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13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21.
青藏高原新生代造山型金成矿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形成在大洋俯冲过程的造山型金矿已被广泛研究,而对随后的大陆碰撞阶段形成的造山型金矿研究较少。青藏高原是最年轻的大陆碰撞事件的产物,为揭示大洋俯冲-大陆碰撞完整构造演化背景下的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的成因提供了难得的研究窗口。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存在三个金成矿带:(1)在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初期(60~43Ma),在正向碰撞带的挤压构造中,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石英脉型金矿带;(2)在大陆侧向碰撞带的大规模走滑剪切环境中(32~21Ma),发育受剪切带控制的石英脉型和浸染型矿体为主的金矿带;(3)在中新世印度大陆岩石圈回撤背景下(19~15Ma),喜马拉雅穹窿带普遍发育与Sb矿化有关的浸染型和细脉型金矿带。矿床矿化-蚀变和成矿流体特征综合表明三个矿带成矿深度具有逐次变浅的系统变化规律。碰撞造山环境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发生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之后,脉动式的成矿作用多数和印度-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多期下降具有同步性,和大洋板片断离和大陆板片回撤等地幔扰动事件同期。岩石圈结构控制了流体的运移和成矿位置,深部成矿流体在较厚岩石圈的压力下沿板块边界上涌至岩石圈厚度梯度处就位。石英脉型金矿金属沉淀受到地震泵模式和流体不混溶作用控制,浅成蚀变岩型主要受到水岩反应的控制。三个金矿带黄铁矿δ34S中值大多是0左右,与不同时期的围岩地层无关;成矿流体δ18O整体上与富集地幔产生流体的氧同位素一致;与成矿有关的黄铁矿的40Ar/36Ar和3He/4He值表现出明显的地幔来源特征;矿石硫化物PGE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和岩浆热液不同的地化属性。矿床地球化学特征、金矿化整体滞后于区域进变质并与地幔扰动事件具有同步性均表明青藏高原金矿成矿流体和金属主体来自于地幔。文章进一步为造山型金矿石氢氧同位素的时空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解释,始新世金矿δD值降低指示了有超临界流体的加入,始新世至中新世金矿床δ18O值增高则可以解释为晚期有更多俯冲的大陆物质交代地幔。成矿流体的深来源以及已有造山型金矿的中-浅成矿深度显示青藏高原具有较大的寻找造山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522.
南召—方城成矿带位于华北板块与北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从控矿地质条件、矿床(点)空间分布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总结出“一体两带”的三维成矿模式,即燕山期花岗(斑)岩体(“一体”)控制矿床的分布,岩体两侧的两条韧性剪切带则同时具有控岩控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23.
河南省禹州泉店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泉店铁矿床地质特征、探矿因素的分析,认为该矿床是在火山—沉积作用形成的含铁建造基础上,经区域变质作用再次交代富集形成的铁矿床。该矿床受地层、变质作用、构造等多重因素影响和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航、地磁资料指出了本矿床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524.
铝土矿矿床中普遍含有不同比例的鲕状矿石,但目前对这些鲕粒的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相互关系的了解相对有限。对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矿床中典型鲕状矿石中鲕粒进行了微区原位主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EPM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并与共存基质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鲕粒的形成时间晚于基质,地表化学风化作用本身并不能导致铝土矿的形成;鲕粒的形成发生于强氧化和高酸度的环境,其成因被解释为在海进过程中在地层中一定的深度条件下形成了以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矿物,随后的海退作用过程导致硫化物蚀变并形成强酸环境,使得成矿元素Al相对于杂质元素(Si、Fe)发生相对富集,且该过程具有多期次振荡重复的特点。铝土矿形成是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周期性海进-海退循环与长期的大陆古隆起区平坦海岸地形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5.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剥蚀地层厚度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为中生代盆地演化末期最晚沉积的地层,也是自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以来后期遭受剥蚀改造最为强烈的地层,残存范围最小。通过对全盆八百二十余口钻井现存中生代地层厚度及岩性的统计,从中选取了313口井读取声波时差值,采用声波时差和地层对比趋势法相结合进行剥蚀厚度估算,同时利用联井剖面对比法对整个盆地的恢复厚度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之上,恢复了早白垩世盆地原始沉积厚度,初步探讨了盆地原始沉积面貌,基本确定了盆地原始沉积边界,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强烈构造变动的认识,对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规律的研究具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26.
