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7篇
  免费   4306篇
  国内免费   7081篇
测绘学   2974篇
大气科学   3613篇
地球物理   3825篇
地质学   12713篇
海洋学   2987篇
天文学   337篇
综合类   1608篇
自然地理   2777篇
  2024年   221篇
  2023年   574篇
  2022年   1257篇
  2021年   1433篇
  2020年   1236篇
  2019年   1410篇
  2018年   1320篇
  2017年   1201篇
  2016年   1217篇
  2015年   1350篇
  2014年   1286篇
  2013年   1459篇
  2012年   1588篇
  2011年   1607篇
  2010年   1554篇
  2009年   1470篇
  2008年   1376篇
  2007年   1348篇
  2006年   1373篇
  2005年   1083篇
  2004年   744篇
  2003年   614篇
  2002年   690篇
  2001年   658篇
  2000年   558篇
  1999年   422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222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41.
本文研究了CGCS2000启用后选择城市平面坐标系的方法,提出了以大地高分布数据上投影变形符合限差的点数百分比最大为重要准则,用于选取城市平面坐标系的方法。并以N市为例,利用N市大地高分布数据进行验证,相比常规方法,该方法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地形起伏等因素对长度变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2.
现代条件下的城市作战,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城市具有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较多的障碍物等特点,使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延误战斗的时间。本文在分析了城市道路对装甲部队机动影响基础上,介绍了ESPO算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装甲部队在城市道路中机动的最短路线选择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43.
基于遥感技术的内陆湖泊水质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内陆湖泊水质监测应用周期长、不连续、费用较高的局限性,介绍基于遥感数据的内陆湖泊水质监测系统,包括系统需求、系统框架、系统结构及系统特征,并讨论系统未来设计的改进.  相似文献   
844.
岩石介质的宏观非线性主要是由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造成的,应用新的数值计算软件RFPA(2D)——基于岩石宏观非线性行为可能是由具弹脆性特征的细观微元体不断破裂造成的,造成微元体不断破裂(并非某一时刻同时破裂)的原因是微元体材料性质(微元体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参数)的非均匀性,是一个数学上相对简单但能充分考虑岩石介质复杂性的方法,对采动引起岩体失稳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应用RFPA(2D)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45.
舒方国  龙毅  周侗  曹阳 《测绘学报》2013,42(5):774-781
在地图水系自动综合中河流选取需要建立对不同河流重要性程度的有效判别。由于河流汇水区域直接反映河流的作用空间,因而其面积大小成为关键性的量化指标。目前基于河流的汇水区域自动提取方法主要从河流单一要素出发,按“空间均衡竞争”思想平分河流之间的区域,由于未考虑地形因素使得提取的汇水区域往往存在偏差,而传统基于DEM的汇水区域提取虽然考虑了地形,但没有与河流目标建立显性的对应关系。河流是一种天然的沟谷地性线,与山脊线具有对生互补的空间耦合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等高线簇与河网双要素协同的河流汇水区域提取方法,该方法对河流与等高线的目标集合构建约束Delaunay三角网(CD-TIN)并将三角形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分别采用骨架线提取规则与梯度向量引导的分水线搜索规则提取分水线段,连接形成网络结构并依此计算各河段的汇水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更准确地提取河流汇水区域,从而为河流综合选取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846.
VML在WebGIS图形显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被动式WebGIS地图显示的局限,提出了引入VML的解决办法,使客户端容易实现矢量地图显示、地物动态变化显示、专题制图显示等,丰富了WebGIS的地图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847.
近5年来,六盘水煤田多个区块的煤层气试采开发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其煤层气聚集单元多、勘探开发条件差异大,整体评价该区煤层气赋存特征及预测综合有利区对本区煤层气开发决策至关重要。研究区有22个主要含煤向斜,即煤层气聚集单元,不同煤层气聚集单元上二叠统含煤岩系具有单煤层厚度薄、顶底板封盖性好、煤层含气量高、地应力较大、煤体结构偏差、低孔低渗、储层超压频繁的共性特征,但在煤层气资源丰度、资源量、煤层累计厚度、构造、埋深、煤阶、试采效果、勘探程度和地面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根据各煤层单元的共性与差异性确定了煤层气综合开发评价的3个二级指标(资源条件、储集条件和开发基础条件)及对应的9个三级指标,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方法对22个煤层气聚集单元进行了有利区优选排序,优选出5个建议优先开发的煤层气单元、9个适合接替开发的煤层气单元及8个远景煤层气开发单元。  相似文献   
848.
基于1981~2020年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采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计算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生理热响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4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无冷热胁迫气候条件的出现频率约为43.77%、热胁迫和冷胁迫出现频率分别约为22.42%和33.81%,其中,显著热胁迫和显著冷胁迫出现频率分别约为8.38%和1.58%;在空间分布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无冷热胁迫气候条件的出现频率总体表现为南多北少地带性分布,兼有山区多平原少、沿海多内陆少分布特征,显著热胁迫主要出现在皖西和皖南的平原以及浙江的嘉绍平原和金衢盆地,显著冷胁迫主要出现在苏北、皖北和舟山以北的沿海岸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UTCI值的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由1981~1990年13.83℃增加至2011~2020年14.75℃,人体生理热响应表征为冷胁迫减少、热胁迫增加、无冷热胁迫基本不变,春季无冷热胁迫时长的增加基本抵消了夏季无冷热胁迫时长的减少。  相似文献   
849.
近44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干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降水和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 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量构造了降水蒸发均一化干湿指数, 进而研究了西北地区干湿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是西北地区近44年干湿特征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模态; 西北地区干湿异常特征主要分为西风带气候区型, 高原气候区型和季风气候区型; 整个西北地区及其西风带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年干湿特征呈较为显著的变湿趋势,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均发生了由干向湿的突变, 而季风气候区表现为变干趋势, 并且在90年代前期发生了由湿向干的突变; 整个西北地区及各分区近44年来主要以年代际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850.
This i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uthors’ analysis on the output of 24 coupled climate models from the Twentieth-Century Climate in Coupled Models (20C3M) experiment and 1% per year CO 2 increase experiment (to doubling) (1pctto2x) of phase 3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3).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potential changes of July–August temperature extremes over China. The patter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simulated temperature with the observations are 0.6–0.9, which are higher than the results for precipitation. However, most models have cold bias compared to observation, with a larger cold bias over western China (>5°C) than over eastern China (<2°C).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ME) exhibit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under the 1pctto2x scenario. The amplitude of the MME warming shows a northwest–southeast decreasing gradient. The warming spread among the models (~1°C– 2°C) is less than MME warming (~2°C–4°C), indicating a relatively robust temperature change under CO 2 doubling. Further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coupled climate model version 2.1 (GFDL-CM2.1) simulations suggests that the warming pattern may be related to heat transport by summer monsoons. The contrast of cloud effects also has contributions. The different vertical structures of warming over northwestern China and southeastern China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natures of vertical circulations. The deep, moist convection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i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transporting" the warming upward, leading to more upper-level warming.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warming is more surface-orientated, possibly due to the shallow, dry conv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