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7篇
  免费   1062篇
  国内免费   1380篇
测绘学   450篇
大气科学   1043篇
地球物理   1395篇
地质学   2879篇
海洋学   790篇
天文学   212篇
综合类   611篇
自然地理   53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337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91.
本文基于新疆哈密地区1∶5万板房沟幅和小柳沟幅区域地质调查新成果,对东天山北部古生代的重大构造事件以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基于下志留统与奥陶系之间角度不整合、下石炭统与泥盆系之间平行不整合以及上石炭统二道沟组与下伏岩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的确定,揭示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以及晚石炭世期间存在几次重大构造事件。结合古生代不同时期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转换、岩浆活动构造环境转换以及构造变形格式转换的地质新纪录,提出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的造山事件为北部阿尔曼太洋闭合导致准噶尔—吐哈地块与阿尔泰地块碰撞的响应;泥盆纪与早石炭世之间的造陆构造事件可能是北部卡拉麦里洋盆初始汇拢碰撞的响应,其平行不整合以及下伏的志留纪—泥盆纪较稳定环境的沉积序列预示着介于卡拉麦里洋盆与南部北天山洋盆之间的准噶尔—吐哈地块为古亚洲洋盆体系中相对刚性的稳定陆块区,研究区作为准噶尔—吐哈地块的北部被动陆缘受卡拉麦里洋盆汇聚的影响较小;晚石炭世的造山事件则表现为响应卡拉麦里洋盆闭合后周缘前陆盆地的演化,是早石炭世沿卡拉麦里缝合带发生陆块碰撞以来挤压构造作用峰期的产物,其奠定了东天山北部北西-南东向构造基本格局。本文还重新界定莫钦乌拉断裂为北天山构造带(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东准噶尔构造带的构造-地层分区界线,推断其为卡拉麦里缝合带向南东的延伸,并讨论了早石炭世受控不同构造体制的沉积和岩浆纪录的空间差异性,认为早石炭世北部莫钦乌拉山区域为与北侧卡拉麦里洋盆闭合后周缘挤压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而南部博格达—哈尔里克山则总体呈现为响应南侧北天山洋盆闭合后的碰撞后伸展裂谷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92.
通过拉伊克勒克典型浅覆盖区浅钻化探成果,介绍了浅钻化探工作方法和取得的试验研究成果,显示该方法有效,经济可行,效率较高,操作简便,充分证明了浅钻化探技术在准噶尔干旱荒漠浅覆盖区是有效的找矿手段。  相似文献   
993.
Li  Songtao  Xia  Yong  Liu  Jianzhong  Xie  Zhuojun  Tan  Qinping  Zhao  Yimeng  Meng  Minghua  Tan  Lijin  Nie  Rong  Wang  Zepeng  Zhou  Guanghong  Guo  Haiyan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19,38(4):587-609

The newly discovered Baogudi gold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where there are numerous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ogudi gold district, we carried out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elemental analyses, and fluid inclusion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studies. We also compared the results with those of typical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Three mineralization stages, namely, the sedimentation diagenesis, hydrothermal (main-ore and late-ore substages), and supergene stag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field and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The main-ore and late-ore stages correspond to Au and Sb mineralization, respectively, which are similar to typical Carlin-type mineralization. The mass transfer associated with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shows that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Au, As, Sb, Hg, Tl, Mo, and S were added to mineralized rocks during the main-ore stage. Remarkably, arsenic, Sb, and S were added to the mineralized rocks during the late-ore stage. Element migr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sulfidation process was responsible for ore formation. Four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s were identified in ore-related quartz and fluorite. The main-ore stage fluids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H2O–NaCl–CO2–CH4 ± N2 system, with medium to low temperatures (180–260 °C) and low salinity (0–9.08% NaCl equivalent). The late-ore stage fluids featured H2O–NaCl ± CO2 ± CH4, with low temperature (120–200 °C) and low salinity (0–7.48% NaCl equivalent). The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CO2 and CH4 concentrations of ore-forming fluids decreased from the main-ore stage to the late-ore stage. The calculated δ13C, δD, and δ18O valu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range from − 14.3 to − 7.0‰, −76 to −55.7‰, and 4.5–15.0‰, respectively. Late-ore-stage stibnite had δ34S values ranging from − 0.6 to 1.9‰. Thes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originated mainly from deep magmatic hydrothermal fluids, with minor contributions from strata. Collectively, the Baogudi metallogenic district has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typical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southwest Guizhou. It is likely that the Baogudi gold district, together with other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was formed in response to a single widespread metallogenic event.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孟洁  翟增秀  刘英会  张君  韩萌 《岩矿测试》2019,38(2):179-185
还原硫化物是一Z类典型的恶臭物质,其特点是活性高、不易储存,因此适宜的储存条件对还原硫化物的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气袋材质、还原硫化物初始浓度、还原硫化物性质和储存时间四个因素探究袋采样法储存还原硫化物过程的损失情况。以Tedlar~? PVF和Teflon~? FEP为目标采样袋,使用5个初始浓度(0. 001、0. 010、0. 100、1. 000和10. 000μg/m L)的混合还原硫化物,选择0、2、6、12、24、48以及72h的储存时间,以响应因子和相对回收率作为评价因子,并使用配对t检验法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影响储存效果的主要因素、物质损失机理以及两种采样袋的储存能力。结果表明,储存时间越长、物质初始浓度越高,物质活性越强,损失情况越严重;在环境温度达到60℃时,Tedlar~? PVF的基质背景较Teflon~? FEP更复杂;相同条件下,还原硫化物在Teflon~? FEP储存过程中损失更严重。依据研究结果建议:(1)样品采集后避光保存;(2)低浓度含硫样品的测定在采样后8h内完成,高浓度含硫样品的测定在2h内完成;(3)若待测样品气体温度较高,优先选择Teflon~? FEP采样袋,气体温度较低条件下选择Tedlar~? PVF采样袋,可最大限度保持样品的原始状态。本研究成果有利于确保还原硫化物样品的储存稳定性,最大限度还原恶臭污染现场情况,为恶臭污染的分析测试以及后续的恶臭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7.
