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98篇 |
免费 | 8201篇 |
国内免费 | 45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90篇 |
大气科学 | 2208篇 |
地球物理 | 3473篇 |
地质学 | 11851篇 |
海洋学 | 4118篇 |
天文学 | 200篇 |
综合类 | 1341篇 |
自然地理 | 22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4篇 |
2024年 | 616篇 |
2023年 | 762篇 |
2022年 | 1170篇 |
2021年 | 1318篇 |
2020年 | 1160篇 |
2019年 | 1223篇 |
2018年 | 1225篇 |
2017年 | 1096篇 |
2016年 | 1098篇 |
2015年 | 1327篇 |
2014年 | 1238篇 |
2013年 | 1449篇 |
2012年 | 1616篇 |
2011年 | 1552篇 |
2010年 | 1512篇 |
2009年 | 1429篇 |
2008年 | 1498篇 |
2007年 | 1386篇 |
2006年 | 1318篇 |
2005年 | 1155篇 |
2004年 | 780篇 |
2003年 | 576篇 |
2002年 | 601篇 |
2001年 | 583篇 |
2000年 | 457篇 |
1999年 | 180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熊沁;徐之俊;李维庆;亢孟军;刘婷婷;翁敏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4):8-12
提出了一个从可获性方面优化的引力模型,其优化之处在于对医疗需求强度的表达,即将原始引力模型中对每个医院的医疗需求强度从人口势能改为所有居民地来该医院的就医人口数。该就医人口数由各居民地的社会人口学、经济学指标数据和医院信息,经过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估算得到。通过考虑个人就医行为,新的需求强度指标能更贴切地反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竞争,并从可获性方面改进医疗可达性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2.
宋英强;杨联安;许婧婷;韦安磊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3):44-47
以红碱淖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daBoost算法,将Landsat-8卫星OLI遥感影像谱间关系、NDVI、NDWI和K-T变换wetness等特征相结合,构造提取水体的强分类器,实现水体的快速精确提取。结果表明,组合后的分类器能有效提高单个分类器的分类精度,平均分类精度提高了5.15%。该算法说明了Landsat-8遥感影像的水体信息提取的可行性,为快速精确提取水体信息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3.
杨燕;曹起铜;徐创福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5):113-115
根据台州市地理市情普查生产实践,基于普查成果内容,设计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统计分析评价主题及指标体系;以城市救灾避灾场所资源配置为案例,结合相关数据,利用叠加分析、可达性分析等模型深度挖掘国情信息,统计分析救灾避灾场所的步行可达性与服务范围,对社会民生工程救灾避灾场所的资源配置提出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4.
许贤泽;白翔;徐逢秋;吕云;翁名杰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6):60-64
锂电池组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其质量良莠不齐。针对便携式电动工具锂电池组,设计了一个基于STM32的多通道锂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旨在提高电动工具电池电压和电流检测精度,能更加合理地选择充放电策略,并提供过流、过充、过放等保护功能。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其中,硬件包括双量程的电流采样模块,双探测器的温度采样模块、电压采样模块和保护电路等。通过上位机软件实现锂电池充放电数据的实时显示及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85.
徐健;蔡忠亮;赵军;杨文;李伯钊;王淼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1):73-77
智能移动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与普及,使得电子地图向着移动便携化发展。移动计算环境下,电子地图的呈现方式不再保持固定不变,而是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根据具体情境做出动态变化。本文阐述了以自我为中心电子地图的概念、特点以及内容,并提出从自我的角度对电子地图进行空间信息组织以及可视化。 相似文献
86.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区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笔者系统采集了该气区21个天然气样品,测量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重点探讨了生物气形成途径和运聚方式。生物气δ~(13)C_1和δ~(13)C_(CO_2)均随深度增大而变重,显示了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生物气δ~(13)C_1、δ~(13)C_(CO_2)和δD分布与CO_2还原方式形成的生物气的相应同位素值分布范围接近。在有关成因图解中这些数据主要位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范围内。生物气CO_2和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c>1.055,具有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干旱的古气候、较低的古温度、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水体中较高的硫酸盐含量使得甲烷菌的大量繁殖只能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才能实现,从而,有利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作用进行。涩北一号、涩北二号气田生物气δ~(13)C_1组成分布可能表明,生物气形成以后沿疏导层水平运移进入气藏,基本不存在垂向运移。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气成因、形成条件,确定生物气模拟实验方式与条件,计算生物气资源量,建立成藏模式和选择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块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7.
