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87篇 |
免费 | 18773篇 |
国内免费 | 436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69篇 |
大气科学 | 22050篇 |
地球物理 | 13408篇 |
地质学 | 36868篇 |
海洋学 | 16394篇 |
天文学 | 1095篇 |
综合类 | 4775篇 |
自然地理 | 29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427篇 |
2022年 | 803篇 |
2021年 | 1096篇 |
2020年 | 2220篇 |
2019年 | 5622篇 |
2018年 | 5910篇 |
2017年 | 5587篇 |
2016年 | 5685篇 |
2015年 | 4995篇 |
2014年 | 4522篇 |
2013年 | 5024篇 |
2012年 | 4781篇 |
2011年 | 4541篇 |
2010年 | 4511篇 |
2009年 | 3869篇 |
2008年 | 3089篇 |
2007年 | 3102篇 |
2006年 | 2669篇 |
2005年 | 2590篇 |
2004年 | 2865篇 |
2003年 | 2571篇 |
2002年 | 2336篇 |
2001年 | 2111篇 |
2000年 | 1774篇 |
1999年 | 1888篇 |
1998年 | 1890篇 |
1997年 | 1932篇 |
1996年 | 1534篇 |
1995年 | 1468篇 |
1994年 | 1285篇 |
1993年 | 1275篇 |
1992年 | 1058篇 |
1991年 | 781篇 |
1990年 | 734篇 |
1989年 | 637篇 |
1988年 | 531篇 |
1987年 | 409篇 |
1986年 | 331篇 |
1985年 | 253篇 |
1984年 | 295篇 |
1983年 | 173篇 |
1982年 | 212篇 |
1981年 | 145篇 |
1980年 | 117篇 |
1979年 | 109篇 |
1978年 | 50篇 |
1977年 | 44篇 |
1971年 | 53篇 |
1970年 | 4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北京市强降雨分区及重现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北京观象台1841—2008年年降水量资料及近50年北京市20个气象站和82个雨量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对北京地区的降雨进行分区研究,并结合观象台站逐分钟降雨资料应用广义偏态分布(GPD)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历时降雨量重现期。结果表明:近168年来,北京地区有两个多雨时段和两个少雨时段,目前北京处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少雨时段内。70至80年代,北京地区强降雨主要为全市区域性降雨,90年代之后北京的短历时强降雨呈现出局地性的特征,降水分布不均,强降水中心大致成东北一西南向带状分布。根据北京市降雨EOF分析,将北京市划分为4个降雨分区,分别是山后区、城市中心区、东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区。其中城区代表站观象台站多个历时不同重现期降雨量分析结果经过与现行排水规范对比表明,重现期模拟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993.
A self adaptive three-dimensional baroclinic model is designed. A horiz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used to control the grid size, which can improve computational precision in the fronts without inordinately increasing computation in the whole area. A sim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 front in the Huanghai Sea is conducted with this model. Simulations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year are also conducted.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 agrees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994.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及区域水分收支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月5~6日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夏季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基本再现高原夏季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夏季对流云中具有较高的过冷云水和霰粒子含量,冰相过程在高原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面降水主要由霰粒子融化产生。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在霰胚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霰粒子胚胎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冰晶与过冷雨滴的撞冻过程,雪粒子和过冷雨水的碰冻转化及过冷雨滴的均质冻结贡献相对较小。霰粒子的增长过程在12 km(-40℃)以上层主要依靠对冰晶、雪粒子的聚并收集过程,而在其下层的增长过程主要依赖对过冷云水的凇附增长,对雪粒子的聚并收集和凝华增长过程较小。高原那曲地区净水汽收支为正,日平均降水转化率可达20.75%,接近长江下游地区,高于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区日降水再循环率为10.92%,说明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高原降水的90%仍然由外界输入的水汽转化形成。 相似文献
995.
996.
