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481篇
海洋学   20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西昌地震台压容应变仪观测数据的处理及效果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八五”攻关成果提供的方法,对西昌地震台1995 ~1997 年压容应变仪原始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处理后的资料在武定6 .5 级、丽江7 .0 级等地震前显示了明显的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99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海水盐度建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海水盐度参数非线性输入输出特性,训练并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介绍了该模型的结构特点和原理。分析表明,该方法在海水盐度建模等复杂系统方面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3.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正在施行的一项战略性空间规划制度,陆海统筹是其重要的规划原则,然而在陆域和海洋规划由不同部门主导、分别编制的工作思路下,陆海统筹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文章剖析了沿海地区陆域和海洋主体功能分区不协调的现实困境,以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例,从陆域和海洋主体功能分区不协调、规划保障措施不对接两方面分析了规划单元陆海分区无法衔接的原因,并提出了统筹沿海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发挥海岸带规划的陆海统筹作用和推进陆海统筹的规划保障措施实施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主体功能分区提供借鉴,促进沿海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的充分协调。  相似文献   
994.
Based on 9 sheets of 1:50,000-scale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metallogenic systems and integrated analyses of the structural and metallogenic features, this paper hereby puts forward the composite metallogenic systems of the Weihai area, Shandong Province,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on the origins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of the numerous deposits in the area.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i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omposite metallogenic systems can be recognized, which consist of two types: the Proterozoic metamorphic-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ystem and the Mesozoic magmatic-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ystem (i.e. the Indosinian-early Yanshanian contact metasomatic metallogenic series and the mid-late Yanshanian magmatic-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eries). The two series display arcuate and NW-right lateral arrangements and a N-S parallel zonal distribution respectivel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ineral assemblages being Au+Ag+Pb+Zn, etc.; and Cu+Mo+Fe, Au+Ag+Cu+Pb- Zn+Mo+Co-Ni+sulfides+silicides+K-feldspar, etc. (2) The composite metallogenic systems may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complicated genetic relations of the deposits.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ee main metallogenic interval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ource rock series (the Jingshan and Rongcheng groups; the Wendong super-unit and the early-middle Yanshanian Weideshan super-unit; and the mid-late Yanshanian Weideshan and Laoshan super-units) as well as a case study of the Fanjiabu gold deposit, we have distinguished the consanguinity between the contact metasomatic (skarn-type) metallogenic series and the magmatic-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eries as well as the noncognate super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metamorphic-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ystem. (3) The composite metallogenic systems are easi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dynamic regimes. The formation of the metamorphic-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ystem has undergone transform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tectono-dynamic regimes from extension→compression→ shearing; that of the contact metasomatic (skarn-type) metallogenic system from compression→extension→compression; and that of the magmatic-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ystem from extension →subductive compress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The evolutions of the three types are all attributed to the opening-closing or divergence-convergence of the paleocontinent, and all their mineraliz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interval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nd of convergence to early integration of the Weihai paleocontinent. All these will benefit our deeper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continental metallogen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95.
数字地震波形分析软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概述了数字地震波形分析的重要性及该领域一些主要波形分析软件的概况,然后介绍了笔者研制的《数字地震波形分析—WAVE Version 2004》软件;详细描述了该软件的设计目标、研制思路、系统特点、系统框架、操作界面、技术特点、方法功能等;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际应用的实例。通过一些用户的反馈意见,认为该软件可作为当前地震学研究与分析预报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控制和加强原始地理数据的应用质量,Geodatabase数据模型在引入地理要素的关系、行为和规则的同时定义了一系列约束机制对数据的属性域、关系以及拓扑几何关系方面进行约束,无需编码便可减少原始数据在输入、变更等过程中的错误。文章研究Geodatabase模型中的数据质量约束机制,并以道路网数据库的建立为例说明其在数据质量约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7.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干流总磷浓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认识三峡工程蓄水对水库总磷浓度的影响,于蓄水前(1998 - 2002年)和蓄水后(2004 - 2009年)每月对三峡水库干流5个断面总磷浓度进行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蓄水前相比,蓄水后水库近坝水体总磷浓度显著降低,至2009年,巴东官渡口断面和坝上太平溪断面总磷浓度比蓄水前分别下降了42.8%和54....  相似文献   
998.
地震波输入对结构非线性响应具有重要影响,选取合适的地震波输入计算是保证结构时程分析响应结果准确的首要条件。文章通过对比地震波瞬时谱的模型化方法,优化并提出可以考虑地震波时频特性的选波方法,并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匹配瞬时谱的选波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所选地震波的时、频域差异性,降低结构时程分析响应离散度,可为工程选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碱湖高产碱性蛋白酶菌的选育和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分离自碱湖的产碱性蛋白酶菌V.metschnikovii DL33为出发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多次复合诱变,获得一高产突变株V.Metschnikovii DL33—51,其产生的碱性蛋白酶活力是出发菌株的5.74倍,48h发酵液酶活由350U/mL提高至2010U/mL。同时对菌株DL33—51的产酶培养基和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最适产酶培养基26℃对V.metschnikovii DL33—51进行摇瓶发酵,发酵40h,酶活达3268U/mL。  相似文献   
1000.
从第三极到北极: 气候与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第三极和北极地区对于区域和全球环境、 社会经济以及国家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通过对第三极和北极气候与冰冻圈研究的现状、 趋势进行梳理总结, 为未来的系统研究提供借鉴。结果显示, 第三极和北极气候系统与冰冻圈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并预计将持续下去。第三极和北极地区气温在以全球平均升温速度两倍的速率变暖, 且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 变化总体趋势高度一致; 降水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 但变率和不确定性较大; 极端事件(尤其是极端降水)的频率增加; 积雪范围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 雪水当量、 积雪天数的变化存在区域和周期性差异; 多年冻土温度升高, 活动层厚度增加, 亦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这些变化不仅对生态、 水文、 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对基础设施、 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包括重金属污染、 食品安全等。气候及冰冻圈快速变化会通过反照率反馈、 水汽反馈等机制被放大, 并通过一系列大气及海洋环流过程, 对周边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影响。目前第三极和北极研究中面临的重要共同问题包括极度稀疏的地面观测资料、 模型物理机制和精细化描述不足以及缺少与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系统关联的量化研究和可靠证据。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赖地面监测网络的扩展以及对冰冻圈和气候系统物理过程理解的提升。从第三极到北极, 不仅是研究视角的扩大, 更是全面理解第三极和北极在地球系统中作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