通过对贵州务川大竹园铝土矿床的研究,发现矿床中伴生镓的含量普遍超过了工业综合利用的最低指标。Ga在含铝岩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Ga与TiO2、Cr、Zr、Sn呈中等正相关关系,说明Ga可能赋存于含TiO2、Cr、Zr、Sn的矿物中; Ga与Al2O3呈弱正相关关系,说明Ga可能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Al的化合物中。Sr/Ba=1.09~19.69>1,表明铝土矿形成于海相沉积环境; Th/U=1.72~12.31,表明铝土矿可能风化作用不彻底; Ga/Al=0.45~1.84,表明成矿介质酸碱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从含矿岩系矿物组合中含黄铁矿、高岭石等矿物可以推断介质为酸性的可能性较大; 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 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曲线向右倾斜,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δCe显示为弱正异常,Ce/Ce*=1.17~10.17>1,表明铝土矿形成于富氧的沉积环境,δEu显示为负异常,进一步表明成矿是以氧化环境为主。综合分析认为大竹园铝土矿床形成于以海相沉积作用为主的富氧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27.
土壤与养分流失综合监测方法是根据通用流失方程的基本原理,在对我国中东部南北不同环境条件下大量周年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建立的适合我国南北地区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一体化定量监测方法。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对密云水库流域2001年度的土壤和氮素养分流失的空间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和氮素养分流失的影响,以及泥沙、养分的入库量进行了系统的监测,且利用水文站的实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监测方法对土壤和氮素流失监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75%~19.63%和-18.78%,监测效果较好。该监测方法具有技术先进、方便、实用、可更新性强和效果好的诸多特点,在我国现有相关资料积累条件下,适用范围较广。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监测方法可通过改进满足更高时空监测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8.
摘要: 黄山市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历史、构造背景及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资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发现黄山市有地质遗迹点126处,可划分为3大类、11类及32亚类,其中以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和水体地貌为重点类型。通过对主要地质遗迹时代、分布、类型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与对比,发现黄山市地质遗迹是由多种地质营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既有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等内因,也有生物活动、差异风化、流水冲蚀和重力崩塌等外因,且包括了人文因素。黄山市地质遗迹资源在地质学、地貌学、生态环境及社会人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科普意义,可通过申报地质公园、推出高品质地质旅游路线、建立地质教学及科普研学基地等方式予以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529.
文章在综合双频激电法和相位激电法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双频激电相位法,该方法通过分析两个较低频率电流的激电相位差来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基于COLE-COLE模型,对双频激电相位法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岩矿石作了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从理论分析和模拟的结果可以发现,该方法既能反映地下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强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时间常数大小,因而可用于极化异常体性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530.
采用2000—2014年肇庆地区的降水和大风资料,以及登陆粤闽琼3地的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分析对肇庆有影响的热带气旋,结果表明:1影响的台风共52个,年平均3.5个,最多7个,最少1个,大部年份3~5个,总体上呈微弱的上升趋势。2影响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最早出现在6月23日,最晚为10月7日。3登陆时强度主要为强热带风暴级和台风级,共36个,占69.2%。4对肇庆有影响的热带气旋有3种情况:热带气旋在福建或粤东沿海附近登陆后向西北或偏西、偏西南方向移动,且强度在10级以上;热带气旋在珠江口附近或电白到珠江口之间沿海地区登陆;热带气旋在海南文昌或湛江登陆后向西北到偏北方向移动,且登陆时强度在8级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