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45篇 |
免费 | 1171篇 |
国内免费 | 14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8篇 |
大气科学 | 1078篇 |
地球物理 | 1240篇 |
地质学 | 3738篇 |
海洋学 | 1072篇 |
天文学 | 60篇 |
综合类 | 518篇 |
自然地理 | 8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147篇 |
2022年 | 197篇 |
2021年 | 223篇 |
2020年 | 184篇 |
2019年 | 238篇 |
2018年 | 268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338篇 |
2013年 | 251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335篇 |
2009年 | 308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300篇 |
2006年 | 269篇 |
2005年 | 271篇 |
2004年 | 245篇 |
2003年 | 247篇 |
2002年 | 203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276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284篇 |
1997年 | 281篇 |
1996年 | 290篇 |
1995年 | 268篇 |
1994年 | 240篇 |
1993年 | 227篇 |
1992年 | 223篇 |
1991年 | 213篇 |
1990年 | 175篇 |
1989年 | 130篇 |
1988年 | 71篇 |
1987年 | 73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64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64篇 |
1982年 | 62篇 |
1981年 | 42篇 |
1980年 | 34篇 |
1979年 | 21篇 |
1976年 | 8篇 |
1959年 | 11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51.
952.
953.
水下冲积扇是山间谷地被堵截堰塞,山麓堆积进入水盆地的一种特殊“相”,以重力流堆积为主体,间夹湖沼和上迭河流沉积。熔岩流多次堵塞增高,堰塞坝的侵蚀和盆地的沉积充填,这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的不同沉积类型组合。各类沉积因其搬运分选机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聚锡能力,决定了对砂锡的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954.
通过对老湾成矿带各期构造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矿化富集作用研究,将老湾成矿带成矿构造体系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加里东-华力西期深层次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NNW向构造控矿因素深远,起初始富集作用;从印支晚期(236~214 Ma)开始,在燕山期或期前(132.5Ma)为脆-韧性剪切-右行走滑体系,矿液再次充填控矿形成现在的富矿体;燕山末期后发生了浅层次脆、韧性构造和构造推覆。并建立了老湾金矿带"早期老湾韧性剪切成矿构造系统"与"中期高角度右型走滑脆韧性断裂构造系统叠加"和"晚期构造掩盖或破坏"三期成矿构造演化体系。三期成矿构造演化体系的建立和"晚期老湾岩体推覆于龟山岩组上"的认识,极大地拓展了赋矿地层空间,为取得找矿突破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5.
为了厘清永安水泥用石灰岩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和以往矿山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永安石碧、大湖、三星、新村4个水泥用石灰岩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沉积环境、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永安水泥用石灰岩矿主要贮存于早二叠世船山组第一、三、四段和中二叠世栖霞组第三、四段,矿石质量好、矿体厚度大,资源储量大,成因类型属于浅海开阔台地沉积矿床。其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在永安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归纳出安砂、大湖—曹远、小陶、青水—槐南4个石灰岩矿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56.
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匈牙利,经过数年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型,实现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本文基于匈牙利房地产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探讨并分析了匈牙利政府在国内房地产业相关发展政策及管理举措方面可供借鉴的若干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57.
958.
959.
在库页岛东北岛坡出现甲烷水合物的地方,发现碳酸盐结核。提出了碳酸盐结核化学形成硫酸盐还原与甲烷生成作用使孔隙水呈现高碱性,是查出产生结核的必要预备阶段。借助甲烷将溶解于孔隙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是形成结核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960.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受到全球关注。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组成的淮海经济区,其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发生着互馈演变。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提取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以及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探讨了1998–2018年淮海经济区的ESV演变的时空分异特征,优化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ESP)。研究表明:ESV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中值ESV区面积比重最大,高、低值ESV区的占比较小。ESV呈现等级下降与升高并存的时空分异特征。从发展时段看,ESV等级变化呈现向好趋势。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中,优化识别重要生态源地26个,主要景观生态廊道22条、生态战略节点65个,中水平生态安全区占比最大。ESV和ESP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与当地自然资源的变化和政府保护政策的改变与调整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跨省区的国土空间保护、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