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5篇
  免费   6546篇
  国内免费   3666篇
测绘学   2745篇
大气科学   1756篇
地球物理   2792篇
地质学   9471篇
海洋学   3294篇
天文学   165篇
综合类   1052篇
自然地理   1752篇
  2025年   25篇
  2024年   475篇
  2023年   613篇
  2022年   934篇
  2021年   1071篇
  2020年   913篇
  2019年   982篇
  2018年   989篇
  2017年   885篇
  2016年   884篇
  2015年   1052篇
  2014年   978篇
  2013年   1149篇
  2012年   1288篇
  2011年   1219篇
  2010年   1210篇
  2009年   1125篇
  2008年   1227篇
  2007年   1105篇
  2006年   1048篇
  2005年   931篇
  2004年   604篇
  2003年   441篇
  2002年   476篇
  2001年   469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海洋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在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之下,研究海洋产业集聚、海洋资源禀赋与海洋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基础上,分析海洋资源禀赋的调节效应,最后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海洋产业集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如下结论:海洋产业集聚与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可知,海洋资源禀赋在海洋产业集聚影响海洋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调节效应,海洋资源禀赋既能够通过促进实物资本投资、降低交易成本等产生“资源福音”,也能挤出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产生“资源诅咒”;通过空间计量分析可知,海洋产业集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  相似文献   
102.
针对声呐对水下小目标探测时目标特征少,常规目标检测算法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 YOLOv5 目标识别算法为基础的连续帧识别改进算法。该算法通过连续帧数据提取模块以及轻量的通道空间注意力模块,提取声呐连续帧信息,提升了 YOLOv5 算法的识别能力。湖上前视声呐时序数据集算法验证试验表明,在几乎不增加推理时间的前提下,改进算法的平均检测精度比 YOLOv5 算法提升了 13.7%。该改进算法预期可在水下小目标自主检测任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对取自珠江口海域的55 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的测试与分析, 结果表明: 各重金属含量由北向南整体呈减小的变化趋势, 锌(Zn) 含量最高(135.61 μg/g), 其次为铬(Cr)(75.05 μg/g)、铜(Cu)(43.23 μg/g)、铅(Pb)(42.67 μg/g)、砷(As)(22.01 μg/g)、镉(Cd) (0.52 μg/g), 汞(Hg) 含量最低(0.18 μg/g)。结合总有机碳数据, 利用线性拟合分析发现其和重金属含量间有显著正相关, 表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对重金属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重金属元素彼此间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其来源和迁移途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地质累计指数法, 本文计算出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Zn、Hg、Cu、As 和Cd 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二类标准, Pb 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各重金属元素基本处于无污染至中度污染状态, 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较低。本文探讨了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并评价了其污染程度,丰富了珠江口海域有关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4.
海外勘探中常遇到的资料稀缺、地质条件复杂等困境,直接加剧了勘探难度和挑战性,所以急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取得研究成果并指导勘探.文中以地震资料稀缺、地形复杂的D盆地为例,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本区的构造成图技术和流程.结合地震、钻井、文献多样化信息,借助数字化的地质剖面和重磁信息约束的趋势面综合网格构造成图,对地震空白区进行了有效的趋势约束,得到了基础区域地质图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下一步的盆地构造分析以及构造单元划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5.
中高山地区作业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飞行器需要有高原适航性.通过对比空中国王350ER在起降条件、最大升限、最大续航能力及高原机动能力等特点,提出了在中高山地区的低高度、大比例尺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飞行器的选型原则及飞行方法.通过甘肃某测区的实际测量飞行验证了该原则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AS350B3型直升机在中高山地区作业时表现出的实际飞行性能满足在该类型区域低高度、大比例尺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6.
针对腾格里沙漠南缘严重缺水的现状,开展了常规电阻率测深工作.综合地质、水文地质、电性参数等特征对测深曲线进行定性、定量精细解释,总结出电阻率在25Ω·m左右的新近系地层为砂岩、砂砾岩相对较厚,泥岩相对较薄区段,是该区域寻找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的目标层位.钻探结果表明,轻便、经济的常规电阻率测深法在阿拉善干旱荒漠严重缺水区可以取得显著的找水效果.  相似文献   
107.
