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0篇
  免费   901篇
  国内免费   1560篇
测绘学   633篇
大气科学   569篇
地球物理   732篇
地质学   2627篇
海洋学   724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251篇
自然地理   492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基于非线性破坏准则的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迎宾  李亮  赵炼恒  姚辉  任东亚 《岩土力学》2011,32(11):3312-3318
上限定理是求解岩土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以上限定理为理论基础,分析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并考虑了岩土材料破坏准则的非线性特性。在非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下,采用条分法与极限分析上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切线法引入非线性强度参数 、 ,推导了岩土材料在非线性破坏准则下的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功能方程,推导了边坡直线滑裂面、折线滑裂面和光滑曲线滑裂面安全系数F的计算方程。采用数学规划法计算后与工程实际中常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并获得安全系数F =1.0时的稳定性系数Ns。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62.
本文分析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9.0级大地震后5天的长春台体应变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较准确地获得了大地震激发的基频球型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频率与PREM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63.
针对垂直摆标定格值普遍存在超限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标定数据的选取不合适,没有消除标定电压差值中的潮汐变化量,本文通过推导、计算,介绍一种新的标定数据选取方法,该方法能够剔除潮汐变化量和一些高频的干扰变化,并编写了标定数据处理和格值计算程序,该计算方法已经得到了武汉地震研究所胡国庆教授的认可。目前,在张家口台、怀来台、阳原台、赤城台投入使用,达到了预期效果,提高了标定格值精度。  相似文献   
64.
10种石斑鱼系统发育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讨石斑鱼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定了此亚科中具有代表性的石斑鱼属、鳃棘鲈属、九棘鲈属、驼背鲈属和白线光腭鲈属等5个属10种石斑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了这些序列的特性,运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以邻接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九棘鲈属与鳃棘鲈属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与石斑鱼类其它类群亲缘关系较远;驼背鲈属与白线光腭鲈属网结于石斑鱼属构成的分支中。  相似文献   
65.
海洋地震资料普遍发育强能量表面多次波,传统表面多次波压制技术(SRME)能够预测出所有阶次表面多次波,但是各阶次表面多次波相互混叠。为了能够单独利用不同阶次的表面多次波成像,降低干涉假象对多次波成像的影响,需要将不同阶次的表面多次波分离出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扩展SRME的海洋单阶次表面多次波分离方法。首先,应用SRME技术预测出混叠的所有表面多次波;其次,修改常规SRME技术的边界输入条件,将上一步求得的所有多次波进行升阶次处理;再次,预测出混叠的所有表面多次波与其升阶次后的表面多次波匹配相减求得单阶次多次波。以此类推,能够逐步分离出不同阶次的表面多次波。数值模型和某深海实际资料测试表明本方法的有效性,不同阶次表面多次波被有效分离,为后期多次波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本文在分析用物理方法确定外方位元素的情况下卫星立体摄影测量的精度影响因素,推导了卫星立体摄影测量的理论精度计算公式,并以SPOT5 HRS立体像对为例,计算了SPOT5 HRS立体测量的理论精度,进行了利用少量地面控制点的立体测量试验。结果证明卫星立体摄影测量的理论精度估算公式是正确的,同时SPOT5 HRS立体测量精度能够满足1∶50000测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
西北区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13,他引:11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强辐合,是造成西北区东部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在700 hPa等压面上湿位涡与辐合区域相对应的是,在西北区东部存在一个湿位涡正压项MPV1的正值区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的负值区域,它们准确地指示了辐合区的范围及变化,暴雨出现在辐合区中或MPV1和MPV2的等值线密集区边缘上;对流层高低层正值MPV1可以指示对流稳定的冷空气的变化,而对流稳定度小的暖湿气流表现为小的正值(高层)或负值(低层),等值线密集带指示了降水的后界。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诊断暴雨发生期间各个暴雨中心的等熵面结构,表明用湿位涡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次暴雨发生的局地特征。  相似文献   
68.
Foundationitem:UndertheauspicesoftheKeyProject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KZ951-Al-203)1IntroductionTherearellcoastalprovincesandprovince-levelmwhcipalihesinChina,excludingTaiwan,HongKong,andallcao,withl8OOodri-longcoastallines(FigUrl).Thisregionisaneconondodly-develoPedanddensely-populatedzonewithalandareaofl3.8%ofthenahon'stOtal,55.6%ofitSgrossdomesticproducLnd39-8%,PfitSPOPulationinl997.Thepopulallondensityis4.4hmesthaofthetalonalaverage.The299cihesinthesellcoastalprovincesare4…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人们往往利用GPS数据来确定大地高,但大地高不同于正常高,为此,利用多项式拟合与地球重力场模型相结合的数学方法,使GPS所测大地高通过这些数学模型直接转换为具有厘米精度的正常高,将该方法得到的正常高与单独利用多项式拟合和地球重力场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其差值的标准差为±38 cm。  相似文献   
70.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boundary fault of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in eastern Tibet. The Lijiang-Xiaojinhe Fault (LXF) locates along the boundary of the northwest Sichuan and central Yunnan sub-blocks in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Clear displaced landforms show that the fault has undergone strong late-Quaternary activity. However there is no surface-rupturing earthquake occurring on the LXF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The LXF crosses the city of Lijia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urist c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rupture behavior on this fault remains unclear and it is hard to assess its seismic hazard in the future. In this study, on the bas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we chose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XF and dug three trenches at Muzhuda, Hongxing, and Gantangzi sites to constrain the ages of paleoearthquakes combined with radiocarbon dating and OxCal modeling. The Muzhuda trench shows that at least three events occurred o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XF at 7 940~6 540a BP, 4 740~4 050a BP and 1 830~420a BP, respectively. The Hongxing trench indicates that the LXF underwent two events at 5 120~3 200a BP and 2 100~1 220a BP. The Gantangzi trench reveals at least three paleoearthquakes at 44 980~17 660a BP, 7 210~3 810a BP and 2 540~1 540a BP, respectively. The events in the Gantangzi trench might be incomplete because of stratigraphic gap. These three trenches indicate that three events occurred o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XF in the Holocene at 7 940~7 210a BP, 4 740~4 050a BP and 1 830~1 540a BP, respectively. Large earthquakes o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XF appear to fit the quasi-periodic model with the mean recurrence interval of~3 000a and the estimated magnitude 7.5. Given the strong late-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XF and a long elapsed time, we propose that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XF might have a high seismic hazard potential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