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750篇 |
免费 | 25998篇 |
国内免费 | 1414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266篇 |
大气科学 | 8070篇 |
地球物理 | 10825篇 |
地质学 | 38563篇 |
海洋学 | 11360篇 |
天文学 | 760篇 |
综合类 | 4929篇 |
自然地理 | 81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8篇 |
2024年 | 2115篇 |
2023年 | 2414篇 |
2022年 | 4023篇 |
2021年 | 4636篇 |
2020年 | 4006篇 |
2019年 | 4241篇 |
2018年 | 3711篇 |
2017年 | 3576篇 |
2016年 | 3557篇 |
2015年 | 4272篇 |
2014年 | 4001篇 |
2013年 | 4878篇 |
2012年 | 5181篇 |
2011年 | 5035篇 |
2010年 | 4983篇 |
2009年 | 4616篇 |
2008年 | 4605篇 |
2007年 | 4427篇 |
2006年 | 4188篇 |
2005年 | 3462篇 |
2004年 | 2614篇 |
2003年 | 1884篇 |
2002年 | 1935篇 |
2001年 | 1758篇 |
2000年 | 1437篇 |
1999年 | 638篇 |
1998年 | 271篇 |
1997年 | 212篇 |
1996年 | 143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92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8篇 |
1977年 | 7篇 |
1957年 | 18篇 |
1954年 | 3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对区域用地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RUSLE模型,并辅以遥感监测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2000-2015年退耕状况及其引起的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分3个时段(2000-2005年、2005-2010年及2010-2015年)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2000-2015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663.83 km2,以转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为主,其中耕地转林、草地净减少面积为1113.64 km2,草地和未利用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15年间土壤保持功能提升显著,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壤保持量增加了56.50×104 t,2005-2010年由退耕所带来的土壤保持增加量在3段时期中最高;不同坡度等级的生态退耕引起的土壤保持增加量差别较大,总体随着坡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在25°以上的陡坡耕地由退耕还林(草)带来的土壤保持效益又有所升高。研究对于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2.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平阴县国土资源局按照“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把严格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要求,认真组织,扎实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1大力加强耕地保护平阴县 相似文献
183.
基于地名志的东北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探讨了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在确定东北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初始年限研究中的应用,并结合重分类、重心转移分析、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了镇赉县地名志等史料记载的土地开发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在康熙年间和1853年,镇赉县先后有过有记载的定居后小范围开垦活动,而直到1875年开始持续的土地开垦利用,此前镇赉县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在技术手段不发达的早期,村屯的演变过程与土地开发利用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村屯演变特征来看,1907-1912年期间土地开发利用最为突出;到1975年时,镇赉县村屯格局基本形成,而此时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已由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的机械化。在开禁等政策、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影响下,镇赉县土地开发呈由东部和中部的平坦地区向西部地势较高地区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4.
185.
卫星精密轨道的确定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位置与服务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国家基准站是影响卫星轨道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际GNSS监测与评估中心自主开发的软件计算国家基准站和MGEX站对北斗卫星精密定轨的影响。得出结果:加上国家基准站后GEO卫星轨道精度平均能达到2.0 m,比没有国家基准站时提高约14%,在GEO切向方向改善最为明显,大约提高30%。IGSO和MEO卫星也有所提高。加上国家基准站后,三类卫星的轨道重复弧段的径向精度优于5 cm。有了国家基准站数据BDS精密轨道会有明显的改善。国家基准站的建立使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的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6.
中国隧道及井巷地震波法超前探测技术研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射地震波法作为一种主要的超前探测技术在我国国内隧道及井巷工程中取得了诸多成功应用的探测实例,同时在应用中不同探测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结合国内外超前探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TSP法、负视速度法、HSP法、TRT法、ISIS系统等反射波探测技术加以阐明,分析了国内超前探测技术应用与研究的现状,指出隧道及井巷超前探测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超前探测研究在正反演理论、数据采集、偏移成像技术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超前探测的目标是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实时的巷道前方地质体的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87.
运用势的叠加原理和镜像反映原理,导出了水平井任意分段模式下井筒与油藏渗流耦合产能计算模型,用该模型可以计算任意分段模式下来平井的产能,通过对比不同分段模式下的水平井产能,可以对分段进行优化,从而指导分段完井方案的制定.研究结果表明:当打开程度一定时,不同分段模式对产量影响不大;产量随着打开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当打开程度大于40%时,产量增幅趋于平缓,因此,打开程度必须大于打开临界程度,这样既减小了因分段而牺牲的产量又达到了分段的目的;井筒摩阻对产量影响较大,在进行分段优化时,必须考虑井筒摩阻的影响,从而优选盲管段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8.
在系统收集山东已完成的1∶5万、1∶20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编制山东省1∶25万实际材料图和建造构造图、1∶50万大地构造相五要素工作底图和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全面介绍了大地构造相的定义、研究内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编图程序。采用大地构造相编图作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揭示不同陆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研究山东大陆块体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和具体表达形式。进而对山东大地构造相进行了划分,共划出华北陆块区、秦祁昆造山系和中国东部陆缘弧盆系相系3大相系,鲁西陆块、渤海陆块、大别苏鲁结合带、威海弧盆系、胶辽岩浆弧和华北裂谷盆地6个大相以及20个相和59个亚相,明确了其鉴别标志。对陆块区、造山系和陆缘弧盆系相系以及大相、相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简要总结了大地构造相与成矿尤其是金矿的关系,探讨了不同矿床与大地构造相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89.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