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9篇
  免费   613篇
  国内免费   770篇
测绘学   232篇
大气科学   670篇
地球物理   805篇
地质学   1473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291篇
自然地理   41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6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41.
滑动可预报模型,时间可预报模型和双限随机应力水平模型是三种相关的地震预报唯象模型。对于一个指定地区,用哪种模型更合理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两地震预报模式适用程度的数值分析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合理地鉴别出氖要用的地震预报唯象模型是否适用于指定地区的地震预报分析。  相似文献   
942.
云南剑川近场横波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982年7月3日云南剑川Ms5.4级地震的余震震群近场记录的研究,为该地区存在横波分裂现象及上部地壳存在裂隙各向异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剑川地区地震记录波形复杂,纵、横波视周期差异较大.横波快波偏振主要集中在NE45°和NW55°两个方向.7月20日ML4.8级强余震前后横波快波偏振取向变化显著,各台横波偏振方向震前彼此相对独立;震后整体上趋于有序.前者反映了地震发生前由于震源区应力集中在附近空间形成的应力分布的差异;后者显示出地震发生后由于震源区集中应力的释放带来的上述应力差异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解除.该结果表明震源附近地区地震横波分裂特征不仅携带着地震处于相对平静期应力场的静态信息,而且也携带着地震发生前后应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的重要信息.文中还讨论了剑川地区构造对S波分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3.
In terms of ERBE and ISCCP data.and measured/calculated surface net radiation,computation is performed of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R(atmospheric net radiation) across China alongside with the discussion and relations to other two kinds of radiation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Evidence suggests a high linear correlation of ANR with atmosphere-absorbed shortwave radiation.whereby can be established a general expression for ANR,which decreases more sharply as a function of altitude and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latitude in summer,and changes uniformly in winter.Eventually,a comparison is made of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nd literatures regarding the ANR pattern and magnitudes,indicating their great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944.
分别用常规浸取法和协同浸取法对青海某矿浮选尾矿进行浸铜的研究。使铜的浸取率由常规法的40%提高到协同浸取法的60—70%。这对于解决含结合氧化铜较高的金属尾矿的湿法冶金无疑是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945.
黄淮海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其地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准海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由于地方性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差别,乡村经济在产业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以该区辖属的364个县(市)为地域单元,研究其乡村功能类型,并对不同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布、功能特征及其经济发展的地域模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46.
根据地震波走时资料反演得出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发现在该区上地壳存在三个近东西向的低速条带,其空间展布与该区内现今活动构速基本一致;上地幔速度分布显示在该区似有平行的北东和北西向低速条带相互穿插,总体呈现网状;海原—古浪断裂带在上下地壳及上地幔的速度结构中均表现出相应的低速带,表明它是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通过反演还发现青藏块体的东北部边界大致在天祝—兰州—静宁—千阳—略阳—江油一带。  相似文献   
947.
万洋山—诸广山复式花岗岩带,经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受到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深部构造控制。岩带内北东、北北东、东西、南北及北西向五组线型断裂构造及规模不一的中心型环状构造发育。铀成矿的时空分布,受中生代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汇区的宏观制约。矿床定位与中心型小环状构造交切及不同方向的线型断裂交叉密切有关。矿源既来自铀源层和花岗岩,也来自上地幔岩浆源。区域内地质-成矿事件复杂,经过了槽、台、洼三大演化阶段。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动次数最多,最强烈。铀成矿作用形成于地洼阶段中晚期,即白垩-第三纪。铀成矿以内生热液(热水)为主,叠加有后生淋积矿化。  相似文献   
948.
氯溴碘连续电位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但德忠  姚红英 《矿物岩石》1991,11(2):108-113
本文对Cl~-,Br~-,I离子的连续电位滴定进行了详细研究,着重解决了Cl~-,Br~-离子高摩尔比连测的难题。采用Gran作图法并严格控制操作条件,Cl~-,Br~-,I~-摩尔比从1:1:1至100:1:1均能准确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949.
本文利用中科院1987年西太平洋考察资料和中央气象局出版的太平洋、大西洋资料反演出了一套利用温度和高度求算湿度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并利用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KWBC(5°N×5°S网格点资料)的温度和高度资料,计算了1987年厄尔尼诺期间9—11月西太平洋海域(0—30°N,120—170°E)大气静力能量的变化及其与周围的交换。结果表明,在这个时期,该区域上空大气是强的能源区,区域向周围输出能量。  相似文献   
950.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geomagnetic total intensity from 13 stations in the Beijing-Tianjin region, 3 stations in the western Yunnan region of China, and 6 stations in California of U. S. A., the daily variations and their spectra of geomagnetic total intensity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phology, the range and spectrum of daily variations in geomagnetic total intensity are basically the same within the local extent of 100–200 km and are different in the large extent of 500 km. The latitude factor of the daily variation range of geomagnetic total intensity is about 1–2 nT/degree within the latitude extent of 25°–40°.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4, 83–89, 1992.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and the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and U.S. Geological Surv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