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49篇 |
免费 | 1167篇 |
国内免费 | 19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13篇 |
大气科学 | 722篇 |
地球物理 | 970篇 |
地质学 | 3391篇 |
海洋学 | 1137篇 |
天文学 | 98篇 |
综合类 | 465篇 |
自然地理 | 7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348篇 |
2021年 | 466篇 |
2020年 | 340篇 |
2019年 | 402篇 |
2018年 | 347篇 |
2017年 | 335篇 |
2016年 | 332篇 |
2015年 | 411篇 |
2014年 | 376篇 |
2013年 | 418篇 |
2012年 | 468篇 |
2011年 | 457篇 |
2010年 | 441篇 |
2009年 | 369篇 |
2008年 | 419篇 |
2007年 | 412篇 |
2006年 | 366篇 |
2005年 | 248篇 |
2004年 | 213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204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胶与Zn-Al型水滑石复合膜为离子载体的溶解二氧化碳电极及其性能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探测溶解CO2气体异常.可以为寻找热液口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据.本文设计的基于自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胶与Zn-Al型水滑石复合膜为离子载体的溶解CO2探测电极属于电势型CO2电极,适用于对深海中溶解形式的CO2的测量,具有体积微小、便于与pH、盐度、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多种传感器集成在同一探头腔内,实施在线探测等优点.实验室条件下.将该溶解CO2探测电极与银,氯化银参比电极分别接在Keithley 6517A高阻抗电位计输入端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极对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具有良好的响应信号,响应时间大约在30s-1 min.检测限在10-1-10-4mol·L-1. 相似文献
73.
本文基于1961~2016年淮河流域四省(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K均值聚类、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分布进行了客观分类,利用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手段讨论了其相关环流异常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可客观分为以极端降水主要发生在淮河流域33°N以南地区的南部型,主要发生在32°~36°N之间的中部型,和主要发生在34°N以北的北部型这三种分布类型;(2)南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南有关,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北侧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使得水汽输送停留在淮河流域南部,导致南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中部型对应淮河流域受鞍型场环流结构控制,导致中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北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时,淮河流域处于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南侧,偏南风将水汽输送至淮河流域北部,导致北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3)南部型和北部型的极端降水频次分布相关环流异常分别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相关海表温度异常所影响,而中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的相关环流异常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在欧亚大陆上空激发的自西北向东南传播的准定常罗斯贝波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4.
75.
以湖南新田县大型富锶矿泉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水化学组分分析,运用ArcGIS、AquaChem软件揭示富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水化学类型及水平和垂向分带特征。结果表明:下降泉中锶元素含量具有很好的分带特征,但机井中锶的分带性较差,TDS与锶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下降泉、机井中离子的变异系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Ca2+、HCO3 - 含量较为稳定,而Sr2+、Mg2+、Na+、SO4 2-、Cl-质量浓度变化较大,下降泉和机井的水动力环境均有较大变化,或含水岩组的差异性较明显。下降泉、机井中主要离子毫克当量数所占百分比排次相同,但其垂向变化范围较大,机井水化学组分受含水岩组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水化学类型也由下降泉单一的HCO3-Ca型水演变为HCO3-Ca型、HCO3-Ca·Mg型、HCO3-Na·Mg·Ca型等复杂水化学类型,表现出垂向上正向的地球化学分带特征。锶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呈现出异常,在50~80 m深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6.
台湾海峡海表面温度的遥感反演及精度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大气系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物理量。SST为海洋学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指示量[1],在海洋捕捞中SST是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之一,可为渔业部门提供鱼类的回游路线和渔场的位置信息[2]。SST制约着海面和大气的热量、动量和水汽交换,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3]甚至台风移动路径[4]等气象学课题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SST在海洋学和气象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SST对海洋运输、海洋污染、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海滨核电站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也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77.
文章基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同位素测年、矿物薄片鉴定等室内测试分析,着重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年代、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①矿床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碳酸盐岩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的内外接触带上。②矿床的形成可划分为2个成矿期次和5个成矿阶段:Ⅰ期为内生成矿期,Ⅱ期为表生氧化成矿期。③区内SN向、EW向断裂控制着矿体的分布,成矿控制显著。④通过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锆石测年等方法精确测定了成岩成矿年龄,反映了成矿年龄和富碱斑岩形成的一致性。⑤区内蚀变可分为3带:"黄绿带"、"浅红带"、"灰白带",其中"黄绿带"为主要的金多金属矿化带。⑥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属于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78.
Based on Hong‘s theory, previous random models, and a generalized expression suitable for FIT calcul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rregular waves and vertical walls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wave energy changes with the incidence angle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wall. Particularly, the Mach effect and the combined wav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which are significant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79.
80.
The Yangbishan iron–tungsten deposit in the Shuangyashan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Jiamusi Massif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are earth element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the scheelite show that it formed in a reducing environment and inherited the rare earth element featur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neissic granite associated with the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show that the magma formed in this reducing environment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metamorphosed shale that contained organic carbon and was enriched with tungsten. In addition, in situ Hf isotopic analysis of zircons from the gneissic granite indicates that they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 predominantly Paleo–Mesoproterozoic crustal source. According to LA-ICP-MS zircon dating, the Yangbishan orerelated gneissic granite has an Early Paleozoic crystallization age of 520.6 ± 2.8 Ma. This study, together with previous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massifs of northeastern China, including Erguna, Xing'an, Songliao, Jiamusi, and Khanka massifs, belonged to an orogenic belt that exist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iberian Craton during the late Pan-African period. The significant continental movements of this orogeny resulted in widespread magmatic activity in northeastern China from 530 Ma to 470 Ma under a tectonic setting that transitioned from compressional syn-collision to extensional postcollis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