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83篇 |
免费 | 2003篇 |
国内免费 | 11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1篇 |
大气科学 | 831篇 |
地球物理 | 1065篇 |
地质学 | 3197篇 |
海洋学 | 1012篇 |
天文学 | 203篇 |
综合类 | 472篇 |
自然地理 | 6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02篇 |
2023年 | 245篇 |
2022年 | 355篇 |
2021年 | 405篇 |
2020年 | 392篇 |
2019年 | 403篇 |
2018年 | 333篇 |
2017年 | 330篇 |
2016年 | 321篇 |
2015年 | 344篇 |
2014年 | 315篇 |
2013年 | 346篇 |
2012年 | 424篇 |
2011年 | 357篇 |
2010年 | 375篇 |
2009年 | 306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286篇 |
2006年 | 257篇 |
2005年 | 217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21篇 |
2002年 | 138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TaoFa Zhou Yu Fan Feng Yuan SanMing Lu ShiGui Shang David Cooke Sebastien Meffre GuoChun Zhao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8,51(10):1470-1482
The Lu-Zong (Lujiang-Zongyang)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olcanic basi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China. It comprises four shoshonitic volcanic units, which are, in an ascending order, the Longmenyuan, Zhuanqiao, Shuangmiao and Fushan Groups. The LA-ICP MS U-Pb zircon ages of the four units are: 134.8±1.8 Ma for the Longmenyuan Group, 134.1±1.6 Ma for the Zhuanqiao Group, 130.5±0.8 Ma for the Shuangmiao Group, and 127.1±1.2 Ma for the Fushan 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volcanic rocks in the Lu-Zong basin were form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from about 135 Ma to 127 Ma, lasting 8-10 Ma. There were no Jurassic volcanic activities in all the volcanic basins including the Lu-Zong basi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This work has provided new chronological results for the further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 tonic, magmatic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es of eastern China in the Mesozoic. 相似文献
23.
24.
桐柏山太白顶、殷店和天河口一带,发育有大量的L构造岩,拉伸线理极其发育,面理较弱,线理产状向南东东倾伏,倾伏角为1°~20°。桐柏山L构造岩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在三维空间上,L构造岩强烈发育杆状构造,这种“杆”状构造是由大量沿X轴方向定向排列连在一起的椭球体矿物构成的,其变形机制主要为石英的颗粒边界迁移和长石的位错蠕变,形成的平均压力为0.59GPa,平均温度为550 ℃~600 ℃,形成于中-高温-中压环境,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形成深度大致在15~20 km,属于中地壳的产物。L构造岩在桐柏山的发现可能反映了桐柏山造山带中桐柏杂岩岩块相对两侧榴辉岩岩片具有近东西向挤出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25.
张骏骁;曹振宇;朱庆;沈富强;齐华;朱军 《测绘地理信息》2016,41(3):38-40
在深入分析无人机应急测绘任务主要特点、工作模式和主要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需求语义约束的任务模板设计方法,并设计了一种统一的无人机航飞任务模板,通过在省级应急测绘指挥平台中的实际应用验证了该任务模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
地下介质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作用,裂缝以多组形式存在的现象比较普遍,多组裂隙之间的连通性会影响介质的弹性参数.计算含两组交错裂缝饱和岩石弹性模量时,对于裂隙连通的情况,先计算干燥岩石的弹性参数,再通过各向异性流体替换获得含流体裂隙介质的弹性参数.对于不相交裂隙的情况,先对两组裂隙分别计算其饱和裂纹韧度,再计算饱和裂隙岩石的总体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水饱和条件下,当裂隙连通时,剪切波分裂参数随着油饱和度的增加变化较小;当裂隙不连通时,剪切波分裂参数随着油饱和度的增加变化较大;②随着裂隙倾角θ的增大,剪切波分裂参数减小;③在油饱和条件下,当裂隙连通时,剪切波分裂参数随着孔隙度的增加稍稍增加;当裂隙不连通情况时,剪切波分裂参数随着孔隙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程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7.
利用200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生在蒙冀辽交界地区的472个地震的P波初动符号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了蒙冀辽交界地区0.25°×0.25°精细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覆盖整个蒙冀辽交界地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①蒙冀地区受拉张应力体系作用,主压应力场为东向,源自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强烈挤压作用。综合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为正断层和走滑型,P轴整体呈NE、NNE向,T轴整体呈NW或NNW方向,与前人研究该区域活动构造运动和地块受拉张和裂陷作用相符合。②蒙辽交界地区P波矛盾比较大,震源机制界面较为散乱,蒙辽或冀辽交界地区辽宁一侧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层为主,辽南地区震源机制以正断性质为主。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龙首山铀成矿带芨岭岩体铀矿床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不同类型铀矿化,虽然含矿主岩不同,但是矿床形成过程具有类似性,即都属于断裂构造控矿,并经历了岩浆分异、岩体边缘富集、热液活动等地质过程,铀元素分异、迁移及富集机理也具有相似性.矿床所处的地球物理场亦可进行类比,通过深入研究对比3类典型铀矿床(硅质脉型、隐爆角砾岩型、碱性杂岩型)的地球物理特征,发现铀矿床一般位于强弱磁异常过渡地带偏弱磁异常一侧,电阻率断面图中多位于高低阻梯度变化带或中低阻区,电阻率平面图中多位于中低阻过渡带偏低阻一侧,认为电、磁强弱异常过渡地带偏弱场区可以作为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9.
研究储层岩石的等效电学参数有助于判断地下油气储藏分布和鉴别油水层,以数字化方法开展精确岩石模型的等效电学参数计算及评价工作对岩石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发展及电测井应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岩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岩心分析方法,已逐渐成为研究岩石等效电学参数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基于数字岩心及电磁仿真技术,系统性地开展了样本图像数据处理、三维岩石数值模型转化及其等效电学参数计算等工作,对砂岩、页岩等4种岩石样本进行计算和分析,这一套针对扫描岩心图像的数据处理、数值模型转换以及电磁参数计算方法可应用于高效、精确分析不同类型数字岩心的介电常数、电导率等电磁学特性,可为岩石物理、测井解释、储层评价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0.
郯庐深断裂带自安徽庐江—山东郯城、沂水、安丘一线向北延伸进入渤海海域被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和海水覆盖。根据区域重、磁力异常图解释的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位于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一线,总体走向NNE,对应于渤海海域NNE向地幔隆起带的东部斜坡。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与地幔隆起呈镜像反映,构成古近纪断陷的边界断层包括NE向、NNE向、NEE向、NW向和NWW向等多个方向,且多表现出铲式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在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发育有由2~4条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及相关构造变形组成的右旋走滑构造带,位置与区域重磁资料解释的郯庐深断裂带大致相当。综合深层地壳结构和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有理由认为,渤海海域中新生代盆地中的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构造带的与深层至少切割莫霍面的深断裂带构成了一条地壳尺度垂向的强变形构造带。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郯庐断裂带并非只发生右旋走滑运动,在区域裂陷作用中控制古近纪断陷的伸展断层可能利用了深断裂带在浅层地壳的部分断层面,并且因为伸展位移在中地壳层中发生拆离滑脱,而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位移才使浅层断层与深层断层保持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