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4篇
  免费   699篇
  国内免费   1069篇
测绘学   411篇
大气科学   677篇
地球物理   775篇
地质学   1820篇
海洋学   722篇
天文学   129篇
综合类   421篇
自然地理   45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大洋一号”勘查技术体系的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宁 《海洋学研究》2005,23(4):61-65
介绍了"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在近1年的改装施工后所建立的现代化船舶勘查技术体系.由于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调查设备,自主研发和改造了深海浅地层岩芯钻等大型调查设备,自主设计并完成了网络信息集成系统,同时对实验室、住舱等工作、生活环境进行了改造,"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已集成了具有高精度水下定位、全覆盖地形地貌、可视化海底取样、地球物理(重、磁、震、浅地层)、深拖(声学、光学)、成矿环境(水文、化学)和生物等专业设备的联合探测分析系统,实现了各系统的科学同步作业和信息融合,大大提高了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和方法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42.
以中华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胰蛋白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PCR技术获得一个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此基因与已报道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胰蛋白酶基因有较高的相似度,序列中包含一个内含子和两个不完整的外显子,编码182个氨基酸残基。该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胰蛋白酶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为83.5%;含有胰蛋白酶所特有的His、Asp和Ser组成的活性三联体、决定胰蛋白酶底物专一性的Asp、底物结合部位的G1y残基。综合分析认定该基因为胰蛋白酶基因片断。将其氨基酸序列与报道的其他动物胰蛋白酶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与现有以表型特征为依据的虾分类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3.
Frequency-selective attenuation of sound propagaion and reverberation in shallow waterTXFrequency-selectiveattenuationofsoundp...  相似文献   
44.
贻贝棘尾虫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6年在哈尔滨郊外水池采集贝棘尾虫标本,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在扫找镜样品制备中,采KMnO4代替常用的OsO4研究表明,(1)口原基发生的位置在第一横棘毛的左前角,这下贪食棘尾虫相同,但不同于鬃棘尾虫。参与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发生的老腹棘毛只有一个,这与前人在其他贻贝棘尾虫株系上的观察结果不同,这些表明,口原基起源的位置和参与形成额、腹,横棘毛原基的老腹棘毛的数目  相似文献   
45.
台湾海峡金色小沙丁鱼幼鱼索饵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圣云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2,11(3):244-250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金色小沙丁鱼当年生幼鱼计数性状和量度性状特征差异,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产卵场、洄游及海区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索饵幼鱼仍属于同一地方种群:闽南-台湾浅滩语地方种群。根据其索饵洄游特点,可分为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两个索饵群体.  相似文献   
46.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温乃至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了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走向。众所周知,碳(C)在海洋中以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海气系统中,大于98%的C以溶解无机碳(DIC)形式存在于水体中(Zeebe et al,2001)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至关重要。 氮(N)和磷(P)等营养盐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滩涂和沿岸水域养殖区的长期施肥,它们也作为近岸海区的主要污染物而导致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并改变了一些海域的生态结构。如在胶州湾,由于营养盐浓度及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该湾地区浮游植物数量和优势种组成的变化(沈志良,2002)近年来,在海洋沿岸带的河口、海湾等水体较浅的透光层内,以孔石莼等绿藻为主要代表的大型海藻开始泛滥,形成大型海藻的水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将导致海洋碳循环的变化,从长时间尺度来看也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和气温变化。目前,对营养盐与水生藻类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王勇等,2002;刘媛等,2004;张文俊等,2004)但对于营养盐与海水无机碳体系之间的耦合作用报道甚少。在海洋环境中、C N P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其变化相互影响,并与海水中所存有的海洋生物密切相关。探讨海水中C-N-P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效应,阐明海洋碳循环过程的深层次机理,揭示在过量N P作用富营养化条件下,C的迁移转化行为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作者初步研究了模拟条件下C-N-P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7.
本文以水合氯化镁、工业氨水为原料制备出了低硼含量的纯度 >99%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利用差热 -热重 (DTA- TG)、X-射线衍射 (XRD)、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等手段 ,对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相结构、表观状态以及脱水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为 :氢氧化镁以束状纤维和片状粉末共存 ,在 6 2 3K基本完成脱水反应生成氧化镁 ,其脱水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E为135 .4 k J· mol-1,指前因子 A为 5 .15× 10 10 ,反应级数 n为 1.10  相似文献   
48.
In this paper, the irregular wave force on a cylindrical pier group is calculated by the method of spectrum analysis,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group effect of piers in the pier group are given here. The calculated results, using P-M and Bretshneider's. (B's) spectra, are obtained for the cases of 2 piers, 3 piers and 4 piers. To compare these results with those obtained for regular waves, we can come to some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irregular wave,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iers in the pier group increases, the coefficient of the group effect decreases and tends rapidly to the case of a single pier. In general, when the ratio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iers to the diameter of the pier is greater than 4, the group effect can b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49.
High precision geoid models HKGEOID-2000 for Hong Kong and SZGEOID-2000 for Shenzhe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a hybrid approach of so-called sequential processing, using high precision GPS/leveling data, land and sea gravity anomalies, and digital terrain models. These two local geoid models have the same 1-km resolution. The estimated accuracy (external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1.7 cm for HKGEOID-2000 and 1.4 cm for SZGEOID-2000. Some common areas are covered by HKGEOID-2000 and SZGEOID-2000. So these two geoid models, along with high quality GPS/leveling data collected on the overlapping areas,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systematic bias between HKGEOID-2000 and SZGEOID-2000,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ong Kong Principal Datum and 1956 yellow sea height datum of China, yielding RMS errors of 1.011 m and 1,003 m, respectively. Moreover, HKGEOID-2000, along with GPS ellipsoidal heights, i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errors of the “orthometric heights” from purely trigonometric heighting, yielding an RMS error of 0.102 m. The combination of SZGEOID-2000 and GPS ellipsoidal heights has been used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spirit leveling and mapping, called GPS mapping.  相似文献   
50.
利玛原甲藻腹泻性毒素的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和1995年分季度从海南省三亚海区采集附生于褐藻上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Ehrenberg)Dodge,经丙酮提取。提取液用pH=3的水除去麻痹性贝毒(PSP),取残留液注入小白鼠(BaB/C纯系),有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即DSP)中毒的症状出现。初步确定此种藻中提取的毒素为D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