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9篇
  免费   728篇
  国内免费   915篇
测绘学   466篇
大气科学   378篇
地球物理   505篇
地质学   1631篇
海洋学   465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32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有色示踪剂在溶质运移实验中的数字图像识别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溶液的数字图像RGB识别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标准砂介质中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拟合识别。在实验后期,提出了用高斯模板进行数字图像平滑处理来获得更精确的实验数据。本实验为砂柱溶质运移实验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溶质浓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32.
以孤北~桩海地区古近系东营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钻井岩芯观察,在研究区东营组岩石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划分及层序特征,共划分出SQ1、SQ2二个长期旋回,Ed1、Ed2、Ed3、Ed4四个中期旋回。同时,还深入讨论了各层序在地震剖面、钻井剖面及测井曲线上的特征;论述了各层序的发育特征。其中,Ed1层序在全区呈对称分布;Ed2层序主要发育下降半旋回;Ed3层序旋回对称明显,全区均有分布;Ed4层序在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上升半旋回。通过对该地区层序划分的认识,为该地区的层序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3.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E13地层普遍发育了很好的碎屑岩,储层物性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为了认清柴西北区E13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在岩心观察、显微分析和各种分析化验的基础上,划分了本区成岩作用序列,并通过热力学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成岩作用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本区主要存在四次较大规模的成岩作用,第一次是白云石胶结及交代作用,第二次是方解石的胶结与交代作用,第三次是胶结物的溶解,第四次是晚期硬石膏的胶结及交代作用,而油气充注发生在溶解作用之后硬石膏胶结作用之前.另外,压实和压溶作用贯穿整个成岩作用过程.各种成岩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热力学体系下进行的,通过细致的热力学推导,绘制出包含方解石、白云石和硬石膏等矿物相在内的五组分相图,从而得到了成岩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23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碧利斯”造成异常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碧利斯”登陆减弱成的低压进入广西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中低层低压环流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为降水云团不断发生和发展提供“燃料”;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异常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5.
使用2005年8月14~23日各层(850、700、500 hPa等)天气图资料,以及有关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盛夏十堰市一次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珊瑚"台风、东南急流、南支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等系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贝加尔湖低槽持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是该过程能够维持的基本条件;短带状强回波与新生的强对流窄回波带相叠加并维持较长时间,中-β尺度云团在本地发展为中-α尺度云团且受地形作用维持近5 h,使得灾情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236.
The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aerosol 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are hot issues in the current circl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pollution of aerosol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clouds of aerosol occur all year round, with heavy pollution area located at the western side at the mouth of Pearl River. The haze weather mainly occurs from October to April next year, resulting in visibility deterio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80s, visibility dramatically deteriorated, obviously increasing haze weather, in which there are three big fluctuations, showing the periods of pollutions of dust, sulphate and dust, fine particle from photochemical process and sulphate and dust accompany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respectively. The long-term tendency of visibility caused by fog and light fog does not show a tendency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or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mainly shows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climate. The deterioration of visibility has close relation to the fine particles over Pearl River Delta, with half of PM10 overpass the limited value set by national second graded standard (150μg m-3), meanwhile, all values of PM2.5 overpass the day-mean limited value of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65μg m-3), especially from October to January next year, monthly mean values of PM2.5 almost reach two times of standard value, indicating the fin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s very high. The ratio of PM2.5 to PM10 is also very high, reaching 58%-77%, higher especially in dry season than in rainy season. Thus it is the fine particle pollution in aerosol pollution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Compared with the data of 15 years ago, the ratio of fine particle to aerosol has obviously increased.  相似文献   
237.
介绍了一种非线性扩散过滤器法从包含纹理的图像中获取灰度、尺度和方向信息,并形成经过耦合保边平滑的5通道向量值图像,对纹理图像的分割变为对此向量值图像的分割。针对半自动操作的特点,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下,采用了多通道统计区域分割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纹理分割方法能有效地利用重要纹理特征与灰度的混合信息,是一种半自动的无监督纹理图像分割方法。  相似文献   
238.
利用大容山自动观测站2004年8月~2006年7月气象观测资料和容县气象站1958~2006年7月测风资料,对大容山的风能资源各参数进行了详细计算和分析,并结合预选风电场的地形地貌、交通运输、联网条件、环境保护等状况对大容山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大容山年平均风速为7.2m/s,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390.8W/m^2,其风能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联网、工程地质等条件较好,可选择在坡度较小的山头或山腰建设风电场,预选风电场可布置750kW的风机45台,总装机容量约为34MW.  相似文献   
239.
提要 利用双因素实验和单藻培养等方法,对采自广东南澳岛的短节硬毛藻Chaetomorpha brachygona Harvey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对该硬毛藻的生长、活力以及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短节硬毛藻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当温度为20℃时,藻体培养第3、6和12天活力分别为0.70—0.75Y、0.60—0.70Y和0.55—0.65Y,培养12天时藻体有生殖细胞形成,此温度有利于藻体维持活力;温度为25—30℃时,培养第3天时会大量形成生殖细胞;在盐度10、20、40和50时,藻体的生长与温度相关,即30℃>25℃>20℃;在盐度20—30时,藻体长度最大达4.55 cm;在盐度10—30时,更有利于藻体生长,整体趋势为20>30>10>40>50。因此,实验条件下,温度25—30℃、盐度10—30更利于短节硬毛藻的生长和形成生殖细胞。本实验表明,短节硬毛藻为暖水、广盐性种,有可能在我国南方海区大量生长并扩散,具有引发绿潮的潜力。  相似文献   
240.
为分析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基因(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M,GSTM)与鱼类低温耐受性的相关性,本实验运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130尾斑马鱼(Danio rerio)GSTM基因5?UTR、3?UTR和第一内含子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同时分析了筛选到的基因型与其低温耐受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其5UTR区域检测到AB、BC、AC 3种基因型个体,共A、B、C 3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是1.000和0.570,多态信息含量为0.472,所检测群体在该座位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第1内含子中检测到DD、DE和EE 3种基因型个体,共D、E两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08和0.477,多态信息含量为0.362,群体在该座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3'UTR区域中没有发现多态性。上述2个SNP座位与斑马鱼低温耐受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5'UTR区3种基因型与低温耐受性状均没有显著相关性(χ2=4.029,P0.05)。而第1内含子3种基因型与低温耐受性状显著相关(χ2=8.498,P0.05):DD基因型在耐低温群体中占优势(50.00%),并表现为对受低温胁迫斑马鱼的保护性因素(OR=0.520,95%CI=0.255–1.061),而DE基因型在不耐低温群体中占优势(51.31%),表现为低温胁迫下斑马鱼的危险因素(OR=3.012,95%CI=1.413–6.419)。研究结果为GSTM基因SNPs位点与斑马鱼低温耐受性能关联分析提供了依据,也将为海水经济鱼类抗寒标记筛选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