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28篇
  免费   4378篇
  国内免费   5030篇
测绘学   1273篇
大气科学   4761篇
地球物理   7228篇
地质学   12801篇
海洋学   2707篇
天文学   1287篇
综合类   2571篇
自然地理   2808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402篇
  2022年   915篇
  2021年   1108篇
  2020年   909篇
  2019年   1003篇
  2018年   1609篇
  2017年   1419篇
  2016年   1508篇
  2015年   1086篇
  2014年   1383篇
  2013年   1335篇
  2012年   1765篇
  2011年   1621篇
  2010年   1251篇
  2009年   1256篇
  2008年   1116篇
  2007年   1088篇
  2006年   891篇
  2005年   1605篇
  2004年   1424篇
  2003年   1219篇
  2002年   773篇
  2001年   641篇
  2000年   711篇
  1999年   1016篇
  1998年   814篇
  1997年   902篇
  1996年   827篇
  1995年   687篇
  1994年   565篇
  1993年   515篇
  1992年   396篇
  1991年   300篇
  1990年   241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175篇
  1987年   130篇
  1986年   107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44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6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18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贵州夏季暴雨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贵州52个测站的1961-2006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46 a来贵州夏季暴雨量呈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85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15 a和准10 a的周期振荡;暴雨日数和暴雨量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全省呈偏多(少)的一致型同位相分布。  相似文献   
922.
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3个方面设计了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评估的流程,并对北京地区187个自动气象站1998—2009年逐时气温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估。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建设初期重点兼顾城区和山区的布设策略,为北京区域气候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北京地区正常运行的自动气象站发生中度和重度缺测的站点相对较少,离散和轻度连续的缺测较集中,具有较好的区域一致性;错误发生率最高为3.8%,大多数年份错误发生率均在1%以下,可见自动气象站错误数据相对较少;尽管可疑数据涉及的站点相对较多,但经空间一致性检查后,有超过50%可归并为正确数据。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数据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和前景。  相似文献   
923.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总被引:403,自引:14,他引:403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924.
壳聚糖在药物缓释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壳聚糖也称甲壳胺或几丁聚糖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聚阳离子碱性多糖,其化学名称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而甲壳素是虾、蟹等甲壳动物外壳的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其降解产物对人体健康无害,近年来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者就壳聚糖在药物缓释、控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壳聚糖的药理作用1.1壳聚糖的药理特性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来源于海洋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天然的动物性食物纤维,是自然界存在的惟一一种碱性多糖,壳聚糖的基本结构单…  相似文献   
925.
地震动随机合成中与震源谱相关的动力学拐角频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基于有限断层震源的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静力学拐角频率和动力学拐角频率,讨论了两者的缺点;进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震源谱模型,它能够表达破裂面上地震波频率辐射不均匀性、大震时拐角频率随破裂面积增加而有所下降的趋势.据此,可以形成与该震源谱模型相关联的动力学拐角频率,应用于地震动的随机合成,避免结果对子源尺寸的依赖.通过对美国北岭Mw6.7地震近场6个基岩台站合成的地震动与实际记录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26.
为简单且快速地查看地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地质数据属性信息的分布特征,用VC++6.0实现了常用的基于几何坐标法的多维数据可视化方法,即平行坐标法和圆形平行坐标法。这两个方法融合了直方图和等值线图各自的优点,可以同时查看数据的频数分布及其对应的坐标,还可以通过多个坐标轴显示数据,拓宽了一个图所能承载的数据信息,因此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图形总体把握数据的分布特征。该方法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Mandamah地区铜金矿床钻孔数据的应用中,通过折线密度可以看出Au、Cu、Pb和Zn等元素都有高值突出,即高值附近折线密度稀疏,而大量数据聚集在低值附近,即低值附近折线分布密度高。  相似文献   
927.
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查开发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岩相古地理特征、微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段沉积相主要为湖泊相、三角洲相、河流相。发育不同类型的微孔隙,孔隙主要以小孔为主,微孔次之,平均孔径分布在5.56~56.89nm之间,比表面积平均为9.44m2/g,总孔体积平均为0.0187cm3/g。页岩气主要形成于滨浅湖亚相及半深湖亚相中,并主要吸附于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小孔、微孔内;西昌盆地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储集空间较好,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28.
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是舟曲地区第四纪以来泥石流最新暴发期内强烈活动的体现,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堪称世界泥石流灾害史之最。准确分析该地区泥石流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预测未来泥石流暴发时间可为泥石流的防灾救灾提供科学的依据,其首要任务就是利用一种先进技术对不同时期的泥石流堆积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遥感技术具有数据获取量大、空间分辨率高及快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在舟曲特大泥石流及不同时期古泥石流堆积物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上,舟曲特大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光谱特征,可用于准确圈定泥石流灾害的范围; 泥石流堆积物在沟谷两侧形成的侧碛堤及在堆积区末端形成的扇形地等形态特征也是识别泥石流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舟曲县城东南瓦厂村南及马莲坪村西南白龙江支流沟中的垄岗状堆积物和沟口处的扇形地堆积体在光学遥感影像上具有典型的古泥石流堆积的形态特征,雷达遥感的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和对堆积物剖面的沉积特征分析也证明古泥石流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期次、多空间分布的现代和古泥石流的对比,不仅可以揭示舟曲地区第四纪以来泥石流发育历史并间接反映地质尺度上气候变化特点,还可为未来泥石流的易发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因此泥石流堆积物的遥感直接识别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29.
烟台市芝罘湾软土地基工程地质特征及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芝罘湾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芝罘湾软土地基类型与工程地质特征,并探讨了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30.
The future regional sea level (RSL) rise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s investigated by dynamical downscaling with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 (ROMS) with an eddy-permitting resolution based on three global climate models—MIROC-ESM, CSIRO-Mk3.6.0, and GFDL-CM3—under the highest greenhouse-gas emission scenario. The historical run is forced by the air-sea fluxes calculated from Coordinated Ocean Reference Experiment version 2 (COREv2) data. Three future runs—ROMS-MIROC, ROMS-CSIRO, and ROMS-GFDL—are forced with an atmospheric field constructed by ad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imate model parameters for the twenty-first and twentieth century to fields in the historical run. In all downscaling, the RSL rise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of Japan is generally half or less of the RSL rise maxima off the eastern coast. The projected regional (total) sea level rises along the Honshu coast during 2081–2100 relative to 1981–2000 are 19–25 (98–104), 6–15 (71–80), and 8–14 (80–86) cm in ROMS-MIROC, ROMS-CSIRO, and ROMS-GFDL, respectively. The discrepancies of the RSL rise along the Honshu coast between the climate models and downscaling are less than 10 cm. The RSL changes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KE) region in all downscaling simula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KE (northward shift or intensification) with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