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9篇
  免费   2550篇
  国内免费   3974篇
测绘学   2080篇
大气科学   1732篇
地球物理   1962篇
地质学   6537篇
海洋学   2865篇
天文学   147篇
综合类   999篇
自然地理   1511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359篇
  2022年   737篇
  2021年   883篇
  2020年   750篇
  2019年   855篇
  2018年   743篇
  2017年   730篇
  2016年   716篇
  2015年   784篇
  2014年   811篇
  2013年   959篇
  2012年   1018篇
  2011年   1027篇
  2010年   945篇
  2009年   965篇
  2008年   975篇
  2007年   907篇
  2006年   839篇
  2005年   644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3篇
  1954年   9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选取2016~2019年四川地区156个站点的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和温度资料,分析了霾的时空变化和对应的大气参数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地区霾天气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发生较少,盆地发生较多。从季节变化来看,霾天气在冬季多发,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从日变化来看,霾在白天的发生次数远高于夜间,11~21时为高发阶段,03~08时为低发阶段;10~12时成霾最多,01~07时和23时成霾较少;20时和23时消霾最多,06~09时消霾最少;90%的霾在8 h内消散。结合气象要素分析,霾发生次数在气温介于7~14℃时最多;根据能见度划分的轻微霾和轻度霾发生次数较多,重度霾发生次数较少;霾发生次数在相对湿度介于2%~33%时最低,在其介于34%~79%时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区域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泸州2014~2021年共计70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概念模型分型和预报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分型建立预报概念模型,共可分为西风大槽移动型、低涡切变型、东风波扰动型、南风型,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其它为辅;通过对极端性暴雨的研究发现,泸州北部区县的极端暴雨与西面的低槽、低涡、切变线的稳定少动有关,且形成这些系统的500 hPa、700h Pa风速均达到了12 m/s;而南部区县的极端暴雨与东风波扰动、台风外围偏东气流的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3.
针对2021年四川盆地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对CMA_GFS、EC、SWC_WARM、SWC_WARR和EC集合预报高分辨率预报产品,用SAL方法进行检验对比。结果表明:EC集合预报对降水落区的结构把握最好,CMA_GFS预报的降水强度和实况观测最为接近,各个模式的位置预报误差都较小,其中SWC_WARM预报的降水落区位置最准确;TS评分与SAL检验结果有一定的联系,SAL单方面预报优势不能对应高TS评分,而三方面比较均衡时,TS评分较高;EC和CMA_GFS在结构、强度、位置的预报上有相对较好的稳定性,总体预报较为稳定,但08时起报的误差更小;而SWC_WARR三方面的预报随着时间临近预报误差越来越小,可为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宜宾市10个国家气象站1971~ 2020 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Penman- Monteith 模型计算MCI,研究近50年来宜宾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并进行了MCI的M-K检验。结果表明:宜宾市年平均干旱日数年际波动比较大,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干旱日数呈增加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冬季和夏季干旱日数呈增加趋势,春季和秋季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1世纪10年代中年际干旱日数呈上升趋势,尤其1995~2015年出现了异常干旱,在显著水平0.05临界值(±1.96)之外,突变点为1975年。  相似文献   
995.
张爽  陈曙东  于群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08):2779-2786
本文针对吊舱式航空TEM系统,建立了基于地回路的系统参数标定模型,并分别计算了自由空间模型响应(TLR)、均匀大地模型响应(TER)、地回路与大地耦合模型响应(TELR和TLER).由于TER响应表现为幅度沿测线不变,据此提出通过增加拟合参数的方法实现系统标定,消除了TER响应对标定的影响.TELR和TLER早期响应具有过零特点,据此通过合理选择过零点附近的早期道,可以显著降低TELR和TLER响应对标定的影响.本文在理论上证实了在低阻区利用地回路实现航空TEM系统标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6.
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评估指标,基于渭河流域28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实测降水量和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经验正交函数以及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渭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渭河流域干旱与6种大尺度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主要气候因子对流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渭河流域在1961—2017年间整体呈现出变旱的趋势。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渭河流域干旱分布场主要有3种典型模态类型,分别为全局型、西北—东南反向分布型以及东—西反向分布型;同时,大尺度气候因子南方涛动指数SOI与流域干旱分布场具有更好的相关关系,对该区域内干旱变化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基于2012年6~8月的实测水汽同位素数据及相关气象数据,对黑河中游夏季昼夜的同位素基本特征、水汽来源方向及潜在蒸发源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水汽线斜率白天大于夜晚和水汽过量氘值白天大于夜晚,综合说明白天局地蒸发较夜晚强烈;夏季受西风水汽影响显著。其中,6月主要受西风水汽和北冰洋水汽影响,7、8月主要受西风水汽和东南方向水汽影响,且8月受东南方向水汽影响最为明显;水汽运移路径上下垫面地形和气压带移动会影响水汽后向轨迹高度,西北方向上水汽输送通道较顺畅,风速较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水汽蒸发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周围及以东、以北部,其次是西北部。绿洲是主要的水汽蒸发源地,其次是城市和河流,白天较夜晚局地蒸发强烈且面积大。  相似文献   
998.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植被恢复对乌兰布和沙漠土壤风蚀可蚀性的影响,以乌兰布和沙漠内不同沙地固定阶段的8种典型植物群落及群落内表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物理因子(可蚀性颗粒含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土壤结皮因子、植被因子3类土壤风蚀可蚀性因子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土壤风蚀可蚀性因子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间、沙地固定阶段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植物群落中,沙蓬、沙生针茅、盐爪爪等草本植物群落的土壤风蚀可蚀性最强,白刺、梭梭、沙冬青等灌木植物群落土壤风蚀可蚀性弱于草本植物群落,说明灌木林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作用。(2)随着沙地的不断固定,土壤结构不断发育,土壤可蚀性不断降低,土壤风蚀可蚀性强弱表现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3)土壤可蚀性颗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结皮、植被因子与植被类型及沙地固定阶段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沙区生态建设工程中,为了减少土壤风蚀量,不仅要考虑物种的选择,还要促进人工生态系统的演替和恢复,从而有效降低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区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评价、防沙治沙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根据水库诱发地震的发震相关因素和特点,确定出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元参数和库结构,并通过资料收集初步建立起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它包含了全世界水库诱发地震震例1 31个、中国大Ⅰ型水库110座、中国大Ⅱ型水库200座和坝高达100m的水库70座,并具有快速查询、统计、图示等简单功能。在汶川M_S8.0地震发生后的第2天,应地震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给出了四川省及附近区域已建大型水库的基本信息及分布。可见,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地震快速对策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00.
对不同控制策略下安装有复合MR(磁流变)阻尼器的模型结构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在El Centro地震动激励下,基于线性二次高斯(LQG)和广义预测(GP)两种控制算法,针对半主动控制系统、MR阻尼器以恒定电流(-0.5A(Passive-on 1)、0A(Passive-off)、2A(Passive-on 2)的控制系统,以及由半主动控制方式和基础隔震组合而成的混合控制系统,在WINCON/SIMULINK实时控制软件平台下对一个1:4的三层钢框架模型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复合MR阻尼器的控制系统是有效的,无论是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还是混合控制,都显著降低了模型结构各层的加速度、位移响应;复合MR阻尼器在不通入电流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控制效果;采用考虑时滞自补偿的广义预测控制效果要好于LQG控制,并且这两种控制策略的都能以较被动控制小的控制力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