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25篇
  免费   2743篇
  国内免费   4228篇
测绘学   1760篇
大气科学   2272篇
地球物理   2916篇
地质学   7371篇
海洋学   2088篇
天文学   313篇
综合类   1322篇
自然地理   1854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767篇
  2021年   917篇
  2020年   691篇
  2019年   917篇
  2018年   869篇
  2017年   872篇
  2016年   868篇
  2015年   818篇
  2014年   986篇
  2013年   1033篇
  2012年   1037篇
  2011年   1060篇
  2010年   1054篇
  2009年   917篇
  2008年   890篇
  2007年   773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390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331篇
  2000年   278篇
  1999年   315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天津市地下水开采对地面沉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天津市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天津市提出了“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控制地面沉降的3大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控制地面沉降效果明显。如何解决地下水开发与控制地面沉降的关系,更好的贯彻这3大技术措施,是该文编写的初衷。即在开采同样地下水量的情况下,如何使地面沉降量最小;或在地面沉降量容许的情况下,如何开采最大量的地下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是治理地面沉降的根本措施,亦即如何压缩采水量或调整开采层次会达到最好效果。论文对天津市某区各个地下水开采层的多年累计开采量、累计沉降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累计沉降量及各个地下水开采层的多元相关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地下水开采层对地面沉降影响的相关程度。以此为该区控制地面沉降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3.
GIS软件符号功能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伟  潘峰  胥兵 《云南地质》2008,27(3):371-375
讨论当前国内外GIS软件的符号功能及花纹图案填充功能的特点,指出实际应用中不足,为现有软件平台进行符号设计、编辑以及制图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4.
长白山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独特的地质和地理条件,形成了特有的自然景观,植被垂直带谱在亚洲具有代表性。通过1977年MSS、1985年TM及1999年TM三期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建立解译标志,进行分类并计算景观指数,分析了长白山地区近30年来的景观结构变化。分析表明:从景观面积变化率来看,1977-1985年间,水体、苔原、居民点、针叶林和草地的面积减少,耕地和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增加显著,阔叶林、岳桦林、道路、裸地增加;1985-1999年间,水体、裸地、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减少,其他类型面积增加。景观格局变化表明,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5.
像素级遥感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传感器遥感图像融合按信息表征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本文介绍了像素级层次上的多种遥感图像融合方法,阐述了其融合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它们适用性和优缺点,并给出了遥感图像融合的一般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6.
红层泥岩水岩作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层是红色陆相沉积为主的碎屑沉积岩层,岩性以砂岩、泥岩、粉砂岩和页岩为主。该类岩层多为软岩与硬岩相间,呈互层状产出,层间结合力弱。受区域构造影响,岩层扭曲褶皱强烈,多中高倾角,结构面发育,有泥化现象。红层中的泥岩具有透水性弱、亲水性强,遇水易软化、塑变,抗风化能力弱,易崩解等特性。特别是遇水后岩体及结构面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并且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工程特性。水岩作用对边坡的影响主要有,结构面遇水泥化导致楔形体失稳,泥岩塑性变形引起边坡蠕变,同时红层还具有很强的崩解性,边坡开挖后发生崩解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7.
西南某坝区中缓倾角结构面具有分别倾向上游和下游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结构面接触情况,首先将结构面分为刚性结构面和软弱结构面两大类。其中,刚性结构面属于裂隙型;软弱结构面根据其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可以细分为岩块岩屑型、岩屑夹泥型、泥夹岩屑型3个亚类。断层类结构面具有垂直于断层走向,由高高程到低高程,由泥夹岩屑型岩屑夹泥型岩屑砾型裂隙型逐渐过渡的发育规律。最后在分析抗剪试验资料和分类及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抗剪强度指标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38.
