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376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258篇
地质学   746篇
海洋学   36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4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3篇
  1966年   6篇
  1965年   16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9年   5篇
  1937年   7篇
  1934年   5篇
  1933年   7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Risk zoning of debris flow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abrupt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xploration of new method is needed in the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The extension theory is a new method to solve contradiction matters. Based on extension theory, AHP and GIS, the risk zoning model of debris flow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way in the risk zoning,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debris flow  相似文献   
992.
铅合金减震器的动力特性及适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典型高压断路器的振动台实验及有限元模型计算, 分析了铅合金减震器的减震效果. 实验分析结果表明, 铅合金减震器不仅降低了断路器的加速度反应和应变反应, 而且没有增加断路器的位移反应. 其最大应变降低量平均达到30%, 且输入地震动越强, 减震效果越明显. 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铅合金减震器的减震效果, 尤其是具有丰富长周期地震动和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 基于断路器的地震破坏模式, 本文将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定义为断路器瓷柱最大应变的降低率. 综合计算结果和振动台试验结果, 本文初步确定了铅合金减震器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93.
宋维琪  邹文勇 《地震学报》2005,27(1):102-108
在研究Zhdanov的二维电磁场偏移成像的基础上, 针对它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算法. 首先, 用一维反演结果确定初始背景电阻率, 然后在延拓计算过程中, 利用迭代算法进行逐层修正、 延拓计算, 从而获得较准确的电阻率; 第二, 研究了有限差分方程的改进算法, 根据大地电磁场变化的特点, 设计了纵向以等比级数变网格的迭代算法. 通过以上两方面技术的改进, 经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验证,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4.
In the summers of 2003 and 2007, eastern China suffered similar climate disasters with severe flooding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heat waves in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outh China. Using SST data and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data from NOAA along with reanalysis data from NCEP/NCAR, the 2002/03 and 2006/07 El Nio episod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and their delayed impacts on the following early summertime climate anomalies of eastern China were analyzed. The possible physical progres...  相似文献   
995.
An intercomparison of summertime (JJA)subtropical geopotential heights from the ERA-40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is specifically conducted over East Eurasia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e NCEP/NCAR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ERA-40 in the mid-to-lower troposphere in most regions of East Eurasia before the mid-1970s, but becomes higher than the ERA-40 after the mid-1970s and thus demonstrates stronger increased trend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8-2001. Both reanalyses are 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s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The NCEP/NCAR especially shows tremendously systematic lower values before the mid-1960s and displays abrupt changes before the 1970s. Several indice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NPSH), calculated from both reanalyzed summer geopotential heights, also reveal that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NCEP/NCAR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ERA-40 in the mid-to-lower troposphere from 1958 to 2001. Through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analysis, the summer geopotential heights at 500 hPa from the ERA-40 are better than the NCEP/NCAR counterparts at interacting with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CEP/NCAR in the mid-and-lower troposphere may overestimate interdecadal changes and should be used cautiousl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NPSH and precipitation ove ther East Asia Monsoon region before the mid-1970s.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卑尔根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气候模式 (Bergen Climate Model, 简称BCM), 研究在北冰洋及北欧海淡水强迫增强的背景下,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简称AMOC) 的响应及其机制, 着重讨论了海表热力性质、 北大西洋深层水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简称NADW) 的生成率、 海洋内部等密度层间的垂直混合 (Diapycnal Mixing, 简称DM) 以及大气风场等物理过程随AMOC的响应所发生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显示, 在持续150年增强 (强度为0.4 Sv) 的淡水强迫下 (淡水试验, FW1), AMOC的强度表现为前50年的快速减弱和在接下来100年中的逐渐恢复.同时, 在淡水试验的前50年北大西洋高纬度海表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简称SSS) 减小, 海水密度降低, 冬季对流混合减弱, 导致NADW生成率快速减弱; 在接下来的100年中, 尽管增强的淡水强迫依然维持, 由于海洋内部自身的调节和海气相互作用, 导致了AMOC的逐渐恢复.恢复机制可以概括为: (1) 随着向南的NADW的减少, 大西洋中低纬度海水垂直层结逐渐减弱, DM随之逐渐增强, 有利于中低纬度海盆内深层水的上升; (2) 南半球西风应力增强与东风应力的减弱及北半球东风的增强使得大西洋向北的埃克曼体积通量净传输恢复; (3) 大西洋向北的盐度传输逐渐恢复及次极地回旋区降水的减弱, 导致SSS和NADW生成率的恢复, 与之对应, AMOC逐渐恢复.研究还发现, 淡水试验中, NADW的恢复主要以厄尔明格海 (Irminger Sea) 为主, 冬季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场 (SLP) 呈现类似正北大西洋涛动 (NAO+) 的模态, 热带降水中心移到赤道以南, 大西洋热带SSS增强.  相似文献   
997.
