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27篇 |
免费 | 2426篇 |
国内免费 | 14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6篇 |
大气科学 | 1050篇 |
地球物理 | 1357篇 |
地质学 | 3935篇 |
海洋学 | 1269篇 |
天文学 | 245篇 |
综合类 | 582篇 |
自然地理 | 7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39篇 |
2023年 | 304篇 |
2022年 | 443篇 |
2021年 | 516篇 |
2020年 | 475篇 |
2019年 | 501篇 |
2018年 | 406篇 |
2017年 | 409篇 |
2016年 | 409篇 |
2015年 | 422篇 |
2014年 | 396篇 |
2013年 | 426篇 |
2012年 | 511篇 |
2011年 | 466篇 |
2010年 | 468篇 |
2009年 | 398篇 |
2008年 | 367篇 |
2007年 | 359篇 |
2006年 | 307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237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175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150篇 |
1998年 | 133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117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4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闽北大药坑金矿床黄铁矿成分标型及硫、铅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北政和-建瓯矿集区内大药坑金矿床是一个赋存于韧性剪切带中的小型矿床。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分析载金矿物黄铁矿电子探针成分和硫化物硫、铅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大药坑金矿床的成矿作用问题。研究表明,大药坑金矿床黄铁矿的Co/Ni比值大多在1~5之间,为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成矿热液的温度和盐度均较高,也表现出岩浆热液的性质;金属硫化物的δ~(34) SCDT均为靠近0的较低正值(0.1‰~3.4‰),说明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硫化物的铅同位素比值以及高μ(~(238)U/~(204)Pb)和ω(~(232)Th/~(204)Pb)等特征,说明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大药坑金矿床形成于东南沿海区域强烈壳幔作用时期,与燕山期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型。 相似文献
102.
硝酸盐污染是博茨瓦纳地下水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以博茨瓦纳东南部的拉莫茨瓦地区为例,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技术,对拉莫茨瓦地区12个地下水样品和2个地表水样品中的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15N和18O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拉莫茨瓦地下水中的硝酸盐的来源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拉莫茨瓦地下水以HCO3-Mg型为主,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地下水主要来自于拉莫茨瓦白云岩含水层内,南部地下水中NO3-浓度小于北部地区.研究区的地下水主要来源与大气降水,北部地区蒸发作用较强.拉莫茨瓦村子地下水中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粪便污染,受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和蒸发作用的影响,墓地也对地下水中硝酸盐也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3.
Mountain catchments are prone to flash flooding due to heavy rainfall.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of flash flood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flood risk management. However, traditional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based on kinematic and diffusion wave approximations ignore certain physical mechanisms of flash floods and thus bear excessive uncertainty. Here a hydrodynamic model is presented for flash floods based on the full two-dimensional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incorporating rainfall and infiltratio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f overland flows were modelled to illustrate the capability of the model. Then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resolve two observed flash floods of distinct magnitudes in the Lengkou catchment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The present model is shown to be able to reproduce the flood flows fairly well compared to the observed dat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s shown to be crucial for the modelling of flash floods. Sensitivity analyses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reveal that the stage and discharge hydrograph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Manning roughness and initial water content in the catchment than to the Green-Ampt head. Most notably, as the flash flood augments due to heavier rainfall, the modelling results agree with observed data better, which clearly characterizes the paramount role of rainfall in dictating the floods. From practical perspectives, the proposed model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modelling large flash floods. 相似文献
104.