岩石圈中热压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中西部地区发育众多前陆冲断带,它们具有构造变形复杂、油气潜力大和有别于经典前陆盆地的沉积和油气地质特征,但其成因过程和动力学并不清楚。文中利用中西部盆地区的地温、岩石热物性参数和地热学模拟技术,分析该区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进一步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盆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和岩石圈性质。研究表明,中西部各主要盆地的岩石圈具有厚度大、强度高、地温低等热-流变学特征,表现为刚硬块体;而其周缘和造山带区却表现为温度高、强度低和厚度小等特征,是构造变形的易发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岩石圈性质和变形过程等深部构造对前陆盆地成因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而初步归纳这类陆内再生前陆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发育于小型克拉通块体的边缘,其就位受控于岩石圈热-流变学非均质性和构造继承性,其动力来源是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挤压作用。上述研究为探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前陆盆地成因机制提供了深部资料和岩石圈热-流变学约束。  相似文献   
139.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合含油气系统与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复合特征,再现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以断裂复合贯通为主,同时存在不整合面复合贯通,构成寒武系C—(!)—下奥陶统O1(!)—石炭系C(*)—三叠系T(*)—侏罗系J(*)+寒武系—C(!)—下奥陶统O1(*)—志留系S(*)—泥盆系D(*)—侏罗系J(*)改造型复合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的复合经历3个关键时刻:泥盆纪末是构造格局与古油藏形成期,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是油气转化、重新分配与油藏调整期。研究区可分为破坏散失区、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其中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处在改造调整区的龙口背斜和维马克—开屏背斜的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断背斜圈闭以及下古生界残留古断背斜圈闭是最佳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0.
北京市土壤Hg污染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土壤Hg异常/污染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文章对北京市近1000km2范围内的地表土壤、壤中气、大气干湿沉降、大气颗粒物、大气中的Hg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查明北京地表土壤Hg平均含量为0.41mg/kg,大气干湿沉降物中的Hg平均含量为0.194mg/kg,壤中气Hg的平均含量为559.65ng/m3,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的Hg含量分别为0.59和0.67ng/m3,大气中的Hg平均含量为3.13ng/m3。北京市自2000年起实现了由燃煤转变为燃气的减排措施,导致干湿沉降物中的Hg沉降通量显著减少,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g的沉降通量1.837mg·m-2·a-1,北京市城区(近1000km2)Hg全年沉降为1837kg,空气中总Hg浓度由1998年的8.3~24.7ng/m3下降到2006年的3.13ng/m3,大气颗粒物中Hg含量由2003年的1.18ng/m3下降到2006年的0.59ng/m3(PM10)和0.67ng/m3(PM2.5),表明北京市煤改气减排措施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通过对土壤中Hg的存在形式研究,发现土壤中有硫化物(辰砂)及各种Hg盐(HgCl2)的含Hg矿物,Hg也可以各种吸附方式或壤中气方式存在。研究证实北京壤中气Hg与大气Hg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131,R=0.267,p<0.01),表明壤中气Hg是大气Hg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2005年地表土壤总Hg与Hg释放速率的线性方程估算,土壤Hg平均释放速率为102.42ng·m-2·h-1,2005年土壤释放进大气的Hg通量为936.70kg。在查明土壤中存在大量辰砂矿物的同时,还分布有大量具有高温熔融特征的金属微球粒和玻璃质微球粒,证明燃煤和冶金烟尘是地表土壤Hg的主要来源。土壤中Hg、S、pH和辰砂颗粒浓度在空间上的高度耦合性表明,碱性条件下,土壤中高含量的S和Hg是辰砂形成的重要原因。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北京市I级土壤Hg环境质量的面积为176km2,Ⅱ级为808km2,Ⅲ级为24km2,超Ⅲ为36km2。Ⅲ级、超Ⅲ级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的中心城区。城南(长安街为界)大气Hg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城北,在北四、北五环之间的部分地区,大气颗粒Hg的环境质量为Ⅲ级或超Ⅲ级。在地表土壤Hg含量较高的中心城区,居民每天因呼吸摄入的Hg高达364ng,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每年实现10%节能减排的目标,对北京市未来50年土壤Hg含量的时空演变趋势预测,预测2050年北京因干湿沉降带来的Hg输入量为16.03kg,地表土壤释放Hg的输出量为37.36kg,明显大于Hg的输入通量,土壤Hg的环境质量将得到根本改善。预测到2040年Ⅲ级土壤Hg环境质量的区域将完全消失,到2060年以Ⅰ级土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