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17篇 |
免费 | 6453篇 |
国内免费 | 102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51篇 |
大气科学 | 3471篇 |
地球物理 | 5421篇 |
地质学 | 19033篇 |
海洋学 | 4963篇 |
天文学 | 430篇 |
综合类 | 2166篇 |
自然地理 | 4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1篇 |
2023年 | 932篇 |
2022年 | 1760篇 |
2021年 | 2257篇 |
2020年 | 1804篇 |
2019年 | 2042篇 |
2018年 | 1798篇 |
2017年 | 1762篇 |
2016年 | 1828篇 |
2015年 | 2133篇 |
2014年 | 1934篇 |
2013年 | 2373篇 |
2012年 | 2622篇 |
2011年 | 2406篇 |
2010年 | 2388篇 |
2009年 | 2312篇 |
2008年 | 2323篇 |
2007年 | 2072篇 |
2006年 | 2042篇 |
2005年 | 1623篇 |
2004年 | 1196篇 |
2003年 | 854篇 |
2002年 | 916篇 |
2001年 | 800篇 |
2000年 | 652篇 |
1999年 | 360篇 |
1998年 | 137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5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15篇 |
1954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合肥盆地内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资料,反演模拟了该盆地自侏罗纪晚期以来各时代地层古地温变化,估算了沉降率与剥蚀率.模拟结果与其他地质资料推论一致,它揭示出该盆地南北两地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化和受热史,反映了大别山构造发展对盆地南北两地区影响的差异.盆地南部靠近大别山地区的晚侏罗世地层在白垩纪早期埋藏温度曾大于120℃;早白垩世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30m/Ma)使温度降至30—40℃;自白垩纪后期始,该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但总体为持续抬升的构造环境中.盆地北部地区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在白垩纪期间埋藏温度曾达到和超过100℃,但随后的大幅度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90m/Ma)使其温度降至30—60℃;第三纪早期,局部区域的裂陷(沉降率约60m/Ma)使温度又升至80℃左右.指出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大体可分形成、隆升、局部裂陷和再隆升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2.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赤台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是东昆仑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变火山岩的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具有较宽的年龄谱(459~2 729 Ma),可划分为2 559 Ma、1 341~1 472 Ma、918~1 142 Ma、557~595 Ma、459~497 Ma 5个年龄段,前4组为继承锆石年龄,反映研究区早期构造岩浆事件,459~497 Ma年龄谱段的锆石具有较好的生长韵律环带,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4±7.9) Ma (MSWD=0.59,n=11),代表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形成时代,即形成于奥陶纪。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原岩均为玄武岩,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斜长角闪片岩和角闪片岩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Mg#介于43.09~46.44,反映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绿帘绿泥钠长片岩属于碱性玄武岩;Mg#介于57.20~76.00,相对接近原始岩浆成分。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前者具有岛弧火山岩特征,而后者具有E MORB和OIB特征,其岩浆源区更富集。锆石U 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火山岩形成于早古生代弧后盆地,是原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成弧后小洋盆的物质记录。 相似文献
93.
94.
95.
96.
97.
Integrating lysimeter drainage and eddy covariance flux measurements in a groundwater recharge model
Vicente Vásquez Anton Thomsen Bo V. Iversen Rasmus Jensen Rasmus Ringgaard 《水文科学杂志》2013,58(9):1520-1537
AbstractField-scale water balance is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because controls exerted by soils and vegetation are mostly inferred from local-scale measurements with relatively small support volumes. Eddy covariance flux and lysimeters have been used to infer and evaluate field-scale water balances because they have larger footprint areas than local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s. This study quantifies heterogeneity of soil deep drainage (D) in four 12.5-m2 repacked lysimeters, compares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eddy covariance (ETEC) and mass balance residuals of lysimeters (ETwbLys), and models D to estimate groundwater recharge. Variation in measured D was attributed to redirection of snowmelt infiltr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lysimeter hydraulic properties caused by surface soil treatment.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f 2010, 2011 and 2012, ETwbLys (278, 289 and 269 mm, respectively)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TEC (298, 301 and 335 mm). Annual recharge estimated from modelled D was 486, 624 and 613 mm for three calendar years 2010, 2011 and 2012, respectively. In summary, lysimeter D and ETEC can be integrated to estimate and model groundwater recharge.
Editor D. Koutsoyiannis 相似文献
98.
南海西南部晚更新世以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海西南部近湄公河三角洲中陆坡上的MD01-2392站样品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站的沉积物主要为湄公河带来的陆源碎屑,并且其物源四十万年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分别用元素TiO2、CaO估算出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的含量及CaCO3的含量,结果显示CaCO3在间冰期时高,而在冰期时低,表现出“大西洋旋回”的特征。陆源碎屑含量与CaCO3含量相反,显示出南海CaCO3旋回属于稀释旋回。元素的Ti标准化值表明,该站沉积物源区在冰期时化学风化弱,而在间冰期时相对较强,说明间冰期时物源区存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9.
时域反射仪在监测青藏高原活动层水分变化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3,他引:14
时域反射仪(TDR)是一种利用电磁脉冲方法,根据电磁波在土层中的传播速度测试不同土层 的介电常数,接介电常数值可获不同土类在冻融状态下的未冻水含量和总体积含水量.TDR仪可在 野外环境下无破损地测得融土和冻土的液态水含量,尤其是能测出不同负温下冻土中未冻水的变 化.该仪器最适用于测量均质细颗粒土的体积含水量,经与烘干称重法对比,TDR仪应用在青藏高 原上不同融土类所测含水量值的误差范围:粉土和细砂为±2.5%,粘土和亚粘土为±3.0%,砂砾石 土和碎石土为±5%.经过反复的野外实践证明,用 TDR仪测上层含水量具有简便、快速及稳定等 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方法.根据青藏公路沿线8个场地埋置的TDR仪和地温仪所获的一个年周期的 水、热资料(1997.8~1998.7),分析了高原活动层在冻融过程中温度场和水分场的耦合所导致的水分迁移及水分场重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0.
纳米科技与粘土矿物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科技已在地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粘土矿物学在材料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必要建立“纳米粘土矿物学”这一学科,其研究手段与纳米科技一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纳米粘土矿物微粒矿物学、纳米粘土矿物体系物理学、纳米粘土矿物化学、纳米粘土矿物材料学和纳米粘土矿物加工学。本文进一步对纳米粘土矿物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聚合物/纳米粘土矿物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