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903篇 |
免费 | 21040篇 |
国内免费 | 111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965篇 |
大气科学 | 6430篇 |
地球物理 | 8640篇 |
地质学 | 30976篇 |
海洋学 | 9088篇 |
天文学 | 592篇 |
综合类 | 3891篇 |
自然地理 | 64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0篇 |
2024年 | 1697篇 |
2023年 | 1939篇 |
2022年 | 3211篇 |
2021年 | 3740篇 |
2020年 | 3174篇 |
2019年 | 3385篇 |
2018年 | 2977篇 |
2017年 | 2814篇 |
2016年 | 2839篇 |
2015年 | 3453篇 |
2014年 | 3213篇 |
2013年 | 3871篇 |
2012年 | 4189篇 |
2011年 | 3975篇 |
2010年 | 3985篇 |
2009年 | 3671篇 |
2008年 | 3668篇 |
2007年 | 3550篇 |
2006年 | 3332篇 |
2005年 | 2745篇 |
2004年 | 2105篇 |
2003年 | 1516篇 |
2002年 | 1549篇 |
2001年 | 1425篇 |
2000年 | 1159篇 |
1999年 | 507篇 |
1998年 | 220篇 |
1997年 | 167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3篇 |
1977年 | 5篇 |
1957年 | 16篇 |
1954年 | 3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通过对1992~2008年间各期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分析华北地区网区重力场的演化特征,总结震前异常的形态、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指出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生地震的部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重力场总体变化不具明确规律性;大量测点存在明显的背景性趋势性异常变化;重力场变化与网区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联系密切,较明显的重力场异常反应多发生在震前2年左右时间,且常伴有大面积高值异常区出现。重力变化0线、高梯度带、异常中心(含极值)附近是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震的部位。 相似文献
182.
YAO Yi-min ) XU Dao-yi ) HAN Yan-ben ) YIN Zhi-qiang ) ZHANG Hai-feng ) ) Geolog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 Dongying )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地层学杂志》2007,(Z2)
山东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上部天文地层研究是以牛38井沙三段中亚段顶界年龄34.892Ma作为标定,分析和计算出沙二段下亚段底年龄为33.799Ma、沙段二段上亚段底为33.338Ma、沙一段底为32.940Ma和东营组底为31.829Ma。从天文地层界线年龄分析,沙三段-沙二段界线的年龄大致可对比为"国际地层表(2004)"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3.90Ma,而沙二段下亚段-上亚段界线年龄比国际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滞后大约600ka。在"中国区域地层表"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2Ma)和"国际地层表"的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3.9Ma)之差的1.9Myr,大致相当于本区计算的沙一、二段的持续时间。SP数据的小波分析表明,在沙二段-沙三上亚段界线附近,即约33.8Ma之后,约405ka周期开始变得不明显、不规则,幅度亦下降,剧烈突变发生时间在33.4Ma左右。上述界线对应偏心率周期的理论值突变的时间。因此推论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是偏心率多个理论周期重迭而导致的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本区沙二段下亚段这段地层形成不整合面的时间,大约在33.8—33.4Ma期间。 相似文献
183.
宝兴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陆缘活动带东段,岩性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35.0±1.3Ma,属于中三叠世。岩石的K_2O/Na_2O平均值为1.07,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活动陆缘钙碱性岩系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平均值为147×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属具中等负Eu异常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合邻区构造演化研究,认为中三叠世研究区在伸展作用下岩石圈进行拆沉,从而形成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84.
185.
辽东半岛早元古宙地壳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半岛早元古代岩层可以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早期阶段,在硅铝壳内的滑动面上裂开而造成宽度远较现存早元古代岩层分布为宽的裂谷式地槽,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成了优冒地槽同时异相并存的局面。中期阶段层状的堆积物是由大石桥岩组与盖县岩组所构成,前者为厚约4km的厚层状碳酸盐岩,后者为厚度大于5km的泥砂质岩石。晚期阶段、局限于南部局部地区,由石英砂岩、石英岩、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厚度大于10km。由同位素年龄资料所知,早元古宙地槽下限为2300—2500Ma,上限可能为1700Ma,2000Ma前后发生过一次中等程度地质 相似文献
186.
187.
188.
中国建设用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的建设用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地区建设用地面积、GDP、总人口和城市化率都有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会驱动自身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而且会带动邻近区域的建设用地的增长。传统上只从时间维度出发的研究思路,忽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和异质性,低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增长的作用,必须在普通面板线性回归模型中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变量进行修正。计量模型检验表明,城市化水平对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影响不甚显著。说明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与优化已迫在眉睫,从长远看来,提高城市化水平,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土地制度,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9.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