新疆乌鲁木齐郝家沟剖面郝家沟组及八道湾组底部的孢粉分为 3个组合。即郝家沟组的 Alisporites-Chordasporites- Chasmatosporites组合和 Aratrisporites- Alisporites- Chasmatosporites组合以及八道湾组底部的Asseretospora- Dictyophyllidites- Cycadopites组合。前两个组合主要由常见或仅见于三叠系的属种组成 ,时代属于晚三叠世无疑 ;后一组合中前期分子大量消失 ,蕨类孢子迅速崛起 ,反映植物群出现显著变化 ,其中常见和仅见于晚三叠世的分子不复存在 ,主要成分为晚三叠世到侏罗纪常见的分子 ,具有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的过渡特点 ,时代趋向于早侏罗世。因此 ,本文提出三叠系—侏罗系的界线划在郝家沟组之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998.
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给中国油气勘探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为了增加油气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寻求油气勘探的新途径,强化油气勘探,促进油气发现。在总结过去油气勘探,特别是“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中国油气勘探面临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品位降低、勘探条件更加复杂、关键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投入不足等,进而探索未来油气勘探的战略方向和储量增长趋势,即立足大型盆地,不断开拓勘探新领域,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上、开拓新区。  相似文献   
999.
从“漏斗”到“天坑”看岩溶学术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RANJC Andrej 《中国岩溶》2009,28(2):169-174
岩溶学是一门发展变化的科学,岩溶学术语也与时俱进。以术语“漏斗(doline)”为例,它来源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方言,在斯洛文尼亚语中,它(dolina,单数)的意思是谷地,主要指河谷。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斯洛文尼亚语的科学文献中,就是指谷地。随着19世纪上半叶岩溶学的发展,喀斯特高原的漏斗状地形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德语系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们将这种地形定义为“漏斗(dolines,复数)”,相当于德语的Trichter(漏斗),并声明是当地人的说法。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的出版物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如在Cvijic′的DasKarstp¨hanomen(岩溶现象)一书中,其漏斗(dolines)的概念可谓无所不包,除岩溶干谷和坡立谷以外,所有洼地都称为漏斗,不仅包括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也包括竖井、落水洞、天窗,甚至某些岩溶泉和洞穴洞口。同斯洛文尼亚语相似,在塞尔维亚语中,doline也是指一般谷地。因此,Cvijic′在塞尔维亚语文献中不再使用dolina表示漏斗状地形,而是用vrtaca,这是因为vrtaca和我们今天使用的doline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克罗地亚语均有相似的词汇。在20世纪中期以前,斯洛文尼亚的地理学家们为了避免使用dolina引起歧义,对于漏斗状的地形均用vrtaca表达。在19世纪下半叶,漏斗(dolines)的成因有两派理论,一种持塌陷成因,一种持侵蚀成因,后者包括侵蚀和溶蚀两种作用。前者以Schmidl为代表,后者支持者是Cox,Diener和Mojsisovics。根据漏斗的形态,Cvijic将其分为三种,即碗状漏斗、漏斗状漏斗和井状漏斗。随着对漏斗状地形的深入研究,V.Panos's根据漏斗的不同发育阶段、漏斗的成因、漏斗的覆盖类型、漏斗形成的气候因素、漏斗的沉积类型以及漏斗的形态,将漏斗分为30种。根据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  相似文献   
1000.
塔里木板块巴楚隆起区寒武系盐下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楚隆起区主体部位的寒武系多为典型浅水局限台地蒸发相、潟湖相沉积,因此不存在与柯坪地块露头区玉尔吐斯组类似的黑色优质烃源岩,仅为含石膏泥质白云岩或白云质泥岩型烃源岩。生烃和排烃过程发生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储层以微晶白云岩为主,残余颗粒白云岩次之。理想勘探区块位于潟湖边缘斜坡带及后期构造作用较强的断裂带,下部烃源岩与下—中寒武统盐岩—石膏层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具备油气成藏基本条件。以巴什托—先巴扎构造带与康塔库木构造带、古董山构造带—卡拉沙依构造带北段间夹区块、和田1井构造带最具优势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