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3篇
  免费   616篇
  国内免费   784篇
测绘学   269篇
大气科学   503篇
地球物理   774篇
地质学   1570篇
海洋学   411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在油气勘探、评价及开发中,岩性识别和薄片鉴定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准确的薄片识别结果可以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传统的人工判定方法或实验室分析方法具有主观性强、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目前基于内容的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在准确性和具体应用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论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岩芯薄片图像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并研制成功薄片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和薄片智能鉴定系统。利用图像梯度分布和色彩分析进行火成岩岩石薄片智能分类,对所有像素进行类别划分进而得到整体的鉴定结果,实现了省时、高效、高精度的薄片智能鉴定成果。  相似文献   
942.
国内外学者对发育于弧环境和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铜矿成岩机制已取得了深刻的理解,但对产出在克拉通内部的斑岩铜矿成岩机制在认识上还有所欠缺。本文报道了侵位于144Ma木吉村斑岩铜矿内的含矿闪长玢岩的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揭示木吉村斑岩铜矿的含矿斑岩成因。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含矿闪长玢岩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值(0.70599~70690)和εNd(t)值(-19.4~-14.9),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相对亏损元素Y和Yb。木吉村含矿斑岩与王安镇杂岩体镁铁质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安山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组成及亲EMⅠ地幔特征,这些岩浆岩呈现持续性的成份演化趋势,反映出它们的同源性。木吉村含矿斑岩及相关的镁铁质岩石具有相对较低的(^(87)Sr/^(86)Sr)i值(0.70564~706897)和εNd(t)值(-19.4~-13.8),显著区别于中上地壳同位素区域。含矿斑岩起源于伸展背景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其上升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下地壳混染。玄武质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发生堆晶作用形成具典型堆晶结构的角闪石岩等基性岩,随后在浅部岩浆房经历两阶段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安山岩-闪长玢岩系列分离结晶作用形成含矿斑岩。此过程可能是形成华北克拉通木吉村斑岩铜矿含矿斑岩的机制和动力诱因。  相似文献   
943.
二氧化碳(CO2)地质封存技术作为深度减排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全球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以及推进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46个风险因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风险网络关系模型,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风险因素间的传递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风险网络整体与局部参数分析确定风险传递过程中的关键起始节点、关键致险节点、关键传递节点等关键因素,识别出三条潜在风险传递链:(1)地质灾害风险→CO2供应、注入或运输意外中断风险→预期外的建设或操作成本变化风险;(2)操作人员知识不足或无相应资质风险→人为泄漏风险→项目对环境的破坏风险→公众参与风险→预期外的建设或操作成本变化风险;(3)部门协调不当风险→人才招聘和管理风险→操作人员知识不足或无相应资质风险→预期外的建设或操作成本变化风险。研究旨在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风险研究提供理论创新与技术参考,进而促进CO2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44.
Quantification of water content in silicate glasses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magma evolution and metamorphic anataxis. Here we provide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dissolved water content and water speciation in silicate melts by confocal laser Raman spectrometry based on a set of hydrous rhyolitic glasses. A series of alumino-silicate glasses with water contents from 0.33 to 9.05% m/m were synthesised in a piston cylinder apparatus. Synchrotron-FTIR mapping shows that these glasses hav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water. Total water contents of the glasses were precisely measured by TC/EA-MS and FTIR.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calibration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water content and water speciation in the silicate glasses based on excelle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dissolved water content and integrated area of the water Raman band. Furthermore, by decomposing the total water Raman bands into four Gaussians components,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water speciation (OH groups and molecules H2Om) dissolved in the glasses was determined with a similar trend to water speciation data derived from FTIR. We suggest that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water speciation can be estimated in rhyolitic glasses with 4–8% m/m H2O. Our work provides an accurate method to determine total water content and a potential tool to limit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water speciation dissolved in silicic glasses.  相似文献   
945.
