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1.
中国中部高铝质超高压变质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  硬水铝石 《岩石学报》1999,15(4):548-556
我国中部在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高铝质变质岩石, 以蓝晶黄玉石英岩为特征, 具有以蓝晶石、富水黄玉、富镁硬绿泥石、柯石英、硬水铝石等为代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 矿物组合主要为蓝晶石+ 黄玉+ 石英 (柯石英)、蓝晶石+ 蓝刚玉±富镁硬绿泥石等。化学成分富铝而贫镁, 其原岩为陆缘高铝质泥质沉积岩。实验岩石学的研究表明, 蓝晶石+ 黄玉在1000℃~1200℃,3.1~3.77GPa 条件下仍可稳定存在,而石英已部分转变为柯石英。蓝晶石+ 黄玉与柯石英一起稳定于超高压条件下。这表明以高铝质岩石为代表的地壳物质已进入到地幔深度, 达到这样的深度只能由会聚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引起。因此,高铝质岩石的存在可以作为A型俯冲作用的指示剂。超高压变质的高铝质岩石将成为陆-陆碰撞事件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分布式环境下区域分片片段间的各种原始缝隙,提出一种3RM(Three Relational Matrix)缝隙处理模型。该模型采用两阶段流程,第1步划分空间计算单元,对区域分片边界处的要素进行聚类分组;第2步对各个空间计算单元进行缝隙处理。模型研究区域分片边界处缝隙的描述和区分方法,依据要素拓扑关系、属性关系以及精度3种关系建立了3RM缝隙处理矩阵,发现线状和面状要素在分片数据边界处的38种潜在的缝隙,并建立了相应的缝隙处理方法。运用3RM模型对异构的土地利用分片数据进行缝隙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缝隙处理模型能够有效处理实际分片数据当中的各种缝隙。  相似文献   
13.
竖轴向承载力是桩基础设计的重要参数,现场静载试验是目前确定桩基承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依托黄陵延安段高速公路洛河特大桥试桩工程,通过对原有工程桩施加预应力,形成了以工程桩为锚桩的锚拔体系。加载过程中试桩应力、锚桩应力及桩顶位移测试,结果表明,结合预应力技术,以工程桩作为锚桩构成桩基础静载试验的锚拔体系是可行的,同时提出了施加预应力大小的原则、方法以及确保后期曾作为锚桩的工程桩有足够承载能力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渭河下游咸阳-草滩段河道位于西安凹陷向临潼隆起的过渡区,发育河漫滩和T1~T3阶地,渭河断裂隐伏于河道北岸。文章对渭河北岸河谷地貌和地层剖面进行了观测和年代学样品的测试,并对跨渭河断裂的系列钻探中的2个深150m的钻孔岩芯进行了年代学样品测试和地层对比。河谷区地层年代测定表明,渭河北岸在距今约10万年前为风成黄土堆积环境,大致在2.5万年以来开始了最新一期的河道沉积。钻孔岩芯揭露的多个黄土-河流冲积的沉积旋回显示第四纪时期渭河河道经历了多次的南北向摆动。受临潼隆起的影响,咸阳-草滩段晚第四纪河谷沉积自西向东厚度明显减薄。通过对渭河断裂两侧钻孔柱状图的对比,认为渭河断裂0.04~0.05m/ka垂向差异运动速率低于河流0.15~0.24m/ka沉积速率,是渭河断裂隐伏于河谷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针对0505号台风“海棠”,采用WRF区域中尺度模式进行控制试验和两个同化试验,利用WRF-3DVAR同化系统同化FY-2C红外和水汽两个通道云迹风反演产品,同化分云迹风经质量控制和未经质量控制两组同化试验.通过三组试验分析云迹风资料对降水和风场等的预报结果的影响,并进行24小时降水量分级Ts评分检验以及风场点对点检验.结果表明:同化经质量控制云迹风资料可以提高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的准确度,不同等级的Ts评分较其它试验都有较明显改进;风场预报模拟也有所改善.增加两例台风,使用与“海棠”相似的处理方法进行模拟试验,并对模拟结果24小时降水分析与检验,得到与“海棠”类似结论.因此,经过合理性选择的云迹风资料的加入,有利于补充初始场中可能未包含的中尺度信息,从而提高试验中对于降水、风场等的模拟效果,提高WRF模式的模拟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6.
