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叠层石十分发育。该群下部乱石沟组中叠层石类型丰富,根据形态可分为柱状、穹状、层状叠层石以及锥状、层柱状、包心菜状、墙状叠层石和叠层石丘等。研究区叠层石以中小型为主,少数为大型和巨型;多数无壁,部分具单层壁;对称性和继承性由好到一般,部分较差。研究表明,叠层石的形态和规模,与水动力条件、水体深度及陆源组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层状叠层石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柱状叠层石产于潮间带下部和浅潮下带,穹状叠层石出现在潮间带和潮下带,锥状叠层石多见于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层柱状、锥柱状叠层石则集中于潮间带,叠层石丘位于潮间带和潮下带。依据各类型叠层石宏观和微观特征、垂向组合类型、沉积构造及沉积岩相相互关系,并结合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综合研究认为: 虽然叠层石的形成受生物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但生物因素主要影响叠层石的微观组构,水动力条件则控制叠层石的宏观形态类型,水体深度影响叠层石的规模;另外,生物繁盛、陆源物质供给少的环境更有利于叠层石发育。  相似文献   
92.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Ye et al.(2015)在Geology上报道,华南神农架"Marinoan南坨组下部冰碛岩中黑色页岩夹层内"保存大量复杂形态的同冰期海洋底栖宏观藻炭质印模化石,引起国际同行强烈反响。然而笔者研究团队近期研究查明,Ye et al.(2015)报道的宏观藻炭  相似文献   
93.
摘要:在山岳型旅游过程中,敬畏情绪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情绪体验,显著影响游客的行为意愿。然而,鲜有研究将具体的离散情绪作为影响游客行为意愿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以径山风景区为案例进行实证调研,运用SPSS、AMOS 等软件,提取游客行为意愿的4个维度,构建了敬畏情绪与游客行为意愿的关系结构模型,分析敬畏情绪对游客行为意愿各维度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敬畏情绪对游客的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敬畏情绪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游客的口碑推荐意愿和重游意愿,但直接影响游客的分享意愿和溢价支付意愿。  相似文献   
94.
自1999年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其重要地位逐步被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所认知。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央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到宏观调控中,把土地作为经济杠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这就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新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就面临着多方面的严俊挑战,面临着多方面的重重考验。  相似文献   
95.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测量,本文对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3条次级断裂(托索湖断裂、玛沁断裂和玛曲断裂)的滑动速率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托索湖段与玛沁段走向产生20°和30°的双挤压弯曲,形成阿尼玛卿山挤压隆起,作为托索湖段和玛沁段的破裂分段标志,成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点;在西贡周西侧和莫哈塘南侧,阿万仓断裂以40°的夹角与东昆仑断裂带相交,形成西贡周断裂交汇区,成为玛沁段与玛曲段破裂分段的标志。通过构造地貌方法获得西段托索湖断裂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速率为10.8±1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2±0.2mm/a;中段玛沁断裂带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9.3±2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7±0.1mm/a;西贡周断层交汇区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7.4±1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2±0.1mm/a;东段玛曲断裂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4.9±1.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mm/a。断裂的滑动速率从西至东呈梯度下降,通过构造转换矢量分解获得阿万仓断裂西支的左旋水平走滑速率为2.4mm/a,东支的左旋水平走滑速率为1.4mm/a,垂直断裂的水平缩短速率为2.3mm/a,阿万仓断裂带西支和东支构成一个滑动分解模式。3条次级断裂的活动均产生独立地表破裂,西侧的托索湖断裂发生了1937年MS7.5级地震,中段玛沁断裂发生了公元1061年格萨尔王时期和距今358~430CalaBP的地表破裂,玛曲段地表破裂距今约1055~1524aBP,显示出段落之间应力触发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利用断裂单次地震位移和古地震复发周期获得断裂的长期滑动速率,结果显示与构造地貌方法获得的滑动速率几乎一致,也显示自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断裂滑动速率的递减与几何结构走向的弯曲以及横向断裂的相交一一对应,东昆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梯度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和横向断裂相交,构造转换造成的。  相似文献   
96.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震断裂在地表形成以逆断为主的破裂变形带。同震地表变形带的定量分析对理解地震的构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汶川地震典型调查点为例探讨了逆断型同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测量分析中值得重视并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地貌面标志和线性标志等测量数据与构造变形参数的几何关系,给出了变形参数的求解方法和相互关系。同时,就多观测点的定量数据在区域断裂几何结构变化和运动学分析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
根据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所获资料,分析了育王山山前断层的几何结构和新活动时代。断层北起岙张水库大坝东北,向南经河头蕉-竺家-陈家-钱家-俞家-王家一线以西,止于詹家西南,由2条次级段呈羽列式展布,北段为岙张水库-红岩水库段,南段为红岩水库东南-詹家段。剖面上断层地貌显示清楚,西侧为侏罗系构成的育王山低山,东侧为大楔盆地。各条断层皆由多个断面构成宽几米-几十米的断层带。根据探槽、天然剖面特征和OSL、ESR样品年龄测试结果综合分析,断层至少有两期活动,早期活动性质为逆断层,时间为早更新世,晚期活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或逆断层,时间为中更新世,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通过探槽揭露,确定育王山山前洪积扇陡坎是人类活动造成,而非断层陡坎。  相似文献   
98.
结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地质灾害在空间、时间分布的特征,对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致灾情况等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
张家口北部坝上草原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草原牧区,近年来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原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本研究依据张北县二台镇土地利用现状边界布设了136个土壤采样点,测定了土壤2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GIS空间插值(IDW)方法来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迁移富集与分异机理,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表层土壤9种重金属元素(Cd、Hg、Mn、Cr、Cu、Pb、Zn、Ni和As)污染程度、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9种重金属元素土壤环境质量单指标等级评价以一等、低风险土壤为主。根据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Hg、Pb受人类活动及成土母质控制,其余7种元素均受成土母质的控制。地累积指数结果显示, 9种重金属元素除Hg以外地累积指数均小于0,总体为无污染等级,Hg为中污染等级。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结果显示Hg和Cd为潜在危害元素,其中Hg整体达到很强生态危害程度,Cd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其他元素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重金属综合生态危害指数(RI)表明在研究区七间窑村—哈拉勿素村以西地区为中等生态危害风险区,其余地区为轻微生态危害风险区。  相似文献   
100.
Hutzell WT  McKay CP  Toon OB  Hourdin F 《Icarus》1996,119(1):112-129
We have used a 2-D microphysics mode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motions on the albedo of Titan's thick haze layer. We compare our results to the observed variations of Titan's brightness with season and latitude. We use two wind fields; the first is a simple pole-to-pole Hadley cell that reverses twice a year. The second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preliminary Titan GCM. Seasonally varying wind fields, with horizontal velocities of about 1 cm sec-1 at optical depth unity, are capable of producing the observed change in geometric albedo of about 10% over the Titan year. Neither of the two wind fields can adequately reproduce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reflectivity seen by Voyager. At visible wavelengths, where only haze opacity is important, upwelling produces darkening by increasing the particle size at optical depth unity. This is due to the suspension of larger particles as well as the lateral removal of smaller particles from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At UV wavelengths and at 0.89 micrometers the albedo is determined by the competing effects of the gas the haze material. Gas is bright in the UV and dark at 0.89 micrometers. Haze transport at high altitudes controls the UV albedo and transport at low altitude controls the 0.89 micrometers albedo.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hemispheric contrast at UV, visible, and IR wavelengths can be diagnostic of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wind field on Tit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