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9篇
  免费   1318篇
  国内免费   2143篇
测绘学   1021篇
大气科学   721篇
地球物理   1066篇
地质学   3774篇
海洋学   999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479篇
自然地理   836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357篇
  2021年   442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406篇
  2018年   377篇
  2017年   341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485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490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41.
基于NOAA/POES卫星观测的磁层相对论电子起源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低高度极轨卫星NOAA/POES的观测数据,并结合ACE卫星和Polar卫星的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磁层相对论电子的起源. NOAA/POES卫星对于不同地磁活动时期相对论电子的分布和起源进行了较为详细观测, 分析结果表明(1) 亚暴期间注入磁层的能量电子可以为与磁暴相关的磁层高能电子暴提供种子电子;(2)太阳质子事件期间太阳风中的能量电子也可以为磁层中的相对论电子提供所需要的源.  相似文献   
342.
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是可养殖的少数植食性海水鱼之一。为进一步了解黄斑蓝子鱼的消化生理特征,以及将海藻更科学地应用于配合饲料中,本研究采用不同类型饵料:冰鲜杂鱼(Raw fish,RF)、配方饲料(Formulated diet,FD)、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EP)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GL)饲喂黄斑篮子鱼8周,分析鱼内脏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RF组和FD组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EP组和GL组鱼的肠长比(Relative intestine length,RIL),都显著高于其他组。此外,分析不同处理组鱼的肝和前肠组织形态结构,发现RF组肝细胞核被脂滴挤到细胞边缘,两海藻组前肠黏膜的皱褶程度最高。养殖前三周,鱼的消化酶活性变化波动明显,而之后消化酶活性趋于平稳。消化道的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的水平分别随着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海藻饵料显著降低了黄斑篮子鱼的胃蛋白酶活性,但是提高了机体RIL和前肠黏膜的皱褶程度以弥补其对胃蛋白酶的负面影响。以上结果表明黄斑蓝子鱼的消化系统可较好地适应不同类型的饵料,其适应时间大约为三周。因此,本研究结果也暗示黄斑蓝子鱼也具有一些杂食性鱼类的属性。  相似文献   
343.
面向海上目标搜索任务的多无人机协同航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鹏  綦声波  解则晓 《海洋科学》2018,42(1):147-152
提出了一种面向多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协同搜索海上目标任务的航路优化方法。首先,分析多无人机协同航路优化问题的基本要素模型。然后,在对各UAV独立维护的目标概率图信息进行探测更新的基础上,采用状态预测一致性算法实现目标概率图信息的快速融合。最后,同时考虑局部搜索收益与未来搜索收益,采用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istribut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DMPC)方法优化各UAV的搜索航路。仿真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搜索效率,可有效应用于海上目标的快速搜索任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4.
浙南近海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5月(春季)和2016年8月(夏季)对浙南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用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鉴定出虾类30种,隶属于10科21属,以对虾科(Penaeidae)虾类最多,其次为管鞭虾科(Solenoceridae),长臂虾科(Palaemonida)位居第3位。按季节来看,秋季共鉴定虾类27种,各站位平均生物量为6.97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3种;冬季鉴定出虾类25种,平均生物量为1.65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鲜明鼓虾(Alpheus digitalis)、中国毛虾、中华管鞭虾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等7种;春季20种,平均生物量为2.22 kg/km2,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东海红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中华管鞭虾等3种;夏季16种,平均生物量为10.36 kg/km2,优势种有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和中华管鞭虾等2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秋季均低于冬季。秋冬季受到浙闽沿岸流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低,夏季受到台湾暖流外侧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高,且各季节间由于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等陆源性冲淡水的影响,盐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使得该区域的物种不得不适应一个跨度较大的温盐范围,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345.