综合找矿模型在甲基卡隐伏区稀有锂金属找矿中的 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锂金属是重要的战略新兴关键矿产之一。寻找超大型稀有锂金属隐伏矿是中国矿床学界的一大难题。甲基卡广为第四系覆盖,以往的找矿和勘查工作主要局限在南部"就脉找矿"。笔者通过对超大型X03锂矿床的找矿实践,建立了"岩浆-变形-变质-成矿"四位一体控矿要素和成矿模式,归纳总结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的内在关联,从远景区分析、找矿靶区圈定、矿床(矿)预测定位的层次与流程,建立的第四系掩盖区隐伏稀有锂金属的综合找矿模型,在指导稀有金属找矿中取得了快速突破,是一个典型的成功实例。建议继续加强该矿田花岗岩基的深部延伸及岩石组合特征、伟晶岩(矿)脉的形成富集规律等研究,注重隐伏花岗岩株(枝)与伟晶岩(矿)脉的找矿相连部位的找矿,开展深部锂等稀有金属的资源潜力预测。  相似文献   
998.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地区深受东亚季风影响,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与水文、水系特征,自中更新世以来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在大姑组、九江组砾石层之上风成堆积广泛发育。该区域中、上更新统表现为网纹红土、均质红土和下蜀黄土的独特沉积序列,厘清这三套独特沉积序列的物质来源对于我们认识东亚季风演化及其区域环境响应至关重要。本文选择了长江中游鄱阳湖地区10个典型剖面,基于<20μm颗粒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该地区中、上更新统粉尘堆积的特点,并将其与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和东秦岭黄土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长江中游鄱阳湖地区这套独特的沉积序列,元素特征基本相似,具有贫Co、Pb,富Zr、Hf,低Eu/Eu^*(0.53~0.62)、LaN/YbN(4~8)、Ta/Zr(0~0.006)、Nb/Zr(0~0.09),高Y/Ho(28~30)、Zr/Hf(36~48)等特点,与黄土高原与东秦岭黄土有显著区别。基于Hf-Th-Co、Th-Sc-Zr/10和Th-Sc-La蜘蛛图投影分析,鄱阳湖地区第四纪粉尘物质的源岩接近于石英岩类,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的产物,显著区别于黄土高原与东秦岭黄土(源岩接近于页岩,形成于大陆岛弧构造背景)。进一步分析认为,网纹红土、均质红土的母质均与区域下蜀黄土类似,推测它们均来自于其冬季风上风方向的长江或赣江的古河谷漫滩,这套独特的沉积序列是第四纪以来长江中游现代格局的水系贯通后,冬季风增强,吹蚀大江大河广阔的古河谷漫滩而形成的区域粉尘堆积的结果;是湿热的亚热带季风区对于中更新世以来在轨道尺度上冬夏季风均加强的背景下独特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999.
黄福泉  孟建兵  朱蒙 《江苏地质》2019,43(1):146-154
射电辐射探测地下水是新的方法,而利用单台射电辐射计对煤矿老空水进行探测并确定其位置是生产实践中更新的技术。使用单台矿用射电水探测仪,用射电定位法在井下对煤矿老空水进行探测定位,通过数据处理、射电折射修正,成功实现了煤矿老空水位置的准确定位。经徐州三河尖煤矿钻孔验证,射电折射修正后的射电定位数据与实际钻孔数据相比,钻孔深度误差约为1 m,钻孔角度误差约为1.1°,与煤矿井下探测老空水位置的其他方法比较,上述2个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000.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砾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场发射扫描电镜、Quemscan软件、X-衍射、阴极发光、图像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并结合测井、录井和物性等资料,从沉积和成岩两方面对准噶尔盆地玛湖西斜坡百口泉组砾岩储层特征与有利储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砾岩储层骨架颗粒的成分、粒度、分选性和砾岩体的厚度主要由物源和沉积环境共同决定,这些因素控制了埋藏期的压实作用和钙质胶结作用的强弱、成岩环境的特征、孔隙流体的性质、钾长石溶蚀作用以及火山碎屑的蚀变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相对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河道和河道间,发育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厚度较大,刚性颗粒含量高、分选好,易发育绿泥石膜,压实作用相对较弱,孔隙较大且连通性较好,孔隙流体流动性较好,因此,钾长石和岩屑等易溶矿物的溶蚀产物如高岭石、伊利石等自生黏土矿物易被带出而不在原地发生沉淀,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处于有机质优势运移方向的储层物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