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1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676篇
测绘学   174篇
大气科学   489篇
地球物理   621篇
地质学   1243篇
海洋学   444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302篇
自然地理   36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01.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 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相似文献   
802.
本文利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和地震地层学知识,详细研究了东营通61断块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地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不同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图,提出该地区的沉积微相序列模式。并讨论了沉积微相对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03.
田伟红  万晓敏 《气象科技》2015,43(3):469-473
分析探讨了水汽导风(AMV-WV)资料的分布、质量,并使用国家气象中心准业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GFS1-4-2-3版本进行了2013年5月1个月的数值预报影响试验。观测资料从国家信息中心的要素库中获取。结果显示:AMV-WV资料的主要分布在700hPa以上高度,云区QI(质量标识)大于80的AMV-WV其观测误差和红外导风相当;对数值预报影响试验表明云区AMV-WV资料对500100hPa高度上的风场分析是有改善的,分析的均方差略有减小,对6天预报500hPa高度距平相关系数提高0.02;晴空区AMV-WV的观测质量在700hPa以上相对较差,对分析和预报没有改进。  相似文献   
804.
李建云  张杰  田密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32(1):17-24,I0003,I0004
利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ICTP)提供的2000年各月气溶胶资料(包括人类活动和生物质燃烧所产生的气溶胶),使用并行版本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黑碳气溶胶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黑碳气溶胶后,冬、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大气顶出现了正辐射强迫,其分布与垂直负荷分布基本相似。在仅考虑黑碳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季地面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温的高值区均位于中国东南部,冬季最大降温幅度约为0.9℃,夏季最大降幅约为2.4℃,夏季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冬季。相对于温度变化,黑碳气溶胶引起的降水变化较为复杂,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降水量减小的区域均大于增加区。冬季降水量最大减幅约为20mm,夏季降水量最大减幅超过100mm,夏季降水量减幅明显大于冬季。冬、夏季仅西北和华南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痕量降水和弱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夏季黄河以北中国北方地区痕量降水和弱降水日数也是以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805.
统计分析了物品发生霉变的气象条件--气温、相对湿度、水汽压的气候分布概况,根据有关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设计出霉变函数的计算公式和霉变指数查算表,研制霉变指数预测模型并进行决策服务。5个月的实际应用表明,其准确率达97.4%。  相似文献   
806.
2009年11月9日-12日,山西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大暴雪天气过程,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雪量在10mm~66mm之间,其中有86个县市出现历史同期最大值,39个县超过历史极值.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和卫星云图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和低层东北气流以及地面回流为暴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流场配置,500hPa同位相槽和70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持续及水汽的辐合为这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最低区与强降雪落区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07.
根据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 (1998年5~9月) 所得到的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的D105站和南坡的WADD站夏季风降水资料, 对唐古拉山南北坡夏季风降水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夏季风降水频率较高.在1998年6月25日~9月19日, WADD站的降水量比D105站的降水量多48.8%, 而发生的降水次数在WADD站比D105站多10次, 两者的累积降水次数基本上差不多.同时, WADD站平均降水强度高于D105站.这两地的夏季风降水存在明显的活跃期和中断期, 7月中旬夏季风降水都不活跃.大多数情况下, 这两地的日降水量的变化有较为一致的趋势, 表明两地降水可能受同一降水过程的控制.9月初以后, 夏季风降水已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808.
天然气水合物的海洋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赋存于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是20世纪后期海洋地球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从地震,测井,地热,岩石物性4个方面阐述天然气水合物的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09.
Receiver function estimated by maximum entropy deconvolu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ximum entropy deconvolution is presented to estimate receiver function, with the maximum entropy as the rule to determine auto-correlation and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 The Toeplitz equation and Levinson algorithm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iterative formula of error-predicting filter, and receiver function is then estimated. During extrapolation, reflective coefficient is always less than I, which keeps maximum entropy deconvolution stable. The maximum entropy of the data outside window increases the resolution of receiver function. Both synthetic and real seismograms show that maximum entropy deconvolu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measure receiver function in time-domain.  相似文献   
810.
利用2007年以来川滇地区24次中小型破坏性地震(Ms4.7~6.7)的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记录,分别统计获得了川滇地区水平向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及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通过与俞言祥等2006年基于转换方法得到的我国西部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本文衰减关系对利用中小地震进行地震动估计的可靠性.同时,根据强震动数据随震级以及震中距的分布,分析了本文结果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