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74篇 |
免费 | 1358篇 |
国内免费 | 8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6篇 |
大气科学 | 984篇 |
地球物理 | 957篇 |
地质学 | 2356篇 |
海洋学 | 533篇 |
天文学 | 93篇 |
综合类 | 348篇 |
自然地理 | 6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27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268篇 |
2020年 | 255篇 |
2019年 | 249篇 |
2018年 | 265篇 |
2017年 | 237篇 |
2016年 | 276篇 |
2015年 | 268篇 |
2014年 | 281篇 |
2013年 | 280篇 |
2012年 | 270篇 |
2011年 | 265篇 |
2010年 | 287篇 |
2009年 | 242篇 |
2008年 | 211篇 |
2007年 | 194篇 |
2006年 | 174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260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155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河南嵩县磨沟碱性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其主体岩性为霓辉正长岩,局部出露正长岩和少量似斑状(霓辉)正长岩,发育岩浆暗色包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霓辉正长岩和正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10.4±2.0Ma(MSWD=0.39)和237.6±2.9Ma(MSWD=0.95),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岩体是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两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霓辉正长岩的σ值为8.93~11.08,K2O含量为10.70%~13.76%,K2O/Na2O值为3.87~10.35,属于过碱性岩石系列的钾质碱性岩;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弱或不明显的负铕异常。在同位素组成上,霓辉正长岩具有偏高的、变化范围很大的(87Sr/86Sr)i值和显著偏低的εNd(t)值;锆石的εHf(t)值变化于-21.6~-4.5之间,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1 555~2 629 Ma。磨沟岩体是由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混合并经一定程度的分异演化形成的,岩石中高含量的K来源于这种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磨沟岩体早期岩浆活动发生于秦岭造山带主碰撞峰期的局部伸展环境,晚期岩浆活动则发生于后碰撞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62.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新近纪林氏山西犀(Shansirhinus ringstroemi)3件未成年个体的头骨发育特征, 主要表现在: 顶嵴至迟在幼年个体出现, 此时两侧顶嵴远远分开, 其间的骨表面隆突; 3件未成年头骨的项嵴后缘均是平直的; 鼓后突与关节后突的接触出现于初生期; 头骨顶面在鼻骨后缘向前延伸由初生期的逐渐变窄到幼年个体的迅速收缩, 此时头骨顶面最宽处位于两侧眶上结节之间; 在钩突后方, 鼻后孔侧壁的后缘向后上方延伸, 幼年个体时倾斜角度已接近成年状态。与维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wimani)头骨的个体发育相比, 两者在颊齿萌出顺序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后者幼年头骨在顶骨与枕骨鳞部骨缝的愈合时间上较S. ringstroemi晚。Shansirhinus头骨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无角犀族类群的分类特征不晚于DP4开始磨蚀且M1刚露出齿槽时出现。新的头骨材料表明Shansirhinus可能在晚中新世早期起源于甘肃临夏盆地。Shansirhinus上颊齿发育釉质褶皱, 下颊齿发育方形轮廓的下三角座, 具有一定的加工硬草的能力, 生活在晚新近纪时期的开阔草原上, 是无角犀族已知唯一延续到上新世的类群。 相似文献
63.
我国内陆干旱区在末次冰期(含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否存在古大湖近年来持续存在争论。居延泽是黑河的尾闾湖之一, 位于我国典型干旱区, 是开展这项研究的理想区域。依据居延泽盆地最低处的JYZ11A钻孔(全孔长61.13m, 本文侧重上部27m岩芯), 使用石英光释光测年获得3个可靠释光年龄并据此建立年代框架。全孔10cm间距测量沉积物粒度, 钻孔上部16.7m以2cm间距测量低频磁化率, 本文侧重分析JYZ11A钻孔上部10m的指标记录。综合岩性地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粒度、磁化率指标记录, 并与前人已有研究进行对比, 本研究发现末次冰期时居延泽盆地主要堆积棕色冲洪积物和风沙沉积物, 早全新世为风沙沉积, 中全新世出现浅灰色湖相沉积与风沙交替沉积, 而稳定湖泊只在约3ka时才逐渐形成, 可能存在多次湖面波动并留下古湖岸堤。因此, 居延泽盆地在末次冰期包括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并不存在稳定大湖。居延泽早全新世干涸、中晚全新世湖泊较稳定发育的全新世成湖模式与季风区湖泊演化模式明显不同, 而与许多中亚干旱区的湖泊、风成沉积等古环境记录相似, 它们可能共同指示了一种有别于中国季风区的全新世区域湿度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64.
