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45篇 |
免费 | 5068篇 |
国内免费 | 68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51篇 |
大气科学 | 5702篇 |
地球物理 | 6884篇 |
地质学 | 14178篇 |
海洋学 | 3823篇 |
天文学 | 1267篇 |
综合类 | 3052篇 |
自然地理 | 34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2篇 |
2023年 | 545篇 |
2022年 | 1256篇 |
2021年 | 1476篇 |
2020年 | 1271篇 |
2019年 | 1366篇 |
2018年 | 1584篇 |
2017年 | 1407篇 |
2016年 | 1669篇 |
2015年 | 1347篇 |
2014年 | 1697篇 |
2013年 | 1720篇 |
2012年 | 1625篇 |
2011年 | 1726篇 |
2010年 | 1592篇 |
2009年 | 1560篇 |
2008年 | 1400篇 |
2007年 | 1360篇 |
2006年 | 1100篇 |
2005年 | 1134篇 |
2004年 | 839篇 |
2003年 | 808篇 |
2002年 | 814篇 |
2001年 | 798篇 |
2000年 | 867篇 |
1999年 | 1237篇 |
1998年 | 1011篇 |
1997年 | 1072篇 |
1996年 | 1000篇 |
1995年 | 849篇 |
1994年 | 721篇 |
1993年 | 647篇 |
1992年 | 525篇 |
1991年 | 406篇 |
1990年 | 313篇 |
1989年 | 259篇 |
1988年 | 234篇 |
1987年 | 172篇 |
1986年 | 132篇 |
1985年 | 100篇 |
1984年 | 75篇 |
1983年 | 62篇 |
1982年 | 65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47篇 |
1979年 | 35篇 |
1978年 | 17篇 |
1976年 | 19篇 |
1975年 | 17篇 |
1958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扎伊尔山前,是夹持在南部四棵树凹陷和东部沙湾凹陷之间的三角构造带。然而对这个三角构造带是原地掩伏构造,山前推覆构造,还是走滑构造控制形成的认识存在争议。目前对于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而过渡带是研究该区构造变形与演化的良好区域,精细研究该区域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对于揭示其构造变形机制以及认识盆山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并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研究区的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不整合面识别、轴面分析及平衡剖面等方法,对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建模与构造复原。研究表明,过渡带发育下二叠统(P1j-P1f),中二叠统(P2x-P2w),上二叠统(P3w),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与古近系-第四系(E-Q)7个构造变形层序。发育佳木河组底部及石炭系内部滑脱层。深部(前二叠系)构造楔发育于整个过渡带,其个数和几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形态。构造楔在早二叠世开始楔入,挤压作用持续至三叠纪末期。晚三叠世发育生长地层,显示了P-T构造层褶皱变形的时间,随后三叠纪末期,过渡带受到来自西北缘造山带方向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叠加作用,表现在后缘发育一系列叠瓦构造,推覆距离约为8 km,南部逆冲断层上盘二叠系-三叠系被剥蚀完全,北部残余少量下二叠统佳木河组。 相似文献
992.
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的系统矿物学分类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是链状硅酸盐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中的许多矿物种属于造岩矿物和/或工业矿物,具有重要的成因矿物研究意义和工业应用开发价值。国内学者对它们的分类命名和基本系统认识主要源自于王璞等(1984)编著的《系统矿物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矿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矿物基础资料和分类命名都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迄今已有专业学术机构和学者在不同年代陆续发表了不同版本对该两类矿物的修订或修改意见,但一直没有统一整合,导致在涉及该两类矿物的应用研究中,在分类命名上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根据本课题组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新编《系统矿物学》)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和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归纳、梳理并综述了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的分类方案和命名原则,使分类命名统一标准、原则和认识并与国际接轨,这有利于该两类矿物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更好地支撑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993.
994.
Xiang‐Jun Liu Zhong‐Ping Lai 《Borea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ternary Research》2013,42(2):333-341
Sand wedges and ice‐wedge casts in the Qinghai Lake area o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QTP) occur within alluvial gravel or river terrace deposits.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quartz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of the infill of five relict sand wedges and one ice‐wedge cast. Combining our dating results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luminescence ages of permafrost wedges in the Qinghai Lake area, we show that sand/ice wedges formed at c. 62 ka, c. 45 ka and between 30 and 15 ka, and that the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MAAT) was depressed by at least ~3°C relative to present during the sand/ice‐wedge formation periods. This new work is partially corroborated by post‐LGM proxy records from lakes and aeolian deposits reported from the northeastern QTP. It also significantly extends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 in the region in the period before the LGM, when other proxy records are rare, allow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northeastern QTP. 相似文献
995.
996.
轻非水相流体(LNAPL)泄漏后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准确探测出LNAPL泄漏范围,本文将GPR天线-目标极化的瞬时属性分析方法应用于轻非水相流体污染土壤探测的研究中。采用注入柴油的石英砂砂箱在实验室建立污染土壤模型,利用探地雷达对该污染土壤分别进行天线方位为0°、90°的测量。LNAPL土壤污染物形状、大小、结构并不规则,因此可以通过0°和90°方位天线测量来分析天线-目标极化特征,了解目标物的走向、形状等地下介质信息。通过对预处理后的包含天线-目标极化特征的信息进行瞬时属性分析,LNAPL污染范围可以被清晰地识别,提高了GPR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997.
In order to better predict the geomet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facies and permeability barriers, i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stratigraphic geometries and architecture at all scales within a basin. Stratigraphic forward modelling (SFM) allows geologists to forward project the de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within a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ith given prior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method can approximate depositional processes whil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 range of factors that affect basin evolution and sediment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atigraphic forward models that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and have been successfully employed in simulating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including geometric models, diffusion models, Fuzzy Logic models and hydraulic models. In addi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SFM used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behaviour of natural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entrapment and accumulation in a basin using an example from the Ordos Basin,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