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5篇 |
免费 | 184篇 |
国内免费 | 2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3篇 |
大气科学 | 148篇 |
地球物理 | 188篇 |
地质学 | 447篇 |
海洋学 | 126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62篇 |
自然地理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73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沟是先秦至魏晋时期中原地区一条重要的人工运河,对古代北方地区水运交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其引水口和渠首段经流的问题,至今仍存歧见。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深入探讨了战国至魏晋时期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的变迁过程,结果表明:① 战国时期,魏国在荥阳一带的实际控制线当在魏长城以西,包括当时的卷邑、衍邑等,魏惠王初开鸿沟运河时,其渠首段是利用流经魏国境内的济隧河道,而不是利用流经韩国境内的荥渎河道;② 秦兼并六国过程中,消除了国界的障碍,并在广武山设置了敖仓,为水运转输方便,遂将引水渠道西移至距敖仓较近的荥渎河道,并在荥口设置水门,以控制航运;③ 东汉后期,荥渎被黄河泥沙侵淤,鸿沟渠首段再次西迁至有柳泉、广武涧等清澈溪水注入的石门水河道,并一直沿用至隋开通济渠。 相似文献
13.
Ran Yongkang Fang Zhongjing Li Zhiyi Wang Jingbo and Li RuchengInstitute of Geology SSB Beijing China 《中国地震研究》1995,(1)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 of Huailai-Zhuolu basin,Hebei Province,has a total length of 58 km and a general strike of NE.The geometry and feature of activity of the 5 segments of the fault greatly differ from each other.17 paleoseismic events have been recognized within 11 trenches excavated along the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fault.It is found that each seg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distinct recurrence of paleoearthquakes.The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strong earthquakes for each segment are 3500-7000 a for the shortest and 17,000-20,500 a for the longest.However,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strong earthquakes for whole fault ranges between 750-8500 a.The boundary of the segments can be recognized as the junction,gap,bending,jog and salient of the fault.The length of the segment ranges between 7.5-14 km.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鲳科鱼类均为重要的经济种类,在中国沿海仅见鲳属(Pampus)鱼类分布,而低鳍鲳属(Peprilus)和真鲳属(Stromateus)则分布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海南、广西和广东水产品市场上出现的“南鲳”进行物种鉴定,同时下载该物种的COⅠ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纠正GenBank中的错误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南鲳”学名实为中间低鳍鲳(Peprilus medius),为冰冻进口货品,在我国沿海无该物种的分布报道,其与国内已知的6种鲳属鱼类在鳃耙、背鳍、臀鳍等外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COⅠ基因水平上与鲳属鱼类遗传距离为0.138,分化于中新世晚期。本研究可为水产品市场种类鉴定提供借鉴,也为鲳科鱼类的研究和海洋鱼类分类学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性敏感的其他参数,能有效区分砂泥岩,进行复杂岩性的识别和储层描述,提供更加准确的储层预测结果。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对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进行预测,刻画了目的层中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描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MODIS数据,结合具体实例,对比研究当前几种利用光谱特征定量判识沙尘暴的方法。从理论上剖析各方法的原理,分析其优劣,并提出一套新的算法的组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新的组合算法有不小的改进:①大大降低了单一算法在不同时间或地区图像中阈值取值不稳定的影响,减少了图像噪声造成的误判,增强了其通用性和稳定性;②明显减弱了太...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一次罕见夜间突发性强增温事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夜间降温是正常的地表气温日变化,但统计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半年时常出现入夜后气温不降反升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小时升温超过10℃的剧烈增温事件。这种增温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且很快转为降温,常对业务预报造成困扰。2010年11月26日夜间冷锋过境该区域造成了最强达12℃·h^-1的夜间急剧增温事件,与气候统计结果相比,该次增温幅度和影响区域范围非常罕见且极端。文章对其进行了详细诊断分析,使用的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常规地面和探空、铁塔、卫星、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最终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对流层低层有非常显著的冷平流;垂直速度诊断、卫星和风廓线雷达观测都表明,对流层中低层都存在显著的强下沉运动;铁塔观测和北京探空观测演变都表明增温过程中近地面大气有显著的湍流运动。分析此次罕见过程的机理包括三个方面:高原地区地面位温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二者最大可差10 K),是该次罕见增温事件形成的首要条件;强下沉运动使得低密度高位温空气强迫下沉到边界层,是增温必要条件;强湍流混合作用则是地面空气增温的必要机制。估算结果表明,边界层急流伴随的强湍流混合可引起约8℃的罕见地面空气增温。最后,给出了该次事件的机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提出快速获得航空影像并及时制作DOM、DLG的一种手段.介绍遥控飞艇数字摄影系统的工作原理,探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张量磁梯度数据的斜导数边界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全张量磁梯度数据定义了北向斜导数、东向斜导数和垂向斜导数.模型试验表明,北向和东向斜导数无法有效识别磁性异常体边界,异常形态复杂虚假异常较多,而垂向斜导数在高纬度斜磁化或者垂直磁化条件下可以清晰而准确得识别地质体的边界,具有一定的深度识别能力.与现有磁张量梯度的边界识别方法相比,识别效果好,可以有效均衡不同深度地质体的响应.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大兴安岭地区实测航磁三分量数据转换得到的全张量数据,获得了研究区浅部磁性体的分布,并与三分量数据进行联合解释,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