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0篇 |
免费 | 1056篇 |
国内免费 | 14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1篇 |
大气科学 | 495篇 |
地球物理 | 851篇 |
地质学 | 2652篇 |
海洋学 | 751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309篇 |
自然地理 | 4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33篇 |
2022年 | 280篇 |
2021年 | 305篇 |
2020年 | 214篇 |
2019年 | 289篇 |
2018年 | 221篇 |
2017年 | 236篇 |
2016年 | 245篇 |
2015年 | 269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361篇 |
2012年 | 333篇 |
2011年 | 306篇 |
2010年 | 314篇 |
2009年 | 316篇 |
2008年 | 318篇 |
2007年 | 322篇 |
2006年 | 299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6篇 |
1944年 | 2篇 |
1937年 | 4篇 |
193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决定了对其规律的研究应有别于传统的工程地质学研究 ,从社会属性方面来分析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受威胁对象的易损性是控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条件 ,对这两者的分析评价称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GIS技术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代表着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研究 ,作者开发出了基于商业GIS软件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 (RiskAnly)。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并利用此系统对我国全国范围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和最终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4.
75.
为更好地对珊溪水库地震震群进行监测和分析,浙江省地震局自2006年开始建设珊溪水库地震台阵.介绍了该环形小孔径台阵的勘选和建设过程,并结合2次地震震群活动的监测数据,展示了该台阵对地区性地震活动监测的效果.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淅川县为例,选取2004年TM、2014年GF1号影像等数据,解译获取了淅川县土地利用数据,对2004-2014年淅川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选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模型,对研究期内淅川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估,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导致淅川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4-2014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在林地资源演化趋势上,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苗圃地与林地资源的整体演化格局一致,而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呈减少的趋势;② 在空间分布上,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坡度较陡的北部山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密集分布于海拔低、相对平缓的东南部地区;③ 2004年和2014年2期生态环境质量均在县域内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研究期内淅川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5443上升至0.6039,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其中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退耕还林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贡献最大;④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对森林资源采取掠夺式开采和粗放型管理、毁林开地对县域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最为深刻。⑤ 2004-2014年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主要由政策和居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所驱动。 相似文献
77.
SHI Dehong YIN Xi SUN Jichao YIN Zhengzhou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CAGS Zhengding Hebei Province Zhou Jian Zhu Xil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1998,72(1):100-107
Three Cenozoic basins-the Qaidam basin, the Weihe graben-type basin and the North China plain-which are different in climatic conditions,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run-off types, a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ect along the middle-latitude region, studies of groundwater dynamics, geochemistry, simulation of water circulation of the main elements as well as isotopic chronology, the information on global changes is collected, the formation of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systems and their evolution under stacked impacts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and a correlation is made between the evolutionary features of the above systems in these basins since 25 ka B.P. All these hav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generalizing the evolutionary model of land water in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78.
79.
莺歌海盆地超压体系的成因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莺歌海盆地独特的地质进程形成多套泥源层,泥源岩的压实与排液不均衡导致盆地内存在大规模的超压体系,大量的生烃及水热增压使盆地内超压进一步加剧。底辟作用将超压传递至浅层,使超压体系的分布在不同深度和不同构造带中的差异均较大。在中央底辟带,由于泥-流体底辟活动极强,突破的地层多,超压顶面埋深很浅;超压的释放不仅仅是孔隙流体的逸散,更重要的是烃源(主要是泥源层)所生成的油和气作为热流体的一部分,伴随热流体向上突破、运移到浅部分异、逸散和聚集形成气藏。 相似文献
80.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的“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2021年1月—2025年12月)。在该项目执行的前三年,项目团队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1)揭示了气候系统的若干关键变化、驱动力和机制;2)剖析了海-陆-冰-气相互作用对我国重大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3)在气候系统数值模式研发和预测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4)发展了延伸期-S2S-年代际的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扼要介绍,并针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归因、古今气候环境研究融合、跨时空气候系统变异和极端气候、人工智能与气候科学、年代际预测和风险应对体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