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吕雅琼  巩远发 《高原气象》2006,25(2):195-20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001及2003年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大气热源(汇),再用CEOF方法分析了它俩的异同。结果表明:(1)该两年冬夏季节转换前的4月份,热源(汇)分布相似,强度不同;季节转换后的6月份,热源(汇)分布明显不同,强度也有很大差异;(2)该两年分别在青藏高原南侧到孟加拉湾北部和阿拉伯海东部到印度半岛西侧各有一个高值中心,但强度明显不同:表现为2001年夏季孟加拉湾地区的热源强度明显比阿拉伯海地区强,2003年夏季则相反;(3)两年季节转换期间的5月到6月下旬期间,高原及其南侧的热源变化趋势也是不同的。2003年6月下旬达最强值;2001年则是5月中下旬到6月初已达到较强,到6月下旬又突然减弱;(4)该两年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位相上也是不同的。在2001年,印度半岛中部是晚位相中心,其四周的位相都相对较早,位相差近180°,因此印度半岛大部与其周围的大气热源(汇)有近似相反的变化趋势;而在2003年情况则有所不同,印度半岛与其两侧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北部仅是一个相对高晚位相区,其西北部和南端是晚位相中心,高原南部和赤道附近的洋面上是早位相区。因此,在2003年的大气热源(汇)变化趋势与2001年有明显的不同。2001及2003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大气热源(汇)的这些差异可能正是影响我国江淮地区严重干旱/洪涝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2.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为330km左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3~20km,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南段以龙门山中央断裂活动为主,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也有地震发生,这3条断裂自西向东倾角似乎逐渐变缓,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北段龙门山中央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多条断裂参与了发震过程,地震破裂既有逆冲推覆,也有右旋走滑方式  相似文献   
33.
岚桥码头工程是日照港岚山港区最北侧的在建大型码头,防波堤工程完工后发现防波堤工程引起的涨潮回流影响到东南侧已建的30万吨原油码头,需要研究解决工程措施。通过潮流数学模型,结合岚山港区规划方案,分析计算了若干组可能实施的方案。推荐在岚桥西南侧建设导流堤,该解决方案符合港区规划方案原则,可使得原油码头前沿的横流有明显降低,后期可改建导流堤为码头使用,对港区东向和南向浪还有掩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通过阐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演变介绍了衰减关系的三种类型,其差别在于是否含有高频地震动震级饱和因子C3M2项和加速度近场饱和因子C5eC6M项;分析了这两个因子的由来和作用,并举实例说明,当场地所处的地震环境受高频地震动影响较小时,可忽略C3M2项的影响;而加速度近场饱和因子因包含了震源体尺度的影响,并与实际观测记录相符,是衰减关系必须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35.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pectral line formation in the state of non-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and by using the software package FAC for the relativistic multi-configuration atomic processes, the X-ray and EUV spectra of Be-like oxygen ions are simulated. The effects of indirect processes on the X-ray and EUV spectra of Be-like O ions are probed.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typical cosmical plasma density (ne = 1010/cm3), three models are adopted. Fo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processes of formation of X-ray and EUV spectra are simulated,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irect processes to the formation of spectral lin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sides, their rate coefficients are given.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pectral line formation, the indirect processes have exceedingly important effects.  相似文献   
36.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评价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可有效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为今后类似治理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因此,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目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还在初期的探索阶段,在借鉴其他领域后评价成功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本文对初步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7.
纳木错湖夏季典型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进一步检验分析纳木错湖对当地地方性环流、湖气能量交换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在本文中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7非静力中尺度模式,设计了有湖面、3/4湖面、1/2湖面及无湖四组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做初、边值条件,做了48 h三重嵌套模拟试验,对比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实测资料,说明该模式模拟性能良好。白天在纳木错湖风与念青唐古拉山北坡谷风共同作用下,在念青唐古拉山脊处汇合,形成一强水平切变及辐合上升运动,造成了该地夏季白天复杂多变的天气;夜间由于南岸湖风与山风叠加,使得整个区域为强大南风气流控制,这也补给了水汽和热量,也为白天不稳定运动提供了能量。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白天(夜晚)纳木错湖的存在有很好的降温(保温)作用,该湖表现出了明显的冷(暖)湖效应;纳木错湖对感热和潜热的影响有很强的日变化,白天湖面感热、潜热均小于周围陆地,夜间湖面有强潜热通量;纳木错湖使得白天湖区边界层顶低,陆区边界层顶高,夜间相反。这样的地方性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特征的配合,是该地中小尺度天气剧烈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基于D-InSAR技术的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9日在西藏改则地区发生6.9级地震, 接着1月16日又发生6.0级余震, 表现为双震型。 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通过对欧空局A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其同震干涉形变场。 通过分析表明: 改则地震干涉形变场呈双贝壳状, 影响范围约33 km×30 km, 以北东向地震破裂带为分界线分为西北视线向沉降盘与东南视线向隆升盘, 最大视线向沉降形变量约53.2 cm, 最大视线向隆升形变量约11.3 cm。 西北沉降盘又存在东、 西两个形变中心, 推测西部形变中心受6.0级余震的控制, 东部形变中心受6.9级主震的控制。 宏观震中位置应位于左旋走滑改则—洞错断裂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的分阶部位(左阶), 构造应力场以张性拉伸为主, 导致地震破裂为典型的正断层破裂, 与此次地震的干涉形变场特征及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吻合。  相似文献   
39.
孟国杰  Linlin Ge  伍吉仓  戴娅琼 《地震》2012,32(2):105-11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以厘米乃至毫米的精度和很大的空间覆盖范围实现地表形变观测,它是进行地壳形变观测的重要手段,在地震形变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简要给出了微波雷达测量的特征,阐述了雷达图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分析了InSAR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观测精度。结合较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雷达遥感图像研究地震形变的方法,讨论了DInSAR在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同时讨论了目前我国应用DInSAR研究地震形变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阐述了应用雷达干涉测量研究地震形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0.
介绍了在前兆地下流体数据预处理时常见到的情况、处理依据及处理实用技巧,讨论了妥当处理观测数据的方法和依据以便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为地震预报人员和数据使用者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