我国南海地区常受台风侵扰,台风场是研究台风浪灾害以及风暴增水灾害的必要条件之一。因遥感风场存在台风大风圈附近风速明显偏小的问题,所以在台风场相关研究中,多采用台风模型风场和背景风场相结合的方式——即合成风场。本文选取南海相关研究中常用的3种台风场模型,对比其特点,并采用NECP CFSR作为背景风场,将合成风场和实际观测风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南海地区采用Jelesnianski模型得出的风场和实际风场吻合度最好,建议在该风场基础上考虑南海的地理特殊性,进行台风场模型的改进。  相似文献   
346.
由于在平衡计算效率和精度上具有优势,Boussinesq相位解析数学模型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波浪和水流精细化模拟的较优解析方式,为海岸工程、环境、地质等问题提供了实用和高效的研究手段。本文对已有Boussinesq类模型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深入探讨其重要发展、实际应用和理论瓶颈,从高阶非静压修正、GPU准三维高性能算法编译、波浪破碎和泥沙运移沉积等4个方面提出未来可能的科学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347.
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其邻近海域的生态效应日益突出。文章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 研究了夏季和冬季大亚湾海域沿温排水温度梯度的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特征, 探讨了营养物质的输入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 以期深入了解浮游植物对升温以及富营养化作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 适温条件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在极高温(36.0℃)环境下则产生抑制作用, 在排水口邻近高温区夏季和冬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均呈较低分布。交互模拟实验发现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对于温度和营养盐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夏季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比温度明显, 冬季温度的作用则更为显著。现场观测和模拟实验均显示, 水温升高和营养盐加富均可造成小粒级浮游植物 (<20μm)所占比例的增加; 因此, 升温和营养盐输入均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呈小型化趋势, 并对食物网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海洋渔业的产量造成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48.
基于2016年春、秋两个季节的现场实验数据, 研究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滩涂增养殖对滩涂底质的影响。实验对方格星虫单养区(S组)、方格星虫-贝类混养区(P组)和无星虫对照区(C组)进行了有机质、粒径组成、氧化还原电位(ORP)等指标测定, 结果表明: 1) 秋季S组20~30cm层次有机质含量和细沙比例均显著高于春季, 而C组仅表层物质有所增加, 表明方格星虫具有较强的表层物质迁移能力, 且其迁移深度为20~30cm。2) 秋季C组各层氧化还原电位值(ORP)均无明显降低趋势, 而S组仅10~20cm层次有一定程度降低, 表明方格星虫增养殖并不会明显降低滩涂底质状况。3) P组各层有机质以及细沙含量增加, 表明皱肋文蛤的过滤沉积作用可以提高滩涂颗粒物质的积累, 且方格星虫混养会加速颗粒物质的向下迁移; P组皱肋文蛤的栖息层次(0~3cm、3~10cm) ORP明显低于S组(p<0.05), 表明高密度的皱肋文蛤代谢活动会加剧0~10cm的底质恶化。4) 方格星虫与皱肋文蛤具有生态互补作用, 在同一区域进行增养殖可以提高滩涂物质利用率及碳汇功能; 方格星虫扰动引入富氧水可以缓解皱肋文蛤栖息层次的底质。  相似文献   
349.
本文以灯光密度表征建设用地产出效率,采取KDE、ESDA、SDE等方法对中国县域尺度2000-2015年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总体特征、时空演变以及方向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夜间灯光总亮度与建设用地出产出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说明可用灯光总亮度表征建设用地产出,以灯光密度反映建设用地产出效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② 建设用地产出效率东高西低,持续上升;增长速度西高东低,中部居中,但区域间年均增长率最大相差0.56%,整体较为均衡。③ 虽然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由2000年的0.008单位灯光/km2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025单位灯光/km2,但其核密度曲线始终处于中低水平且右侧区间不断扩大,说明中国建设用地产出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中低水平俱乐部收敛的特征。④ 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全局 Moran's I指数都大于0,建设用地产出效率存在正向空间分布特征,且其局部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存在稳中有动,强中有弱,弱中有强的特点。⑤ 方向分布上,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方位角始终在72.420o与81.066o之间,说明东北-西南方向为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主要方向,且标准差椭圆的主轴与辅轴标准差都有所增加,说明在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主要方向与次要方向上都发生了分散现象。  相似文献   
3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