基于多项式表达模型的多角度覆盖率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层光谱的多项式表达模型是理解叶片/土壤系统内的光线散射过程,描述植被的冠层光谱与组分光谱间非线性关系的一种新的方法。冠层光谱的多项式表达模型用高阶多项式的形式表达了系统内的各组分对入射光的散射过程,多项式中每一项系数表达了各组分对入射光多次散射的可能性有多少,这与冠层的结构,包括作物的覆盖率、叶倾角、垄行结构等有关。因此,多项式系数具有反演冠层结构参数的潜力。本次研究首先使用SAILH模型得到玉米全生长期的BRDF波谱以及模型计算过程的中间变量冠层多角度覆盖率,建立多项式系数与多角度覆盖率之间的经验关系。最后,设计了一次野外BRDF观测试验,对经验关系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97.
浮力频率用来描述大气层结稳定性,反映大气扰动强弱。利用2014年6月-2017年5月中国地区高垂直分辨率的秒级探空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浮力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大气浮力频率总体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低平流层值大于对流层值;对流层和低平流层中浮力频率随高度变化均较小可视为常数,过渡层浮力频率随高度变化较大,对流层中浮力频率受地形影响较平流层大。对流层中北方地区5 km高度以下的浮力频率随时间呈现出较弱的周期变化,周期为1年,峰值出现在冬季,南方地区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在过渡层中南北地区的浮力频率随时间均呈现出1年的周期变化,峰值出现在冬季,谷值出现在夏季;在低平流层中南北地区浮力频率随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浮力频率的大小变化对重力波参数有较大影响,秒级探空资料计算的的浮力频率和风速切变更精细,较常规探空资料更准确地反映大气稳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8.
We have employed 10 digital records and computed the spectral magnitude and the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for 18 large earthquakes
(M
s≥6) occurred in Eur-asian belt during 1986–1989. The nine digital stations (CD-SN) distribute all over China and one in Germany.
The spectral magnitudes of various period have different stability among stations. The stability is better for maximum spectral
magnitudemi and seismic radiated energyE, their differences among stations are smaller, especially for the stations where the ray path main penetrates the low mantle.
But the stability of corner period is usually not good. The 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and seismic moment magnitudeM
w is lg (E)=1.5Mw+c, wherec is a constant. The maximum spectral magnitudemi=M
w+0.1, it is consistant with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418–426, 1993.
This work supported by 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Bonn, F. R. Germany. The support is grateful acknowledge. 相似文献
999.
朝鲜半岛北部广泛发育~19亿年侵入岩,这些岩浆岩可以分为三个系列,分别为似斑状花岗岩系列(多为I型,以妙香山岩体为代表,年龄1900~1840Ma)、S型花岗岩系列(以嘉山岩体为代表,本文获得1862±5Ma锆石U-Pb年龄)和正长岩系列(以龙浦岩体为代表,本文获得1857±2Ma锆石U-Pb年龄)。似斑状花岗岩系列(I型花岗岩)大致对应朝鲜地质学家定义的Myohyangsan(妙香山)杂岩,以发育钾长石巨斑为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的火山岩-沉积岩系关系密切;S型花岗岩系列大致对应Ryonhwasan(莲花山)杂岩,以发育石榴石和堇青石等矿物为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的副变质岩共生:这说明前者可能与变质火山岩系相关,而后者可能和副变质岩相关。正长岩系列,朝鲜地质学家称为Sakju(朔州)杂岩,分布较为局限,仅见于朔州以及博川-定州之间,也见于邻区辽东,多为岩株。这三个系列岩浆岩稍早或者同期于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本文获得甑山"群"变质锆石U-Pb年龄1844±2Ma)。邻区辽东-吉南及胶东地区也发育这三个系列岩浆岩,但这两个地区~21亿年岩浆作用更为广泛。朝鲜半岛南部发育大量同期岩浆岩,但岩石类型以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并发育紫苏花岗岩和斜长岩。我们推测,朝鲜半岛南北两侧基底属性存在差异,可能对应不同的古陆(华北与华南古陆)。综合分析表明,朝鲜~19亿年前广泛发育I型和S型花岗岩,并有幔源岩浆作用,同时发育正长岩类,并且这些岩浆活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时代接近。考虑到本区存在太古宙基底,我们推测本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处于类似现今活动大陆边缘弧背景。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以连山关花岗岩体为例,指出该区古老花岗岩体2种锆石可以作出3组U-Pb一致线交点年龄,分析了这3组年龄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并提出一种可能求出岩体上限年龄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