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679篇 |
免费 | 13661篇 |
国内免费 | 215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364篇 |
大气科学 | 7691篇 |
地球物理 | 10410篇 |
地质学 | 39076篇 |
海洋学 | 11103篇 |
天文学 | 623篇 |
综合类 | 4639篇 |
自然地理 | 80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0篇 |
2023年 | 1896篇 |
2022年 | 3707篇 |
2021年 | 4395篇 |
2020年 | 3651篇 |
2019年 | 4158篇 |
2018年 | 3667篇 |
2017年 | 3526篇 |
2016年 | 3595篇 |
2015年 | 4174篇 |
2014年 | 3962篇 |
2013年 | 4712篇 |
2012年 | 5258篇 |
2011年 | 5183篇 |
2010年 | 5173篇 |
2009年 | 4770篇 |
2008年 | 4849篇 |
2007年 | 4565篇 |
2006年 | 4322篇 |
2005年 | 3699篇 |
2004年 | 2819篇 |
2003年 | 1904篇 |
2002年 | 1934篇 |
2001年 | 1750篇 |
2000年 | 1440篇 |
1999年 | 647篇 |
1998年 | 232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4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3篇 |
1957年 | 20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2.7.21”西南涡极端强降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分析场、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及SWAN系统产品等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西南涡暴雨过程及盘龙极端强降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是“北槽南涡”形势下,地面冷空气触发西南涡其东侧辐合上升运动强烈发展,高层强辐散,因而产生了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冷空气从西侧侵入西南涡是925 hPa “S”形冷锋形成的直接原因,也是地面辐合线形成的重要因素;极端短时强降雨就发生在西南涡东侧中尺度雨带的中部偏北区域,有地面辐合线相配合,降雨最强时MCC冷云中心TBB达最低值。雷达回波表明:西南涡两侧冷暖空气的交绥促进了β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偏南风低空急流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增强了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展和维持;盘龙的极端短时强降雨是β中尺度气旋式环流中,伴随有深厚中气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在环流中心附近持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2.
993.
稻城冰帽库照日冰碛垄的宇生核素10Be年代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鲁里山南端的稻城冰帽在第四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冰川作用,然而,关于冰川作用的年代数据相对较少。选择稻城冰帽南缘库照日附近的3套冰碛垄进行宇生核素10Be的暴露年代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库照日最老冰碛垄(E)的暴露年代为(714±8.0)~(529±8.0)kaBP,D垄的暴露年代为(121±2.9)~(114±2.9)kaBP,DC垄的暴露年代为(47±1.3)~(43±1.3)kaBP。由于宇生核素暴露年代所反映的是冰川消退时的年代,因此,我们结合深海氧同位素的气候特征以及其他测年数据推断,E垄、D垄、DC垄可能是MIS16、MIS6以及MIS3b阶段冰川作用的产物;(2)冰川退却是一种逐步退却的模式。样品E的两次测验结果比较吻合,表明宇生核素10 Be暴露测年方法对冰碛垄形成年代的测定是可靠的,该方法在地貌学和第四纪年代学研究中有着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4.
日照市海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磁学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为山东省南部日照市涛雒镇海滩,对其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r、Ni、V、Fe、Zn、Co、Pb)的含量进行测试,并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表层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进行原位磁化率和室内磁学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污染情况较轻,各重金属元素均轻度污染或无污染,重金属污染源主要为河口及海滩排污口。野外体积磁化率和室内质量磁化率分布特征与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一致,磁性颗粒的晶粒类型为多畴(MD),磁性矿物类型为亚铁磁性矿物。通过室内质量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的高度正相关性,建立了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95.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域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湿地位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带,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光合固碳效率,是海岸带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湿地生产力不仅由芦苇、翅碱蓬、红树林等陆上植被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固碳也是提供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往较多的调查和研究集中在陆上植被,而对于滨海湿地水域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的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注,滨海湿地多圈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汇过程成为研究热点,而湿地水域生产力和光合固碳过程作为多圈层碳循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中国北方典型的盐沼湿地区域——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案例,对湿地水域生产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家碳循环与碳中和目标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96.
对贵州锦屏新元古代下江群地层剖面常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下江群地层常量元素具有中等Si O2含量,介于57.54%~88.91%之间,平均68.32%,较低的Ca O含量(一般1%),较高的K2O/Na2O,Al2O3/Ti O2比值及较低的TFe2O3+Mg O含量。稀土总量ΣREE介于46.5×10-6~306.3×10-6之间,平均值为152.5×10-6,ΣLREE/ΣHREE为8.73~21.6,平均12.96,表明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下江群各组段δEu在0.7~0.8之间,为弱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总体为右倾,而轻稀土分馏中等,重稀土分馏较低,表现在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斜率较大,重稀土趋于平坦。通过各组段地球化学特征参数与参数投点可得:番召组与清水江组、平略组与隆里组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构造环境相似且呈过渡变化,初步认为番召组与清水江组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沉积,而平略组与隆里组为大陆边缘的边缘海沉积。 相似文献
997.
冈底斯东段古新世朱拉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拉岩体位于冈底斯带东部,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发育闪长质包体,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3件寄主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64.6Ma±0.8Ma、64.3Ma±0.8Ma和63.9Ma±0.5Ma,含776Ma的继承岩浆锆石。1件闪长质包体样品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6.1Ma±0.3Ma。闪长质包体低Si,中Mg(Mg﹟平均41.1),属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Nb/Ta值为22,Sr/Y值为3.69,稀土元素分馏较低,LREE/HREE平均值为1.92,Eu强烈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Sr、Ti),暗示岩浆成分主要为幔源。寄主岩石富Si、K,贫P,属铝质—偏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Nb/Ta值15.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Ba、P、Ti),具有活动陆缘钙碱性岩系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寄主岩石与闪长质包体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闪长岩形成于富集俯冲带组分的地幔熔体,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一定量的壳源物质结晶分异产物,寄主岩石则为底侵作用产生的大量壳源熔体与少量幔源熔体混合并发生一定程度分离结晶后的产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古新世朱拉岩体与雅鲁藏布江大洋的向北消减有关。 相似文献
998.
Researches on Plants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Xujiachong Formation in the Qujing District, Eastern Yunn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Deming HAO Shougang LIU Zhenfeng School of Earth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2,76(4):393-407
Fossil plants Hedeia sinica Hao et Gensel 1998, Huia gracilis Wang et Hao 2001 and Guangnania cuneata Wang et Hao are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Xujiachong Formation, the Qujing district, eastern Yunnan, China. They contribute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flora in this district.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of common plants (Hedeia, Huia, Guangnania and Zosterophyllum australianum) and their horizons, it is prov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mid-lower assemblage of the Xujiachong flora is comparable with the Early Devonian ((late) Pragian) Posongchong flora of southeastern Yunnan and the upper Baragwanathia flora of Australia. In view of this fact and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the mid-lower part of the Xujiachong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of (late) Pragian ag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plant, bivalve and fish assemblages and the lithology, the upper part of the Xujiachong Formation is dated to be of early Emsian age. The Xujiachong flora belonged to the northeastern Gondwana palaeophytogeogr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