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368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7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37年   3篇
  1935年   12篇
  1934年   4篇
  1925年   7篇
  192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61.
本文介绍几种Pulsearch公司开发的高精度定位和导航系统产品,包括广域差分GPS系统,地震探测系统和精密耕作系统。对每一产品介绍其系统结构,重点是集成方式及其性能。  相似文献   
762.
石狩金银矿床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东北部,该矿床于1981年发现,地质及物探工作起了重要作用。经开采证实石狩矿床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重金矿床。从1985年7月~1988年12月,总计开采了21.7t的金和14.3t的银,在本湖(Honko)矿带,估测矿石储量为1.4×10~6t(平均品位70g/t即98t金);在最近发现的山田(Yamada)矿带,估测矿石储量为2×10~6t(平均品位20~25g/t)。本矿区基底岩石是白垩系四万十(日本最清澈的一条河即Shimanto)超群沉积岩,覆盖层为第四纪火山岩。金矿床为石英—冰长石脉型,其中伴有金银矿、硒银矿—辉硒银矿、深红银矿和蒙脱石等。为了确定金的矿化时代,测定了含矿冰长石的K—Ar年龄为更新世(0.84±0.07~1.01±0.08Ma);气液包裹体研究表明基底岩中金的沉淀温度是210℃。其上覆火山岩中金的沉淀温度小于200℃;石英脉中δ~(18)O变化范围为8.8‰~6.8‰。高品位金矿化作用直接与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作用有关。在石狩脉系上部50~100m处,有一个层状粘土矿物和石英—蒙脱石蚀变带。该蚀变带围饶矿化中心分布,形成近水平的强烈泥岩化层。蚀变带的外面由方石英—蒙脱石和一些未蚀变岩石所组成。由重力测量确定近地表构造,由重力高确定基底岩块隆起,施拉贝格(Schlumberger)电测深,有效地估计了基底埋藏深度和确认了电阻率的结构。而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测量,又指出了与矿化作用有关的热液蚀变带的分布。土壤中Hg、CO_2、Rn的地球化学测量,有效地追踪了断裂构造带。高品位的金矿化区位于本湖区的沉积岩和火山岩的不整合面上。高品位金的矿化作用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当高温热液上升,由于沸腾导致金的沉泛;另一方面,在不整合面附近,上升的地下高温热液与地下水相遇,使成矿热液温度迅速降低和发生氧化作用,有利于金的进一步沉淀。  相似文献   
763.
Yamao.  Y 杨德明 《世界地质》1993,12(4):108-113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Ravenswood地区,已经用地质扫描公司的机载多波段扫描仪(MKI)进行过岩性填图。由于地面的标定目标物具有不均匀性,因而,不能用将DN值与地面反射率值联系起来的线性回归法。相反,对数剩余值法(Green及Craig,1985)在将三个SWIR波段的DN值转换为一组数值(这些数值的波段间模式与地面反射率值的相似)时取得了成功。通过对这三个SWIR波段的“标定”值的线性组合,计算出了“明矾石指数”和“方解石指数”,用位于VNIR波长区的3波段和4波段数据生成了“垂直植被指数”图像,三个SWIR波段的HSI彩色变换是另外一种直观表示波段内响应模式的技术。用上述的技术都成功地圈出了区内的花岗闪长岩体中的绿帘石带和绢云母带。  相似文献   
764.
765.
C. Y. HSIEH 《地质学报》1942,(Z2):273-287
正 I. INTRODUCTION Iron deposi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western Kueichou. From the economic standpoint, only two or possibly three of them deserve special attention, and these are the Kuanyinshan deposit of Shuicheng,' the Tiehkuangshan and Tsaiyuantse  相似文献   
766.
767.
The dinoflagellate Noctiluca scintillan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abundant red tide organisms and it is distributed world-wide. It occurs in two forms. Red Noctiluca is heterotrophic and fills the role of one of the microzooplankton grazers in the foodweb. In contrast, green Noctiluca contains a photosynthetic symbiont Pedinomonas noctilucae (a prasinophyte), but it also feeds on other plankton when the food supply is abundant. In this review, we document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two forms and include the first maps of their global distribution. Red Noctiluca occurs widely in the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coastal regions of the world. It occurs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f about 10°C to 25°C and at higher salinities (generally not in estuaries). It is particularly abundant in high productivity areas such as upwelling or eutrophic areas where diatoms dominate since they are its preferred food source. Green Noctiluca is much more restricted to a temperature range of 25°C-30°C and mainly occurs in tropical waters of Southeast Asia, Bay of Bengal (east coast of India), in the eastern, western and northern Arabian Sea, the Red Sea, and recently it has become very abundant in the Gulf of Oman. Red and green Noctiluca do overlap in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eastern, northern and western Arabian Sea with a seasonal shift from green Noctiluca in the cooler winter convective mixing, higher productivity season, to red Noctiluca in the more oligotrophic warmer summer season.  相似文献   
768.
769.
Ben-Z.  Y 刘力强 《地震地质》2000,22(4):423-426
1998年 6月在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学术会议期间 ,曾举行过一次关于地震与断层行为的物理本质的讨论会 ,内容包括地震成核 ,断裂传播及抑制 ,地震活动的时空模式 ,断层的相互作用 ,断层系统的演化等。加深对地震物理过程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对未来地震发生地点、震级、时间的概率估算能力 ,改善地震灾害的评估方法。它使科学家能把动态破裂与地震波传播的模拟结合到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中 ,从而合成设定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时间过程 ,这是动态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这一问题牵涉到诸多领域 ,如连续介质力学、统计物理学、室内实验与野外观测等。来自各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实验室与政府机构的 5 3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 ,对比各自的研究结果 ,讨论未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以下是会议发言要点。Ben -Zion综述了在断裂力学、损伤流变学、颗粒力学 (granularmechanics)、统计物理学方面的进展。当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地震物理学框架时 ,连续固体材料的运动方程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些方程与尺度无关 ,即变形过程产生幂律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模式。这种模式在地震现象中比比皆是。然而 ,在流变学与构造研究中 ,尺度效应会导致与自相似模  相似文献   
770.
由于沉坡地质过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变化的随机性、非稳定性,从而导致滑坡动态信息极难捕捉,加之滑坡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成熟和滑坡研究理论的不完善,滑坡滑动时间的预测预报一直被认为是一十分困难的前沿课题。本文作者对此潜心研究多年,译者摘译其部分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