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477篇 |
免费 | 5565篇 |
国内免费 | 90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03篇 |
大气科学 | 2921篇 |
地球物理 | 4460篇 |
地质学 | 16569篇 |
海洋学 | 4261篇 |
天文学 | 248篇 |
综合类 | 1848篇 |
自然地理 | 35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0篇 |
2023年 | 818篇 |
2022年 | 1485篇 |
2021年 | 1928篇 |
2020年 | 1532篇 |
2019年 | 1738篇 |
2018年 | 1519篇 |
2017年 | 1511篇 |
2016年 | 1544篇 |
2015年 | 1829篇 |
2014年 | 1630篇 |
2013年 | 1990篇 |
2012年 | 2246篇 |
2011年 | 2083篇 |
2010年 | 2065篇 |
2009年 | 1967篇 |
2008年 | 1990篇 |
2007年 | 1809篇 |
2006年 | 1805篇 |
2005年 | 1472篇 |
2004年 | 1069篇 |
2003年 | 751篇 |
2002年 | 816篇 |
2001年 | 707篇 |
2000年 | 572篇 |
1999年 | 287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57年 | 13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深入理解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演变, 对于全球碳通量模拟、气候变化预测及泛北极地区冻融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开展的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模拟与分析, 大多无法全覆盖或空间分辨率过低(25 km或是更大), 在景观尺度(公里级)上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特征仍有待解析, 尤其是关键基础设施区的活动层厚度变化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站点监测数据、MOD11B3地表温度数据、MCD12C1土地覆盖数据, 采用Stefan模型, 在公里级空间分辨率上模拟泛北极地区2001年—2017年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 并解析泛北极地区及主要油气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时空变化格局及主要原因。研究发现: 2001年—2017年泛北极地区约有78.4%的冻土区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呈现增长趋势, 尽管全区多年平均的增长速率为0.22 cm/a (p<0.05), 但具有较强的时空差异性。显著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加拿大西北部的落基山脉及劳伦琴高原一带以及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中部地区, 增加速率主要在0.5—1 cm/a;而减少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的哈得孙湾沿岸平原、拉布拉多高原一带, 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山地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北部、贝加尔湖以东区域和泰拉尔半岛一带。泛北极地区主要油气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也以增加为主, 80%以上的油气区呈现增加趋势, 增长速率在0.1—0.7 cm/a。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与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积雪厚度与活动层厚度关系复杂;不同植被类型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有所差异(林地>草地>稀树草原>灌丛), 且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与植被转化方向一致。该成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北半球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冻融格局, 尤其可为冻土区的油气设施冻融风险识别与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43.
44.
为获得古罗糖醛酸(Guluronate)含量高的细菌胞外褐藻多糖,利用PCR从海洋细菌Pseudomonassp.QDA中克隆了其甘露糖醛酸C-5差向异构酶基因(algG),连接入质粒pMF 54Km,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MF54 Km-algG。利用三亲接合法将pMF54 Km-algG转入菌株QDA中,获得algG过量表达重组菌株QDA-G1。H-NMR测定结果表明,QDA-G所产的褐藻多糖中β-D-甘露糖醛酸(M)与它的C-5差向异构体α-L-古罗糖醛酸(G)的比值为0.38,G的质量分数达到74.2%,比野生菌株QDA提高了26.4%。且重组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连续传代20代后,M/G的比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陆续发现了资源量较大的凝析气藏,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周缘的多个凝析气藏也显示出深层勘探的潜力。针对沙湾凹陷凝析气藏的烃类流体特征和形成机制不清晰的科学问题,笔者等采用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运用经验统计法来识别油气藏类型,分析油气相态特征及其来源。主要认识如下:① 沙湾凹陷二叠系主要存在带油环凝析气藏,中佳2- H井为典型带油环凝析气藏井,研究区存在风城组为烃源—断层垂向输导—温压控制的原生型和天然气气侵共同作用形成的次生型凝析气藏;② 结合P—V—T相图分析沙湾凹陷二叠系凝析气藏烃类流体C7+占比较小,挥发性油藏地层温度明显低于临界温度,地饱压差较小,黑油油藏地层流体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都较高且临界压力较小;③ 根据新光井区凝析气藏的气油比要高于13000 m3/m3,且新光1井凝析气藏属于无油环凝析气藏可判断新光1井为原生型凝析气藏;中佳2- H井凝析气藏正构烷烃损失率达到90%,且研究区存在混合来源气,证实该凝析气藏曾遭受气侵作用。笔者等提出的凝析气成因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准噶尔盆地凝析气成藏的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46.
安徽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Sm-Nd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苏皖北部的上前寒武系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基础上,选择安徽北部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作为测定对象,系统测试Rb-Sr和Sm-Nd同位素,应用Sm-Nd等时线方法进行了定年。本次研究表明,安徽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可能是在海洋环境中形成,主要反映了陆源物质特征,其形成时代约为800Ma。这为苏皖北部地区上前寒武系是位于华北区青白口系和扬子区震旦系之间的一套地层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也进一步印证了淮南生物群属于先伊迪卡拉期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47.
48.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江苏省东海县南部)进行了系统的地球物理调查,包括二维地震测网和专门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法和位场方法等.地震调查表明,在超高压变质岩出露区上地壳充满了反射体,包括倾斜反射体与上拱的反射弧. 本文介绍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中地震调查的成果.根据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的岩芯和测井资料、井旁VSP和数值模拟结果证实,高波速的榴辉岩体、破碎断裂带和大型韧性剪切带都可引起倾斜的地震反射,而上拱的弧形反射体则是由近似直立的榴辉岩体和其中的破碎带的综合反映.由于地壳深部广泛分布着经受变质的岩石,上述研究结果对标定地壳中的反射地震信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中医序贯疗法治疗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喘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 例PICU喘息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为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序贯疗法,第1~7天服用小青龙汤治疗,第8~14天服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喘息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疗后第8天、15天及1个月血清IgE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E治疗后第8天、第15天、1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15天、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喘息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医序贯疗法能有效改善PICU喘息性肺炎患儿喘息症状,降低IgE水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0.
元胞自动机具有能模拟复杂动态系统的强大能力,本文采用了多约束条件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广东佛山市2000年、2006年和2012年建设用地的变化为例,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了高程、坡度、人口密度、道路交通、水系等对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诸多因子,利用马尔科夫概率矩阵计算2000年~2006年建设用地变化,推算建设用地转移总量。结合Logistic-CA模型和决策树-CA模型,预测模拟了2012年的建设用地分布并与实际相比较,分析其整体精度和误差来源。结果显示基于CA模型的建设用地动态发展模拟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为城市的发展规划,过程演变提供虚拟的实验手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