利用1979—2018年NCEP 0.5°×0.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TSA法、M—K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分析湖南汛期K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湖南省K指数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状态,但同纬度地区稳定度分布不一,山区较平原地区更加不稳定;(2)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地区在6—8月间为全省大气最不稳定的区域,4—5月和9—10月这3个地区也同样是所在纬线上的不稳定区域;(3)近40 a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3个地区的大气逐渐趋向不稳定,春季湖南湘西北地区对流活动潜势增加,夏季以及初秋湖南南部地区对流活动潜势增加;(4)未来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地区大气将继续向不稳定方向发展,主要是在4—6月变得更加不稳定,其他地区随机性较大或缓慢向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46.
该文对2016年11—12月北京及周边地区不同站点重污染期间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要素及化学组分等对重污染成因进行深入探讨,比较了其中两次持续3 d及以上重污染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PM2.5质量浓度较高,北京上甸子站、顺义站、朝阳站的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73.1,130.8,226.0 μg·m-3,河北保定站和石家庄站分别为357.8 μg·m-3和346.9 μg·m-3。12月17—21日重污染过程比11月3—5日持续时间更长且PM2.5质量浓度更高。通过对11—12月所有重污染过程分析发现,北京颗粒物重污染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是静稳天气。在排放源相对稳定情况下,逆温层的结构、演变和持续时间决定了重污染的程度,其中污染持续时间和污染期间的主导逆温层类型演变对重污染程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较低的水平风速、逆温层的持续出现及更多的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12月17—21日污染偏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47.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身份认证机制的安全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现有的身份认证机制存在着隐私泄露等风险,这就要求设计出更加可靠的身份认证机制.本文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设计出基于区块链的多方协作安全身份认证机制.在实现可靠身份认证的同时,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数据冗余,并提高身份认证效率,保证全面且准确的身份认证.最后实现支持多个数据服务商对身份信息进行加密签名,保护数据隐私,以及多方共享数据的身份认证系统.  相似文献   
948.
尤金  郑栋  姚雯  孟青 《应用气象学报》2019,30(2):191-202
利用2002—2014年的TRMM/LIS(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lightning imaging sensor,热带测雨卫星/闪电成像仪)闪电观测数据分析了18°~36°N和70°~160°E范围内闪电尺度和光辐射能空间分布特征,并选取6个区域(区域1~6),探讨09:00—14:00(地方时,下同)和18:00—次日06:00两个时段闪电上述属性的逐月变化和参数分布特征。研究指出:闪电空间尺度和光辐射能在深海最大,次之为近海和陆地,持续时间在中国东部近海最大,次之为深海和陆地。不同闪电属性大值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小值则分布在区域1和区域2。多数区域分析时段内闪电空间尺度和光辐射能的逐月变化趋势较一致,陆地上它们与闪电活动逐月变化的反向对应关系较明显。分析时段内闪电时空尺度和光辐射能均呈对数正态分布,陆地闪电各属性值比海洋闪电更向小值方向集中。在LIS观测性能较高的18:00—次日06:00,各区域内闪电持续时间中值为0.18~0.29 s,通道延展距离中值为12~21 km,光辐射能中值为0.11~0.52 J·m-2·sr-1·μm-1。分析时段内闪电空间尺度与光辐射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它们与持续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9.
The small terrestrial gastropod Vertigo pseudosubstriata Ložek, 1954 is one of the rarest glacial indicator species in the Pleistocene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all, this species has been found at only about 15 sites in Europe. V. pseudosubstriata was initially described as a fossil in Central Europe and was discovered only later alive in Central Asia. With regard to its modern distribution, 25 habitats with V. pseudosubstriata have been examined in Tien Shan an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Altai. These findings seem to capture the contemporary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boundaries of its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These data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ssil assemblages. Since the few fossil specimens in Europe date from very different glacial periods in the Elsterian, Saalian Complex and Weichselia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V. pseudosubstriata apparently immigrated in at least three distinct waves. Most of the Pleistocene specimens in eastern Central Europe and Eastern Europe are report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Upper Middle Weichselian (Gravettian), roughly between 33 and 29 ka cal bp.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all reported modern and fossil occurrences and discuss the species' ecological range.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