根据对云南腾冲青海湖泊沉积钻孔样品的粒度特征、总有机碳、碳酸盐、磁化率及年代学分析测试, 探讨了各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指出了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化指标的特殊性及其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 重建了云南腾冲地区末次冰消期(15830a B.P.)以来沉积环境与气候干湿变化历史。通过青海沉积物年代序列的重建和综合各物化参数分析得出, 云南腾冲地区自15830a B.P.以来总体呈现冷湿-温湿-暖干-温和偏干的气候演变过程, 并可分为4个阶段, 即15830~12790a B.P.气候温凉偏湿; 12790~4680a B.P.为温暖湿润期, 湖泊水位高, 气候湿暖, 降水多; 4680~312a B.P.气候特征呈现出从温湿到暖干气候逐渐演化, 降水减少, 湖泊水位下降; 312a B.P.以来气候特征为前期温和湿润, 后期具有暖干化特征, 反映了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叠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炎热干旱的澳大利亚中部是现代正在形成红色地表的区域。围绕中部Alice Spring地区采集了一系列红色地表样品。这些红色样品按照岩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砂土、沙丘砂和岩石。通过对这些样品详细的磁学测量, 发现这三类样品存在明显磁学特征差异, 红色砂土和沙丘砂样品磁化率较岩石样品高出许多(砂土和沙丘砂磁化率均值为93.82×10-8m3/kg), 红色岩石样品磁化率值最低(均值为23.2×10-8m3/kg); 三者主要磁性矿物也不尽相同; 磁颗粒均以超顺磁(SP)颗粒为主, 而单畴(SD)颗粒含量少。研究区百分比频率磁化率χfd % 均值为8.28 %, 较黄土高原西部表土(兰州为3.5 %)高出许多。该区现代年降水量约300mm, 比兰州(约330mm)还低, 成土导致百分比频率磁化率增高却比兰州明显高出几倍。这可能反映了黄土高原表土频率磁化率增高与降水量密切相关; 而在澳洲中部可能与持续高温成土条件和作用的时间存在更密切的关系。澳洲中部不论岩石还是表土均以红色为主。磁学实验表明, 砂土和沙丘砂样品均以磁铁矿为主, 三类样品普遍含一定量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的贡献, 与地表红色外貌相符。说明澳洲红色地表过程很可能是黑色磁铁矿颗粒表面被长期氧化条件下形成的红色磁赤铁矿/赤铁矿所包裹的现象, 使得澳洲中部广大地区岩石露头和地表沉积物, 普遍形成一层红色染色层。 相似文献
66.
在区域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位于西秦岭天水东南部地区的原百花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岩体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研究,从中解体出熊山沟岩体,并初步了解了该岩体的岩浆活动规律。熊山沟岩体早期岩石类型为斜长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K2O含量较低,K2O∕Na2O比值为0.33~0.42;晚期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岩石相对富集K2O,K2O∕Na2O比值为1.01~1.43,岩石属拉斑-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富集Th、Hf、Nb、Zr等元素;稀土元素以富集轻稀土,无铕负异常或铕负异常不明显为主要特征;氧同位素值较低(δ^18O为+3.32‰),岩石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形成于大陆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7.
贵州松桃桃子坪超大型锰矿床是华南南华纪武陵锰矿成矿带中松桃寨英-西溪堡(Ⅳ级)地堑盆地中发现的第二个超大型"大塘坡式"锰矿床,与亚洲最大的松桃普觉超大型锰矿紧邻,位于西溪堡(Ⅳ级)地堑盆地北西侧的渗漏喷溢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矿体埋深9202 000 m,为全隐伏锰矿床。含锰岩系厚度15. 70 91. 00 m、锰矿体厚度1. 07 14. 58 m。含锰岩系与锰矿体空间展布的长轴方向呈狭长带状沿北东约65°方向展布,与地表北东向的燕山期构造存在约40°夹角。目前该锰矿床北东和南西侧矿体均未圈边,还存在较大的锰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68.
69.
对镇(安)旬(阳)矿田泥盆系、志留系铅锌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表明,本区泥盆系、志留系铅锌矿总体属层控矿床类型。铅锌矿赋存于下志留统悔子垭组、中志留统双河镇组及中泥盆统大枫沟组、上泥盆统南羊山组;控矿构造为断裂、褶皱,容矿构造为顺层断裂带、剪切带,含矿岩石为含碳砂岩、千枚岩及灰岩、生物灰岩、白云岩;沉积环境为浅水陆棚相、台地边缘及泻湖、潮坪、台地浅海。以旬阳泗人沟为代表的志留系铅锌矿属细碎屑岩沉积强改造型铅锌矿床;以旬阳大岭、赵家庄为代表的泥盆系铅锌矿属碳酸盐岩沉积弱改造型铅锌矿床;以镇安锡铜沟、月西为代表的泥盆系铅锌矿属碳酸盐岩沉积强改造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