰力作用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计算中考虑了外围土体的影响。通过算例,得到了单台、双台、联合基础的一些振动规律。 相似文献
120.
Youjuan Li Brian R. Jicha Wanfeng Zhang Wen Chen Brad S. Singer Dewen Zheng Huaiyu He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2023,47(3):657-668
The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40Ar/39Ar dates are ultimately linked to co-irradiated reference materials of known age. Here we provide new data from the SK01 sanidine, which was analysed in three different laboratories to evaluate it as a 40Ar/39Ar reference material. Aliquots of 5 mg, incrementally heated in two laboratories, yielded indistinguishable results with a weighted mean age of 27.58 ± 0.06 Ma (95% confidence level). Single-crystal step heating and single-crystal total fusion analyses of SK01 sanidine were undertaken in the third laboratory to further test the intracrystalline homogeneity. For the seven step-heating analyses, six crystals yielded nearly concordant age spectra with 40Ar/39Ar ages ranging from 26.853 ± 0.094 Ma to 26.963 ± 0.067 Ma, whereas one crystal gave an older age of 27.774 ± 0.071 Ma with a slightly discordant age spectrum. Twenty-three single-crystal total fusion analyses yielded 40Ar/39Ar ages ranging from 27.070 ± 0.108 Ma to 27.736 ± 0.062 Ma with a dispersion of ~ 3.8%. The older ages from single-crystal total fusion dates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an inherited or excess argon component in some crystals. This is an initi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SK01 sanidine, and additional work needs to be conducted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age dispersion so that it can be utilised as a 40Ar/39Ar reference materia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