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0篇
  免费   1830篇
  国内免费   2692篇
测绘学   1190篇
大气科学   928篇
地球物理   1678篇
地质学   4634篇
海洋学   1592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503篇
自然地理   1005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244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571篇
  2020年   468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483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571篇
  2012年   684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635篇
  2009年   598篇
  2008年   643篇
  2007年   610篇
  2006年   539篇
  2005年   458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以巴顿岩体质量分类体系Q系统为基础,考虑高地应力和低外水压力对软弱围岩的影响,建立DBQ软弱围岩分类系统。在现场地质调查和参数收集的基础上,把该系统应用到丹巴某深埋隧洞已开挖洞段。结果表明其适用性良好,为该隧洞软弱围岩快速准确分类及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2.
江阴南部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阴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呈现"两隆一凹"的格局,南、北边缘为基岩隆起带,中心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平原,受基底起伏及古河道的控制,土层厚度、岩性、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差异较大。由于长期超量开采第Ⅱ承压水,不仅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也形成了地面沉降漏斗,最大水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约75m,沉降漏斗中心最大沉降量达1 300mm以上。并在长泾、河塘、祝塘等地由于差异沉降形成三处地裂缝,这些裂缝具有相似的发育特征,即在主裂缝处形成陡坎,陡坎高约10~30cm,主裂缝的NW侧则相对下错并形成宽约20~60m的凹陷带,带中发育有规模较小的次级裂缝。基底隆起及其所控制的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及结构差异是地裂缝发育的空间乃至时间特征的基础,是控制因素;深层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所导致的地层压缩或固结是地裂缝形成的主导因素,地裂缝正是基岩隆起带地层差异压缩所形成的差异地面沉降的结果。据估算,其发育深度可达基岩隆起的最浅处,并实际上已发展成为小断层。  相似文献   
183.
董广涛  陈葆德  陈伯民  史军 《气象》2016,42(1):97-106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C_CM1.0的多年平均场进行订正,然后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建立基于边界强迫场订正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使用该系统进行28年夏季回报及2013年夏季业务预测,并与直接使用BCC_CM1.0模式与RegCM3模式嵌套的模式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引入边界强迫场订正技术后,区域气候模式系统对多年平均夏季气温、降水回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且回报的高温界限值分布更接近于观测。除对2013年夏季东北地区气温距平预测效果变差外模式系统对于2013年中国东部中部地区夏季气温距平异常偏高、夏季高温日数异常偏多等观测事实的预测性能有显著提高。区域气候模式系统回报的多年平均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观测更为接近是其对2013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预测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4.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中东段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是我国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地震带.该区域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EW向.本文利用2005年9月-2010年9月首都圈地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研究讨论张家口 渤海地震带中东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张渤活动带中部及以东区域总体的优势方向明显,为近EW方向.横跨张渤活动带两侧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的空间分布显示,地震带北侧燕山隆起区内、地震带范围内和地震带南侧华北盆地内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均为近EW方向,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5.
由于方钢管对混凝土约束作用较弱,地震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底部钢管易出现屈曲,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本文采用合理的材料本构模型建立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三维实体精细有限元模型,该模型能准确反应钢管、混凝土以及拉筋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能反应拟静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塑性损伤和钢材的循环硬化规律。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首先,在此基础上笔选出最佳内约束形式,对拉箍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圆环箍筋;其次,提出在不同轴压比下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的焊接拉筋最佳布置长度和合理体积配箍率;再次,探讨不同参数对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截面含钢率和长细比能有效改善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而轴压比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能提高柱的承载力;最后,讨论了约束措施对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耗能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6.
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对其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选取1986—2019年Landsat TM/OLI地表反射率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度(FVC);通过年际变化斜率、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评价指标,对FVC的时空变化、稳定性和持续性变化进行分析。此外,探究FVC与气温、降雨的耦合关系,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FVC的影响。结果表明:34年间,秦岭地区FVC整体上呈现良好的状况,中高等及以上植被覆盖区达73.11%;FVC由1986年的62.86%增长到2019年的70.01%,植被活动在不断增强;FVC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34,标准差为0.45,其稳定性与其空间分布呈高度自相关性;秦岭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7.
为了解红树林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底栖真核生物群落分布,基于18S rRNA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广西北仑河口陆缘、林中和海缘3个潮位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潮间带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6. 08~6. 73之间; PCA分析表明潮间带中底栖生物群落差异较大,陆缘红树林中扁形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相对丰度较高,林中区域中纤毛虫、环节动物和轮虫相对丰度较高,海缘红树林中硅藻相对丰度较高;红树林中主要OTUs有桡足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硅藻类的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纤毛虫类的前管虫(Prorodon teres)、多毛类的小头虫(Capitella sp.)。高通量测序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红树林区微型/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结果为丰富红树林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和解析底栖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8.
峰丛洼地的基岩物质组成与土地退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可溶岩层组中非可溶夹层的出露情况对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峰丛洼地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基岩物质组成的峰丛洼地的土壤、土地类型及植被、坡面形态和地表径流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基岩物质组成的峰丛洼地土地退化的过程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进而论证了各地貌部位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189.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oof of the World, is the highest plateau with a mean elevation of 4000 m. It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of solar radiation, low air temperature and low air pressure compared to other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 alpine grassland, a typical ecosystem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distributed across regions over the elevation of 4500 m. Few studies for carbon flux in alpine grassla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conducted due to rigorous natural conditions. A study of soil respiration under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October 1999 to October 2001 was conducted at Pangkog County, Tibetan Plateau (31.23°N, 90.01°E, elevation 4800 m). Th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using a static closed chamber technique, usually every two weeks during the summer and at other times at monthly intervals. The obvious diurnal varia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soil with higher emission during daytime and lower emission during nighttime was discovered. Diurnal CO2 flux fluctuated from minimum at 05:00 to maximum at 14:00 in local time. Seasonal CO2 fluxes increased in summer and decreased in winter, representing a great variation of seasonal soil respiration. The mean soil CO2 fluxes in the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were 21.39 mgCO2 · m-2 · h-1, with an average annual amount of soil respiration of 187.46 gCO2 · m-2 · a-1.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s also estimat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is a carbon sink.  相似文献   
190.
地震成藏学是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和油气成藏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需要而提出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先进地震技术解决油气动态成藏问题,促使油气成藏从二维、静态向三维、动态方向发展.本文在石油地震地质学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地震研究方法和油气成藏学理论最新动态,通过基本原理、学科特点等的综合分析,重新定义了地震成藏学的概念,厘定了地震成藏学研究思路、核心内容与技术方法体系.认为地震成藏学是在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地震信息和先进地震技术对油气成藏的静态地质要素、动态地质过程和油气藏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动态成藏建模的一门科学.认为地震成藏学大致包括四方面研究内容:1)静态成藏要素地震地质研究,2)动态成藏过程地震地质研究,3)油气藏空间分布地震地质综合预测和4)油气成藏地震地质综合评价及建模研究.其中,后三者将成为该学科研究核心和今后攻关主要方向.本文针对地震成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按照勘探区地质认识程度的不同,分别提出了基于烃源岩地震预测技术、成藏动力地震预测技术、油气输导体系地震预测技术和油气成藏地震演化剖面综合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地震成藏学解析技术和基于岩石物理模拟、流体置换等地震成藏单元随机模拟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