Cu-Mo-Au含矿斑岩不仅可以形成于与洋壳俯冲相联系的弧环境,而且也产于碰撞造山带内。通过对比俯冲型和碰撞型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特别在微量元素上具有较大差别,暗示它们有着不同的物源区组成或形成机制。同冈底斯带碰撞型含矿斑岩相比,太平洋东岸俯冲型含矿斑岩有着明显高的HREE和Y含量,低的Sr/Y、(La/Yb)N以及(Dy/Yb)N比值,表明其物质源区不含或含有少量的石榴子石并可能以角闪石组成为主。统计发现这些俯冲型含矿斑岩部分样品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但大部分样品却显示出具有与正常岛弧系列火山岩相似的特征,它们很可能是板片释放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的熔体并在后期经历MASH过程的产物。冈底斯带碰撞型含矿斑岩具有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条件达到了石榴子石相变,可能形成于增厚的下地壳,其物质源区很可能与前期的洋壳俯冲有着密切的联系。普朗-雪鸡坪含矿斑岩具有与俯冲型含矿斑岩十分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有可能是西向俯冲的甘孜-理塘洋发生断离,进而诱发前期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并非是俯冲洋壳直接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西北部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内22组地下水和2组地表水中碘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中碘含量在27.30~1 638.00μg/L,其中,约50%的地下水样品中碘含量超过我国饮用水的标准限定值150μg/L,约84.6%的高碘地下水为高砷地下水。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下水水流相对滞缓的平原中心地带,以Cl-Na、Cl·HCO3-Na和HCO3·Cl-Na型水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碘的富集有两种机制:浅层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和深部富含有机质的、偏还原的地下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作用。两种机制相比,后者对地下水中碘的贡献更大些,但前者更普遍些。 相似文献
89.
JIN Jian-hui LI Zhi-zhong LING Zhi-yong ZHENG Fei XU Xiao-lin CHENG Yan CAO Xiang-dong LI Zhi-xing ZHANG Wen-jing REN Yong-qing 《山地科学学报》2019,168(12):2754-2769
Coastal dunes are a common geomorphic type in sandy coastal zones. They are a record of the couple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wind and ocean waves. Many coastal dune fields have developed on the east coast of Fujian China and now occur as widespread typical coastal aeolian sand landforms on the Liuao Peninsula, Gulei Peninsula and Dongshan Island, but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geomorphologic process of sandy coast 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accurate chronological data.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the Hutoushan (HTS) aeolian dune on the Liuao Peninsul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ptical dating and grain-size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sand samples from the aeolian sequence of a profile of the HTS du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s of seven samples of this profile were in the range of 37.8–0.19 ka from 4.0 to 0.2 m deep. These correspond to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3), abrupt climatic change events of 4.2 and 1.1 ka and the Little Ice Age (LIA), respectively. These samples displayed evidence of a longer-term climate trend in this area. The period of formation of this coastal aeolian dune corresponds to a cold and arid climate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EAWM). Periods of dune fixation and rubification are evidence of a hot and humid climate. Mobi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aeolian dun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astal 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90.
龙门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地壳中著名的造山带和地震带.为了研究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的深部结构及其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之间的关系,布置了跨越西秦岭造山带、松潘一甘孜褶皱带、四川盆地的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每条剖面有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20个,共计80个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以及16个长周期数据;进行了二维、三维反演,得到了电性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30 km以浅,龙门山断裂带基本上与电性梯度变化带相重合,说明龙门山断裂带是深达地壳中部的深大断裂带;松潘-—甘孜褶皱带在20 km以浅呈现以高阻为主的较为复杂的电性结构分布特征,这与其复杂的地表构造有关;在20 km以深,接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呈现为高阻,推测此高阻可能是对四川盆地的基底的反映,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以龙门山断裂为界推覆至四川盆地之上;推断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有可能从松潘—甘孜褶皱带深部沿礼县—宕昌一带向东北方向逃逸,这一运移主要是发生在18km以下、30 km以上的中下地壳范围内,物质逃逸的主要形式是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