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482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3 毫秒
81.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物理过程的差异,我们研究了151例国内外的地震序列主震后早期的地震有序度和多分形特征的差异。主要结果为:能量分配的不同是序列主震后早期的主要分类标志。地震序列的能量熵值可作为序列早期分类的定量指标.序列蠕变熵值的变化速率可作为后续强余震的预测依据之一.对于主震型序列,由于介质的均匀性相对较好,余震破裂可以充分扩展,子系统作用顺利,从而导致能量分配比较集中(Qc值较低),时间结构的多重分形Dq变化幅度较大。反之,对于震群序列,由于震源区存在多个障碍体,使得子系统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破裂不能顺利扩展,因此,可能会造成能量分配比例失调,表现为大事件增多,Qc值较高,余震过程相对拉长,时间多重分形Dq差值变小.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在主震后早期能量分配的集中程度的差异以及时间多重分形跨度的变化,很可能反映了余震区破裂扩展的充分程度。  相似文献   
82.
StudyofCurieisothermalsurfaceinSichuanBasinandtheseismicareaonitswesternmar┐ginXIANZHANG(张先),XI-FENGHU(虎喜凤),JING-XIUSHEN(沈京秀...  相似文献   
83.
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crust┐mantletransitionzoneinWesternYunnanProvinceHONG-XIANGHU(胡鸿翔)ZHONG-YANGLIN(林中洋)YIN-JUBIAN(边银...  相似文献   
84.
Researchonseismicintensityzonationbyuseoftheresponseintensityofhistoricalearth┐quakeswiththecentralpartofShanxiProvinceasanex...  相似文献   
85.
赣东北元古代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南古陆东南缘赣东北弋阳—德兴—婺源一线有一条蛇绿岩带,普遍认为它是二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形成于元古代。推断蛇绿混杂岩是元古代古洋壳俯冲时被挤上来的碎片;也有人认为它是中生代二大古陆之间的缝合线。Sm-Nd矿物等时线给出1034±16Ma(MSWD=1.0)的同位素年龄,它符合元古代缝合带的观点,而不利于中生代缝合带。  相似文献   
86.
伸展地区铲式正断层作用及其大地测量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桂Kun长 《地质论评》1993,39(3):196-204
铲式正断层作用是伸展构造区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形式。本文根据铲式正断层作用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结合华北平原伸展区大地测量观测成果,探讨伸展区构造形变铲式正断层现今活动的地表形变效应及其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87.
Studies of the deformation styles, formation types and isotopic ag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Altaides has successively experienced 5 stages of orogeny: (1) the Kanas orogeny forming the angular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Baihaba Formation (O_3) and the Habahe Group (Z-O_2); (2) the Daqiao orogeny (S_3-D_(1-2) giving rise to the early Hercynian quasi-aulacogen extensional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area; (3) the Altay orogeny (middle-late Hercynian) leading to the oblique intracontinentai collis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large shear arc-shaped thrust system and representing a strong orogeny stage; (4) the pan-Altay orogeny (latest Hercynian-Indosinian) resulting in the uplifting and erosion of the mountains as a whole; (5) the Himalayan movement causing the rejuvenation of fault systems and block uplift of the Aitaides since the Cenozoic.  相似文献   
88.
In a large area of the east—central Asian continent there is a unified seismic network system composed of two families of large—seismic belts that intersect conjugately. Such a seismic network in the middle—upper crust is actually a response to the plastic flow network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including the lower crust and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fied plastic flow system confirms that the driving force for intraplate tectonic deformation results mainly from the compression of the India plate, while the long-range transmission of the force is carried out chiefly by means of plastic flow. The plastic flow network has a control over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89.
王克勤  李明凯 《矿物学报》1993,13(4):354-361
本文对丹凤西峡地区不同蓝晶石族矿床石榴子石进行了较系统的矿物学研究。从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及氧同位素组成与矿床成因类型,主变质相的相关关系,总结出了石榴子石的标型特征。  相似文献   
90.
冲绳海槽宫古段中央地堑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1号”调查船及国家海洋局“向阳红9号”调查船最近几年在冲绳海槽宫古段进行海底地形及反射地震调查所取得的数据,首次详细展示了冲绳海槽宫古段南北长约200km区域内中央地堑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特征。本文给出的成果大大加深了关于冲绳海槽中央地堑各种变化的认识。指出,按照形态,中央地堑分为U型、V型和半地堑三种。其中大部分中央地堑为U型地堑。地堑的深度40~250m,宽度6~14km,长度17~33km。冲绳海槽宫古段的最大水深为2244.4m,位于中央地堑城阳段北端底部靠东的一侧(125°19.3′E,25°49.8′N)。本研究区的中央地堑可分为断续的9段,从东北向西南大致呈右旋雁行排列。但黄岛段相对于崂山段,城阳段相对于莱西段,李仓段相对于城阳段又稍微向西偏出,呈现为左旋雁行排列。地堑的走向一般为N60°E左右,相对于冲绳海槽的走向更偏向于东西方向,偏角在15°左右。各段中央地堑是被NW向断裂错开的。这些断裂在海底表现为明显的海底断崖地貌和陡沟地貌,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层错位,其错位的幅度往往老地层比新地层要大。根据地震剖面分析,这些NW向的断裂应该是走滑性质的。本文展示的中央地堑在形态上和空间展布形式上都和扩张洋脊类似。莱西段和城阳段中央地堑之间重叠地堑,在形式上也类似于扩张洋脊的重叠扩张中心。从地堑深度较浅并发育重叠地堑来分析,冲绳海槽的扩张速率应当介于慢速扩张和中速扩张之间。本研究区莱西段、即墨段和平度段海底地形相对较高,中央地堑深度变浅,并发育重叠中央地堑,应该相当于快速扩张大洋中脊的轴高,可能是正在孕育岩浆活动的位置。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中央地堑的错断和有规律的排列说明海槽的主体演化过程已经在拉张盆地和断陷盆地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本文根据中央地堑的展布形式、重叠中央地堑,及其两侧中央地堑中的海底山推测此区域海底扩张可能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