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3篇 |
免费 | 553篇 |
国内免费 | 9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6篇 |
大气科学 | 360篇 |
地球物理 | 628篇 |
地质学 | 1592篇 |
海洋学 | 510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197篇 |
自然地理 | 3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72篇 |
2021年 | 195篇 |
2020年 | 158篇 |
2019年 | 198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160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176篇 |
2012年 | 213篇 |
2011年 | 261篇 |
2010年 | 221篇 |
2009年 | 218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203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71.
WEI ZHONG QIAOHONG MA JIBIN XUE YANMING ZHENG YING CAI YANGJUN OU 《Borea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ternary Research》2010,39(2):286-295
Zhong, W., Ma, Q. H., Xue, J. B., Zheng, Y. M., Cai, Y. & Ou, Y. J. 2009: Humification degrees of a lacustrine sedimentary sequence as an indicator of past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last c. 49 000 years in South China. Boreas, 10.1111/j.1502‐3885.2009.00119.x. ISSN 0300‐9483. An 860 cm long sediment core recovered from Dahu Swamp was used to test the potential of the degree of humification (expressed as the corrected absorbance values, HDcab)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as an indicator of past climatic changes in South China.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f this core was established using 10 AMS 14C dates and 10 conventional 14C dates and gives the bottom age of c. 48 800 cal. yr BP. Based on comparisons with multiproxy records, such as lithological variation, organic carbon isotope ratio,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dry bulk density, we infer that the HDcab record is sensitive to local hydrological variation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st Asian (EA)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Higher HDcab values would indicate relatively drier conditions, suggesting a weakening of the EA summer monsoon and vice versa. Based on the HDcab, as well as other multiproxies, the climatic history in the last c. 49 000 years in the swamp area shows agreement with the Chinese stalagmite record and with the 25°N summer solar insolation, implying that orbitally induced insolation may have played a role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LGP) climate in South China. Several millennial‐scale dry phases during the LGP show similarities with the stadials revealed by the ice core record in Greenland and from the Chinese cave stalagmites.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HDcab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is a useful proxy of past climatic changes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972.
新疆东天山土屋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新疆东天山地区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备受关注.本文获得的东天山土屋斑岩铜矿床SIMS锆石U-Pb定年、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数据,以对这一问题进行约束.土屋斑岩铜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中,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企鹅山群,赋矿围岩主要为安山岩和闪长玢岩,含矿岩石主要为英云闪长岩.本文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土屋地区含矿岩体大约侵位于335Ma,土屋斑岩铜矿床成矿时代与成岩时代基本一致或稍晚.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安山岩和闪长玢岩具有同源性及岛弧火山岩的特点,英云闪长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土屋英云闪长岩具不均一的锆石εHf(t)正值(+6.3~+16.1),表明其可能来源于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土屋斑岩铜矿床含矿岩体很可能是在早石炭世北天山洋板块北向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大洋板片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在熔融过程中同时析出金属,随埃达克质岩浆一起上升,并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作用,在岩体顶部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73.
974.
2009年丹东地区不仅没有气象意义上的主汛期,而且发生了持续时间居历史第3位的伏旱天气。阐述了2009年丹东地区伏旱天气事实,探讨了伏旱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中国丹东地区伏旱天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历史上常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和"588线"控制丹东地区。与之相反,伏旱事件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稳定偏南,极涡位置主体偏北,中国丹东地区持续受西风带纬向环流控制,导致冷空气南下引导受阻,高层南亚高压在高温期有明显的北抬东伸。台风活动路径偏西、偏南,使副热带高压维持偏南而无明显西伸北跳,也是导致全区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和日益明显的城市化效亦与伏旱天气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75.
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RC)桥墩容易损坏。为完善RC桥墩的抗震设计及验算方法,对比最新中国和欧洲规范中关于RC桥墩的延性抗震设计及验算方法的不同之处。基于Midas/Civil软件所建立的常规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采用中欧规范开展的RC桥墩延性抗震设计及验算结果。结果表明:中欧规范中关于RC桥墩的延性抗震设计理念、抗剪和变形验算方法及延性构造细节均有区别。基于中欧规范设计的RC桥墩配筋情况存在差异。与中国规范相比,欧洲规范关于RC桥墩的横向钢筋配筋率和纵筋最小配筋率要求较高,有利于保证结构的抗剪强度和延性;箍筋最大间距要求较低,不利于防止纵筋压曲。 相似文献
976.
977.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紧邻三江构造带,其复杂的地质背景使得该火成岩省的内带受到强烈改造和变形.由于缺少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导致对该地区地壳的精细结构了解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火成岩省形成机制的认识.我们在大姚—元谋段实施了一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试验了一种基于节点地震仪的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方法,得到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高分辨率结构图像.从两种仪器采集的深地震反射资料显示,节点地震仪采集的资料能够达到目前常用的有缆式地震仪428XL采集的深反射资料效果,甚至在局部特征上表现更好,从而有利于这种低成本、高效率、多种数据的采集方式的发展.叠加剖面结果显示,沿剖面下地壳自西向东呈现逐渐隆升特征,在剖面西部双程走时13 s(约40 km深度)处,出现一段约17.5 km厚的密集反射带,至剖面东部,密集反射带顶端双层走时为11 s,底部为16 s.结合早期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本文推测这种密集反射特征是由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时内带侵入地壳的铁镁质物质造成的结果,对应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遗迹.
相似文献978.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压制多次波的正交多项式谱减法.将地震资料经过正交多项式变换,其高阶系数谱主要体现了多次波特征.根据多次波低阶系数谱与高阶系数谱之间的关系,估计出多次波的低阶系数谱,从地震记录正交多项式系数谱中减去多次波的系数谱得到一次波的正交多项式系数谱.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一次波和多次波在正交多项式谱混叠的问题,尤其在近偏移距有效地分离了多次波和一次波,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护地震信号中的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振幅随偏移距变化)信息.人工合成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9.
南海中尺度大气-海流-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考虑到我国南海特殊的战略位置和复杂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区域海洋模式(POM)和第三代海浪模式(WW3),利用消息传递的并行编程方案,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南海海区的中尺度大气-海流-海浪三元耦合模式系统,将该系统用于对南海典型台风过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运行高效稳定,较好模拟了两次台风过程,与非耦合大气模式相比,提高了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模拟准确率;耦合模式模拟出了上层海洋对台风系统的响应特征,在台风中心附近,海面温度降低,海表流场和海浪场增强,相对于台风路径,响应具有右偏性;耦合模式中的波浪效应增强了海表应力,阻碍了台风系统的发展,增强了海面降温幅度和海流近惯性振荡的振幅。大气-海流-海浪耦合模式系统是研究南海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提高南海区域气象水文预报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80.
学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0,41(3):239-243
以内蒙古自治区地震信息网络系统为例,分析该系统信息安全现状及风险,发现主要存在恶意入侵、病毒感染、用户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设备防护能力不足、地震行业内安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软硬件设备投入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等适合该区域地震信息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和防护策略,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