气溶胶吸收及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仅关注气溶胶大气顶辐射强迫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在短波辐射区域存在较强吸收的气溶胶类型,如烟尘、沙尘气溶胶。INDOEX实验表明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吸收性气溶胶产生的地表辐射强迫在量值上是大气顶辐射强迫的3倍左右,二者的差额以大气辐射加热的形式出现。气溶胶吸收通过加热气溶胶层所在大气,减少地表太阳辐射,影响地面蒸发,改变大气稳定度,从而影响水分循环。另外气溶胶的吸收对云产生“燃烧效应”,从而可能导致云量下降。鉴于气溶胶吸收的重要性,气溶胶吸收问题是当前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关于气溶胶的吸收问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气候效应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根据观测事实或模拟结果得出的结论差别明显,但勿庸置疑的是气溶胶吸收是一个急需深入探讨的课题。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活动十分频繁,而东部地区由于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问题致使气溶胶中吸收性成分(碳黑)含量偏高,一些资料分析以及模式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发生了一些有别于全球或其他地区的独特气候变化现象,初步分析表明气溶胶吸收在其中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加强我国气溶胶吸收特性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结合全球或区域气候模式,深入认识我国气溶胶辐射强迫、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另外对于评估我国近年来采取的一些卓有成效的污染控制措施的环境和气候效应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8.
西藏西南部与蛇绿岩伴生的硅质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西南部达巴—休古嘎布存在一条蛇绿岩带,与蛇绿岩伴生的中生界硅质岩分布广泛。其中与拉昂错蛇绿岩体伴生的硅质岩,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以及地球化学环境判别图,显示其沉积于大陆边缘盆地的构造环境,其形成包括生物作用和热液作用两种因素。含硅质岩的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岩性为石英砂岩→含岩屑石英砂岩、杂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形成环境是从三角洲或浅海过渡到大陆边缘,再到边缘盆地。硅质岩中含有大量放射虫,放射虫组合显示硅质岩的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含硅质岩地层和蛇绿岩都是印度大陆北缘小洋盆的组成部分,两者因洋盆碰撞闭合而汇聚在一起。硅质岩的形成环境反映了该陆缘小洋盆在晚侏罗世所处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9.
贵州凤冈县田坝村茶园土壤硒的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较系统测定了研究区三大茶园土壤硒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硒的平均含量值为1.22 mg/kg,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土壤硒含量(0.29 mg/kg)及贵州省土壤硒含量(0.369 mg/kg)的水平。据我国硒元素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等级标准,研究区属于富硒的土壤环境,对当地今后种植富硒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效利用特种土地、生态环境学研究,可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不同陆面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大气驱动数据分别驱动Noah和Noah-MP陆面模式进行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的模拟(简称:CLDAS_Noah和CLDAS_Noah-MP试验),使用2010—2018年中国气象局2380个土壤温度观测站点10和40 cm观测数据以及美国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The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驱动的Noah模式(GLDAS_Noah试验)模拟的土壤温度结果,从空间分布、季节、分区等角度进行了评估,实现了不同驱动数据相同陆面模式和相同驱动数据不同陆面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GLDAS_Noah、CLDAS_Noah和CLDAS_Noah-MP试验均能合理模拟出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空间分布,但在量级上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东北、新疆、青藏高原等积雪区。对于相同陆面模式不同驱动数据,均方根误差显示CLDAS_Noah试验在季节与分区上均优于GLDAS_Noah试验,间接表明CLDAS大气驱动数据优于GLDAS大气驱动数据,且大气驱动数据是提高土壤温度模拟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相同驱动数据不同陆面模式,总体上CLDAS_Noah-MP试验棋拟效果优于CLDAS_Noah试验,其中CLDAS_Noah试验模拟的10和40 cm深度土壤温度在冬季积雪区误差明显大于CLDAS_Noah-MP试验,可能与Noah-MP模式改进了积雪方案有关,但10和40 cm深度下CLDAS_Noah-MP试验在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地区对春季土壤温度模拟误差明显大于CLDAS_Noah试验,可能与Noah-MP模式融雪方案有关。总之,本研究对于后续开展土壤温度多模式集成、土壤温度站点资料同化,最终研制中国区域高质量土壤温度数据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