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68篇 |
免费 | 7346篇 |
国内免费 | 40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31篇 |
大气科学 | 2098篇 |
地球物理 | 3316篇 |
地质学 | 10717篇 |
海洋学 | 3635篇 |
天文学 | 240篇 |
综合类 | 1254篇 |
自然地理 | 19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0篇 |
2024年 | 555篇 |
2023年 | 703篇 |
2022年 | 1105篇 |
2021年 | 1268篇 |
2020年 | 1073篇 |
2019年 | 1162篇 |
2018年 | 1171篇 |
2017年 | 1039篇 |
2016年 | 1048篇 |
2015年 | 1217篇 |
2014年 | 1091篇 |
2013年 | 1285篇 |
2012年 | 1426篇 |
2011年 | 1335篇 |
2010年 | 1330篇 |
2009年 | 1216篇 |
2008年 | 1321篇 |
2007年 | 1194篇 |
2006年 | 1105篇 |
2005年 | 982篇 |
2004年 | 653篇 |
2003年 | 485篇 |
2002年 | 525篇 |
2001年 | 509篇 |
2000年 | 394篇 |
1999年 | 187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11篇 |
1974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8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Hill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TLP Tether Subjected to Combined Platform Surge and Heave Mo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Hill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Tension keg Platform (TLP) tether in deep sea. The 2-D nonlinear beanl model, which is undergoing coupled axial and transverse vibrations, is applie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reduced to nonlinear Hill equation by use of the Galerkin' s method and the modes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The Hill instability charted up to large parameters is obtained. An important parameter M is defined and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functions of tether length, the platform surge and heave motion amplitudes. Some example studies are performed for various envirotnn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nonlinear coupling between the axial and transverse vibration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 I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accurate dynamic analysis of long TI2 tether subjected to the combined platfolna surge and heave motions. 相似文献
42.
为了精确识别高光谱遥感图像上的地物,使用交叉相关光谱匹配方法获取光谱整体形态的最大偏移量,通过对比分析吸收谷位置变化获取吸收谷位置的最大偏移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吸收谷位置的偏移范围;然后使用穷举法,进行基于整体形态和偏移范围内局部吸收谷位置的识别。在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区的高光谱遥感图像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比仅考虑整体形态的识别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能进一步证实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3.
Simulating the coupled motions of multiple bodies in the time domain is a complex problem because of the strong hydrodynamic interactions and coupled effect of various mechanical connector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hydrodynamic responses of three barges moored side-by-side in a floatover operation in the frequency and time domain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the damping lid method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overestimated hydrodynamic coefficients calculated from conventional potential flow theory. A time-domain computing program based on potential flow theory and impulse theory is compiled for analyses that consider multibody hydrodynamic interactions and mechanical effects from lines and fenders. Correspondingly, a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for comparison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All statistics, time series, and power density spectra from decay and irregular wave tests are in a fairly good agreement. 相似文献
44.
在研究和建立了多跑道障碍物限制面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基于G IS,开发了机场三维净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按照相应标准自动生成单跑道特别是多跑道障碍物限制面、辅助进行净空管理,可极大地减少机场选址与规划中的超障物评定的工作量,显著提高净空管理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从围护结构节能与防火一体化思路出发,提倡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温一体化建筑体系和砌体结构保温一体化建筑体系;尤其主张在我国建筑工业化全面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与推广保温型混凝土预制装配化技术,统一建筑模数,实现标准化与多样化;针对预制装配化保温型混凝土在梁、构造柱等容易出现的冷、热桥问题的部位,创新式提出以相变储能材料与建筑结构相融合来提高建这些部位的热工性能,减少温度梯度;从系统上做到保温与建筑同寿命、免维护、工序少,工期短、耐火等,从而真正实现低碳,构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防火一体化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46.
基于地表露头调查、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与盐相关的构造样式分析,对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中部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垂向分层的变形特征。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为界可以分为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盐下构造层及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收缩构造样式及盐构造样式,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及盐下构造层的构造样式及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盐上层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褶皱,盐岩层则以盐流动构造样式为主,盐下层则发育逆冲叠瓦断层等大规模推覆构造。研究区具有明显的分段变形特征,可划分为博孜—却勒构造段、大北—西秋构造段、克深—西秋构造段、克拉3—东秋构造段,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地表线性褶皱带分布、盐构造样式、盐下构造变形的差异。区域构造演化剖面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主要经历了中生代伸展坳陷盆地(三叠纪—白垩纪)、新生代早期"挠曲"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及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上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库车组沉积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47.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起水鱼群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及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测定的1343尾由金枪鱼围网捕获的起水鱼群的鲣鱼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鲣鱼的叉长组成、叉长和体重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范围为243~746 mm,优势叉长组为401~600 mm,占到88.24%,其中雌、雄个体叉长组成呈显著性差异(x2=843.7,P0.01);(2)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FL)与体重(W)的关系为W=6.3905×10-6FL3.1938(R2=0.9443),且叉长与体重的关系并不因性别而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F=0.549,P0.05);(3)起水鱼群鲣鱼的平均雌雄性比约为1∶0.95,但在501~550 mm(x2=4.00,P0.05)和651~700 mm(x2=4.17,P0.05)2个体长组中,雌雄性别比例不符合"1∶1"的理论期望;(4)起水鱼群鲣鱼的性成熟度以Ⅳ期(28.93%)和Ⅴ期(43.67%)为主,计算得出的雌鱼和雄鱼的首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473.15 mm和440.78 mm,均大于实际观测到的达到性成熟的鲣鱼的最小叉长。本次调查研究得出了"在调查水域鲣鱼的起水鱼群是以性成熟的成鱼为主的群体"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48.
49.
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秦岭南缘,以发育大规模的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为世人瞩目,其地壳尺度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理解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碰撞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地震剖面和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数据的约束,结合地质与钻井资料,通过重磁场分析拟合解释,对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地壳尺度的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地壳断面结构与构造模型.模型显示,四川盆地北部基底和沉积盖层变形差异较大,且上下地壳具有解耦性,上地壳向北延伸至紫阳断裂一带;而下地壳与上地壳拆离,向北延伸远至安康断裂一带.研究区莫霍面起伏较大,自南向北先加深后抬升,在大巴山下出现Moho的构造叠置,这种现象源于大陆地块(扬子克拉通)下地壳向大巴山—秦岭造山带下的俯冲.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西昆仑山下,即塔里木盆地下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俯冲板片前缘出现Moho的叠置.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