福建省紫金山矿田龙江亭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江亭矿床地处福建省紫金山矿田的西南部,矿体受北西向断裂控制,产于燕山早期中细粒花岗岩中。含矿岩体整体遭受硅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蒙脱石化,浅部为强硅化-迪开石化,深部保留有钾化;后期蚀变主要分布在地表,为硅化-高岭土化和褐铁矿化,偶见萤石化、重晶石化、石膏化。矿物组合和穿插关系显示,成矿前为无矿石英脉;成矿期脉体矿物组合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铜硫化物;成矿后脉体矿物组合为石英-方解石±石膏。根据矿石组构和铜硫化物类型,成矿期脉体可细分为3个亚类或阶段:早阶段为黄铁矿-黄铜矿组合,浸染状和网脉浸染状构造,见于矿体深部;中阶段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组合,具梳状、胶状或皮壳状构造,见于矿体中部;晚阶段为蓝辉铜矿-铜蓝组合,浸染状或晶簇构造,见于浅部坑道和地表。早阶段脉体矿物含大量富液相包裹体,少量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2~403℃,w(Na Cleq)介于0.2%~18.6%,显示中-高温热液的特征;中阶段脉体中的包裹体几乎全部均一到液相,完全均一温度为201~302℃,峰值为250℃,w(Na Cleq)介于0.2%~10.1%,总体显示中-低温热液的特征;晚阶段包裹体全部均一到液相,均一温度为117~250℃,w(Na Cleq)介于0.4%~9.5%之间,表现出低温、低盐度大气降水热液的特征。根据蚀变类型确定成矿期logf(O2)=-42~-38,p H值=3~5;根据金属矿物组合估算出中阶段logf(S2)=-9±,晚阶段logf(S2)=-6.5±。龙江亭矿床硫逸度-温度变化规律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可能经历了2次成矿事件,后期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叠加在早期的斑岩型矿床之上,一方面造成了复杂多样的蚀变类型、矿物组合和矿石组构,另一方面继承、残留了斑岩型矿床的特征。因此,其属于叠合成因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而非斑岩型与浅成低温热液型之间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5.
为了促进涠西南凹陷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油藏的滚动勘探开发,开展了油区沉积相精细研究。利用岩芯、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在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的基础上,将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岩芯描述基础上,进行单井沉积相、连井沉积相、平面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流三段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并系统划分了沉积微相类型。探讨了碎屑流沉积的相带归属,将发育在河道中的碎屑流沉积划分为河道型碎屑流沉积,将单独产出的碎屑流沉积根据沉积环境不同划分为水上非河道化碎屑流沉积和水下非河道化碎屑流沉积。最后对各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符合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06.
根据川南先锋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沉积特征,结合钻孔岩相及其组合特征,识别出等斜碳酸盐缓坡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相,包括高能生屑浅滩、内缓坡、潮间带等7种亚相。同时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以及支撑类型等微相特征进行了研究,将界线地层沉积归纳为14种微相类型,并由此建立了该时期的沉积相序及其演化。研究区产出一层微生物岩,显微镜观察显示:微生物岩主要是叠层石;在它们内部发现了大量的蓝藻球粒、钙化鞘和微亮晶包覆层等微生物成因的显微组构。对ZK1501孔所采集的0.58 m K9灰岩岩芯连续磨片后进行生物组合分析,在距底6 cm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三叶虫、腹足类和叶枝藻化石,其上出现小型化的介形虫(小于200 μm),表明二叠纪末期生物主灭绝界线应位于飞仙关组底面之上6 cm处,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位于小型化介形虫层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07.
很低级变质岩石在沉积盆地中分布广泛。在成岩-低级变质作用演化过程中,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油气、煤的演化阶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很低级变质作用与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矿产关系密切。本文系统总结了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的几个方面及其新进展,包括很低级变质带的划分、粘土矿物地质温压计、变质作用p_T_t轨迹及其在沉积盆地中的应用等等,并结合实例初步探讨了川西北若尔盖坳陷三叠系的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表明,对沉积盆地中很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对于划分成岩-变质界限,明确盆地的热成熟阶段,恢复盆地古地温、古构造史以及指导油气勘探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我国内陆干旱区在末次冰期(含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否存在古大湖近年来持续存在争论。居延泽是黑河的尾闾湖之一, 位于我国典型干旱区, 是开展这项研究的理想区域。依据居延泽盆地最低处的JYZ11A钻孔(全孔长61.13m, 本文侧重上部27m岩芯), 使用石英光释光测年获得3个可靠释光年龄并据此建立年代框架。全孔10cm间距测量沉积物粒度, 钻孔上部16.7m以2cm间距测量低频磁化率, 本文侧重分析JYZ11A钻孔上部10m的指标记录。综合岩性地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粒度、磁化率指标记录, 并与前人已有研究进行对比, 本研究发现末次冰期时居延泽盆地主要堆积棕色冲洪积物和风沙沉积物, 早全新世为风沙沉积, 中全新世出现浅灰色湖相沉积与风沙交替沉积, 而稳定湖泊只在约3ka时才逐渐形成, 可能存在多次湖面波动并留下古湖岸堤。因此, 居延泽盆地在末次冰期包括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并不存在稳定大湖。居延泽早全新世干涸、中晚全新世湖泊较稳定发育的全新世成湖模式与季风区湖泊演化模式明显不同, 而与许多中亚干旱区的湖泊、风成沉积等古环境记录相似, 它们可能共同指示了一种有别于中国季风区的全新世区域湿度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