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479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241.
遥感卫星在轨机场变化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化超  周诠  张建华 《测绘通报》2015,(1):22-25,38
针对机场飞机变化检测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了遥感图像在轨变化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遥感卫星前后两幅机场图像,通过SURF方法配准并进行仿射变换,然后利用显著目标检测方法缩小目标检测区域,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圆周信息匹配方法,将二维图像匹配转换为一维信息检测的问题,实现对飞机的检测。利用前后两轨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试验,仿真结果表明,配准精度达到1个像素,能准确检测出飞机目标,说明该方法能准确高效地检测出机场飞机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242.
针对惯性导航算法中载体高动态特性的界定尚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了惯性导航算法中载体的高动态特性,即剧烈的复合运动形式可称之为惯性导航的高动态场景,而单纯的高速、大加速度或大角速度运动对于惯性导航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高动态。文中阐述了载体的动态条件对惯性导航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从惯性导航算法的角度得出载体高动态特性的界定,最后设计了仿真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剧烈的复合运动下惯性导航会产生明显的动态效应误差,此时惯性导航算法的高阶修正项影响显著,从而证明了惯性导航的高动态场景的特征。  相似文献   
243.
随着政务微博用户规模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微博作为地震部门传播平台,在地震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在充分考虑地震部门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对30个地震官方微博数据进行收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归纳出3种地震微博的主要影响指标,即服务力主成分、交互力主成分和创作力主成分,并由此构建出地震官方微博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各地震官方微博的主成分指标得分和影响力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得分情况对地震官方微博影响力提出了具可行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44.
[研究目的]中国浅层-中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深层页岩成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探明不同埋深条件下页岩的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利于推动深层页岩的评优选区工作.[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分析手段,对比性评价了川南地区不同深度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孔隙结构参数特征并进行影响...  相似文献   
245.
李思发  黄广才  安全 《贵州地质》2023,40(3):264-272
长期的地下采煤会造成地表沉降,严重影响矿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采取可行有效的方法对矿区采空塌陷进行监测与分析,是实施地质灾害精准防护的首要前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利用Sentinel-1 SAR雷达影像和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分别采用小基线(SBAS)InSAR技术和人机交互遥感识别方法对纳雍县鬃岭地质灾害群地下采煤塌陷范围进行了监测识别,对比分析了各自技术特点。结果表明:①基于小基线InSAR雷达监测技术能很好反映监测期内地表形变信息,对因地下开采引发的地表形变较大或微小形变均能有效识别,但对早期煤矿开采造成而目前趋于稳定的采空塌陷识别能力不足;②高分辨率光学遥感人机交互解译对于目前采空塌陷形变已趋于稳定或历史上形成的采空塌陷区损毁土地情况有很好的识别;③综合InSAR 监测技术和高分辨率光学影像遥感识别方法,能较全面获取采空塌陷范围及损毁情况,可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6.
唐权  陶旸  陈昕 《测绘通报》2012,(12):67-69
以"天地图.江苏"在线服务系统平台构建为例,分析"天地图.江苏"在线服务类型的划分及提供的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天地图.江苏"在线服务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及各模块的构建。期望对省级"天地图"在线服务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47.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248.
We investigate large-angle scale temperature anisotropy in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CMB) with the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 (WMAP) data and model the large-angle anomalies as the effect of the CMB quadrupole anisotropies caused by the local density inhomogeneities. The quadrupole caused by the local density inhomogeneiti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pecial relativity kinematic quadrupole. If the observer inhabits a strong inhomogeneous region, the local quadrupol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We ...  相似文献   
249.
一种正地闪触发过程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夏季在山东滨州获得的无线电窄带干涉仪及同步快慢电场资料,对发生于2008年6月29日的一次具有2次回击的正地闪进行了波形特征分析及定位处理。结果表明,正地闪预击穿过程起始于云中部负电荷区域,有持续时间长达163ms的预击穿过程,并在预击穿后期产生很多双极性脉冲。通过与负地闪的比较,发现云下部正电荷区的浓度对云中触发闪电的极性有一定的影响。正先导的触发和传输过程需要长时间的云内放电过程来提供能量,正流光传输是非阶梯型,结合同步观测的快电场三维定位结果的结合,得到正地闪首次先导速度约为4.1×105 m.s-1,首次回击的速度约为9×107 m.s-1,直窜先导的速度约为4.7×106 m.s-1,继后回击的速度约为9.6×107 m.s-1。正地闪的回击速度偏小,可能是由于干涉仪通道是二维的,且有一定的误差,还讨论了正地闪继后回击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下部正电荷区很强,不同于一般的正地闪且只有1次回击过程。在该个例中还观测到正先导传输过程中的VHF辐射,这可能是由于雷暴过程下部正电荷区域很强。  相似文献   
250.
刘雪亚  王荃 《地球学报》1983,5(2):79-94
亚洲东部及太平洋西北部中一新生代的地质发展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岩浆岩的广泛发育,构成举世瞩目的东亚滨太平洋岩浆岩带;其二是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包括边缘海、陆缘海及一些内陆盆地。前者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内生矿产;后者则蕴藏丰富的能源。据近年研究,该区规模巨大的岩浆岩带和断陷盆地,均是中生代以来海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聚敛时,俯冲和深熔以及由此派生的局部拉裂扩张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东亚及西太平洋板块构造的研究,初步揭示该区中一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性,并探讨其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