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0篇
  免费   2513篇
  国内免费   3752篇
测绘学   1853篇
大气科学   1583篇
地球物理   1892篇
地质学   6905篇
海洋学   1994篇
天文学   264篇
综合类   995篇
自然地理   1519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696篇
  2021年   850篇
  2020年   667篇
  2019年   804篇
  2018年   680篇
  2017年   621篇
  2016年   665篇
  2015年   740篇
  2014年   768篇
  2013年   873篇
  2012年   985篇
  2011年   973篇
  2010年   890篇
  2009年   849篇
  2008年   827篇
  2007年   854篇
  2006年   760篇
  2005年   614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346篇
  2002年   408篇
  2001年   365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opagation of borehole Stoneley waves across permeable structures. By modelling the structure as a zone intersecting the borehole, a simple 1D theory is formulated to tre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toneley wave with the structure. This is possible because the Stoneley wave is a guided wave, with no geometric spreading as it propagates along the borehole. The interaction occurs because the zone and the surrounding formation possess different Stoneley wavenumbers. Given appropriat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wavenum-ber, the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treat a variety of structures, including a fluid-filled fracture. Of special interest are the cases of permeable porous zones and fracture zo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Stoneley wave reflections are generated, strong Stoneley wave attenuation is produced across a very permeable zone. This resul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the observed strong Stoneley wave attenuation at major fractures where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attenuation in terms of the single planar fracture theory. In addition, by using a simple and sufficiently accurate theory to model the effects of the permeable zone, a fast and efficient method is developed to characterize the flui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a permeable fracture zone.  相似文献   
952.
亚洲东部的阻塞形势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汤懋苍 《气象学报》1957,28(4):282-293
本文对东亚(100°E以东)地区1951—1956年的阻塞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东亚的阻塞形势六、七月出现得最多,位置多集中在沿海的大陆上,维持的时间多为七天.在阻塞形势下降水区分为三带:一在阻塞高压西侧一在其南面,另一带在副热带高压北缘.温度距平基本上与雨量距平相反.  相似文献   
953.
利用“闭环检测”思想检测和修正系统测量累积误差,是工程科学中的常用和有效手段。本文指出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间链路中所存在的有利闭环条件,并提出一种利用其进行闭合残差检测与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闭合残差整网平差模型,实现了对北斗三号卫星星间相对钟差的误差修正。基于在轨实测数据的计算表明,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间链路中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常数性或周期性非零闭合残差。通过对星间链路闭环残差的平差修正,基本消除了卫星星间钟差不闭合的现象,减少星间钟差随机噪声30%~50%,有效提高了星间相对钟差测定的精度,有利于提升北斗系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54.
3D地震数据不规则采样缺失重建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流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具有保幅特性的非均匀高阶抛物Radon变换(NHOPRT)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在最小二乘反演方程中引入Delaunay三角网格剖分来计算空间不规则加权系数,从而获得最接近完整规则数据的高阶抛物Radon变换域系数.在用SVD求解反演方程过程中,利用高阶抛物Radon变换算子在频率域为指数函数,具有线性可分解特性,将二维空间的高阶抛物Radon变换算子分解为两个独立的一维空间变换算子,减小了变换算子的矩阵大小,从而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计算效率.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重建测试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955.
多旋翼无人机磁通门航磁系统以其安全、稳定、高效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中大比例尺矿产资源探测领域,但由于磁通门传感器存在三轴不严格正交,灵敏度、零偏不一致造成的转向差,且系统作业中存在固定场干扰、感应干扰和涡流干扰,需要进行流程繁琐的标定和补偿测试.本文根据实测数据分析出航磁系统机电干扰主要来自机载设备高频干扰,针对机电干扰高频特性设计相应低通滤波器进行误差处理,并基于Tolles-Lawson模型建立仪器转向误差和飞行平台机动误差补偿模型,根据两者结构相似的特点,建立综合补偿模型,该模型简单,实用性强,可通过野外一次补偿测试求取补偿参数进而对工区航磁数据进行补偿处理.最后,将综合补偿研究应用到辽宁省兴城市夹山地区航磁数据,综合补偿后的处理有效去除了航磁数据中的条带状干扰异常,并与地面磁测数据异常形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该研究方法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56.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几何轨迹结构,并从几何形态、结构特性和现今活动性三方面对其进行自然段划分;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估算活动断层不同区段轨迹结构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一个断层段具有一个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现今活动性越强;其中,仙女山断层带中段分维值最高, D= 1257,而松园坪断层北段最低, D= 1018。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发现:仙女山断层带是清江下游现今活动最强的活动断裂;仙女山断层带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间歇式 分段振荡迁移的特性;时间上地震活动期为1~5a,相对平静期为10a 左右;空间上地震活动从南段开始,振荡迁移到北段,然后又向中段迁移,目前地震活动似乎正在向中南段边界迁移;并且,中南段断裂轨迹结构比北段复杂,分维值也高,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未来仙女山断层带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 Ms= 50 级左右)将主要集中于中南段,而不是北段。  相似文献   
957.
本文研究了卡林顿自转周1591 - 1592 中冕流偏振亮度的变化。冕流带偏振亮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度为10 % - 50 % 。无日冕物质抛射影响存在时,沿冕流带冕流的分布可持续稳定存在近两个太阳自转周。当一个日冕物质抛射伴随冕流产生时,冕流的经向角大小若大于27°,可导致冕流尖角区顶部上升速度大于2km/s。  相似文献   
958.
对成都平原9个代表点的气候资料进行聚类,然后分析3种类型农业气候的光热水特征,最后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9.
火烧迹地是全球及区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等研究所需的重要参数之一,卫星遥感技术为快速获取大区域火烧迹地空间分布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中国科学院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研发了首个30 m空间分辨率全球火烧迹地产品GABAM (Global Annual Burned Area Map)。遥感数据产品的精度验证对产品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尚未有研究机构对GABAM产品精度进行独立评价和分析。为系统评价GABAM产品精度,利用2010年全球30 m空间分辨率火烧迹地产品(GABAM2010)开展精度验证研究工作,在全球和几个陆地生物群落中估算了产品精度,并探索了全球遥感专题产品精度验证的技术框架。基于分层随机抽样选择80个非重叠的泰森多边形区域TSA (Thiessen Scene Areas),采用误差矩阵和6个精度指标对GABAM2010产品做全面精度评价和分析,以满足火烧迹地产品用户的使用要求。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GABAM2010产品的错分率和漏分率分别为24.32%和31.60%,总体精度为97.85%;由于数据质量(如条带、云)等的影响,火烧迹地的范围会被低估,对于较容易发生火灾的生物群落,如热带亚热带草原区域,GABAM2010产品精度较高;在生物群落内部,高密度火烧迹地区域的精度高于低密度火烧迹地区域。  相似文献   
960.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