卡拉胶及其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概述了卡拉胶的类型、命名、卡拉胶结构特征及卡拉胶在藻体中的存在情况,介绍了卡拉胶的一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Field sampling of the macrobenthos from 23 stations in the Chukchi Sea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4th CHINARE(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s, July–August, 2010). We identified a total of 140 species of macrozoobenthos belonging to nine phyla,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polychaetes(66), crustaceans(30), and mollusks(25), followed by echinoderms(9) and others(ten others, including four cnidarians, one oligochaete, one sipuncula, one priapulida, two bryozoans, and one urochordata).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Aphelochaeta pacifica, Heteromastus filiformis, Nephtys ciliata, Nephtys caeca, Scoletoma fragilis, Golfingia margaritacea, Nuculana pernula, Macoma calcarea, Ennucula tenuis, Macoma inquinata, Musculus discors, Echinarachnius parma, and Ophiura sarsii, so there were more cold-eurythermal boreal immigrants than truly Arctic species(endemics). The average density and biomass(mean ± SD across all stations) of the total macrozoobenthos were(916 ± 907) ind/m2 and(902.9 ± 1 227.7) g/m2(wet weight), respectively. Relatively high density and biomass were observed in the samples from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ern Chukchi Sea.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benthic communities in the study sea area was relatively large; this spatial heterogeneity has led to high diversity and a patchy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Compared to the 1st CHINARE( July–August, 1999), this investigation revealed different degrees of decreases in the average taxa numbers and the average density, abundance, and biodiversity in the area over the recent decade, which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global warming, human activities, and sea ice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8.
典型山地降水径流时空演变及“水-热-人-地”匹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山地是中国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交织、矛盾突出的区域。山地水资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发生演变,进一步影响到其与区域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匹配,研究这些问题对辨识山地发展关键短板、提供山地问题解决思路具有基础意义。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太行山、横断山和黔桂喀斯特三大典型山地开展研究,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及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1956-2015年山地降水和径流时空演变特点;采用匹配距离和不平衡指数对山地的水(降水和径流)、热(积温和辐射)、地(面积和耕地)以及社会经济(人口和GDP)等4类要素匹配性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典型山地中,太行山水资源禀赋最差,且2000年以来径流显著衰减,而横断山和黔桂喀斯特降水、径流丰富,且无明显变化趋势;从“水—热—人—地”对比来看,太行山以缺水问题为主,横断山多数地区土地与热资源偏少且水热空间差异大,黔桂喀斯特整体来说土地资源偏少;综合来看,水与其他要素的匹配性最差,特别是在太行山区,水的时空分布及其均衡匹配是保障山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淡水湖库及其所属流域蒸散发演变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蒸散发的影响规律。以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淡水人工湖和重要的水源地——千岛湖为研究对象,采用Penman-Monteith等方法与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别计算千岛湖流域1960—2020年潜在蒸散发(ET0)与实际蒸散发(ETa),分析二者年际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采用偏微分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对ET0的敏感性和贡献度;采用归因分析法分析突变前后气象因子对ETa变化的贡献度,并利用蒸发表面水分指数(EM1)解析流域蒸发互补关系。结果表明:ET0与ETa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21.7和857.5 mm,整体皆呈减少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77和-1.03 mm/a,二者均在1980和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ET0对相对湿度变化最为敏感,ET0增加的月份主要是由于相对湿度、平均气温的正贡献,风速呈负贡献但相对较小,ET0减少的...  相似文献   
20.
新探测仪器资料在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利用德国RPG-HATPRO-G3型14通道并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温度和液态水路径数据、THIES公司THIES CLIMA LNM型地面激光雨滴谱仪获取的地面雨强资料,综合分析了2015年8月3日济南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逆温层分布特征、液态水路径变化、雨滴谱特征分布及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强对流降水过程中的潜热增温作用,大气中存在逆温层,且较强;液态水含量存在较强的短时积聚现象,降水前液态水含量路径起伏较大,跃增非常明显,伴随降水强度的减弱,液态水路径起伏减小;整个降水过程中,前期雨滴谱呈现双峰分布,强降水和后期降水为单峰谱,雨滴谱特征符合Gamma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