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8篇
  免费   974篇
  国内免费   1633篇
测绘学   349篇
大气科学   528篇
地球物理   986篇
地质学   3602篇
海洋学   746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555篇
自然地理   44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479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735篇
  2003年   463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7篇
  1937年   5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9篇
  1926年   4篇
  1924年   3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Wang  Qian  Zhang  Qi-peng  Liu  Yang-yang  Tong  Lin-jing  Zhang  Yan-zhen  Li  Xiao-yu  Li  Jian-long 《Natural Hazards》2020,100(1):3-15

Natural disaster vulnerability can intuitively reflect the susceptibility of an area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vulnerability is a critical process for taking effective adaptation and management. Although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disaster vulnerability, few studies are known about natural disaster vulnerability at the national scale, especially from the typical natural disaster event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with normalizing selected indicators and calculating vulnerability index,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vulnerability during 2010–2017 using the geospatial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tural disaster vulnerability has certain spatial differences, but different natural disaster can occur in the same area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Drought disaster can occur in all regions of China, especially in Inner Mongolia. Flood disaster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wind and storm disaster is chiefly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in China. The freezing disaster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Furthermore, the regions with low vulnerability we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indicating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can resist or mitigate natural disaster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study offers a solution to study natural disasters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ctions.

  相似文献   
962.
OMIS-Ⅱ图像大气校正之FLAASH法与经验线性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FLAASH法和经验线性法的大气校正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LAASH法和经验线性法均能很好地消除大部分大气的影响,满足试验要求.如果单从精度方面考虑,FLAASH法要略好于经验线性法.但FLAASH法的校正精度依赖于输入的大气参数和仪器定标精度,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关键还要根据现有的数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963.
本文在深入调研上海市集中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的建立与长期维护的总结,简要的介绍了系统实现的功能与系统架构,总结了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思路与做法。着重阐述了系统在整合测绘处理与成果管理、保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系统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为其它地区建立或改造测绘成果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4.
本文首先介绍了上海市土地有形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其次从系统的体系架构、与其他现有系统间的关系、系统功能设计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系统实现的技术方案,然后总结了系统运行的五个特点,最后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96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局应用软件产品技术规定》的缘起、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和如何落地实施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规定本身和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就如何解决提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66.
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 is a remark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GIS to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 Faced by the requirements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from the masses and the opportunity provided by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and Web 2.0, a new model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 based on DMI (digital measurable image) is presented. First, the concept of LBS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Web 2.0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characteristic of DMI is discussed. Taking the Image City·Wuhan as an ...  相似文献   
967.
深层地热能是指深度大于3 000 m的地热能。我国深层地热能资源丰富,但是开采条件怎么样呢?本文基于地热地质学原理,结合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一种对深层地热能开采条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各单一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赋值,继而采用模糊数学定量计算和评估深层地热能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该方法考虑了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的增强地热系统(EGS)的环境安全问题,即传统的“刚性造储”可能带来的诱发地震等不利于地热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倡导“柔性造储”和广义EGS理念,强调储层属性和地物理场的整合,针对我国地热能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地壳总体上活动性强、地应力高、地震频发等构造型地热特点,是对以往评价方法的补充和拓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专家知识,发挥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估作用,给出的量化结果易于对比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支持决策。本文基于新的评估方法,利用现有的深部地热研究及勘探成果,评估了中国大陆地区九个区域深层地热能开发的难易程度,评价区包括西藏南北地堑系、云南西部火山型地热区、青海东部共和盆地以及东北、华北等。从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968.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通过人工形成地热储层的方法从深部低渗透性岩体中开采地热能;国际上常采用水力压裂辅以化学刺激的方法改造EGS 储层以提高其渗透率。本文以采自青海共和盆地的花岗闪长岩样品为对象,选用3种不同化学刺激剂(氢氧化钠、盐酸和土酸),在3组不同注入流速条件下开展了系统化学刺激实验。结果表明:注入盐酸和土酸后样品渗透率均有提高,且采用土酸时渗透率提高幅度明显大于盐酸;但注入氢氧化钠后,样品渗透率反而降低。在3类化学刺激剂中,土酸对长石类矿物的溶蚀能力最强,而氢氧化钠溶液对石英的溶蚀能力最强,但氢氧化钠溶液在溶解岩石样品裂隙表面矿物后极易形成非定形态二氧化硅或非定形态铝硅酸盐蚀变矿物并阻塞裂隙,反而对化学刺激效果造成负面影响。总体来看,土酸是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体的最佳化学刺激剂。在中等注入速度(3 mL·min-1)条件下,土酸对岩石样品的溶蚀程度就可达到最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流速,则可能使溶解组分更易从液相中沉淀而充填于样品裂隙,导致样品渗透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69.
化石数据是了解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古生物学家已经发表了海量的古生物学数据。过去三、四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古生物学数据库,彼此间的目标、体系架构、数据组织方式和服务对象通常存在显著差异,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领域主要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数据表结构、数据特征和数据量等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了其数据整理方式、核心在线功能、数据共享特点和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同时,结合近年来数据驱动下的古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实例,提出一站式全生态链数据平台的建设设想,为深时数字地球(DDE)建设多学科融合、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大数据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0.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形成于前寒武纪海洋中的化学沉积岩,记录了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信息。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BIF,是了解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前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理想对象。初步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主要为磁铁矿型氧化物相和硅酸盐相,极少数出现碳酸盐相;古元古代BIF包括赤铁矿型和磁铁矿型氧化物相、硅酸盐相和碳酸盐相,其中赤铁矿相是古元古代BIF独有的。以上矿物学特征表明,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是不同的。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的稀土元素组成缺乏强烈的负Ce异常,反映同期海水氧含量非常低,为缺氧状态; 但少量BIF也包含有负Ce异常,同时具有较大变化范围的Th/U值,指示新太古代海洋的局部水体氧含量相对较高,呈弱氧化状态。与新太古代BIF相比,古元古代BIF的Ce异常变化较大,包括无异常、正异常和负异常,尤其是赤铁矿相BIF具明显的负Ce异常,表明古元古代水体的氧含量和氧化还原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 结合华北克拉通BIF的Ni/Co、V/(V+Ni)和Th/U等比值特征,认为古元古代海洋呈次氧化—氧化环境。新太古代BIF 强烈富集重铁同位素,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较为明显;而古元古代BIF相对富集轻铁同位素,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不明显。综上,新太古代海洋环境整体缺氧,但局部可能存在氧气“绿洲”,暗示光合产氧作用在太古代晚期已经存在;大氧化事件期间及之后的古海洋总体具上部氧化、下部还原的分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