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70篇 |
免费 | 5770篇 |
国内免费 | 38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9篇 |
大气科学 | 4256篇 |
地球物理 | 5549篇 |
地质学 | 11486篇 |
海洋学 | 2637篇 |
天文学 | 973篇 |
综合类 | 2455篇 |
自然地理 | 25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5篇 |
2023年 | 579篇 |
2022年 | 998篇 |
2021年 | 1161篇 |
2020年 | 1131篇 |
2019年 | 1058篇 |
2018年 | 1213篇 |
2017年 | 1124篇 |
2016年 | 1328篇 |
2015年 | 949篇 |
2014年 | 1285篇 |
2013年 | 1231篇 |
2012年 | 1132篇 |
2011年 | 1212篇 |
2010年 | 1147篇 |
2009年 | 1134篇 |
2008年 | 1007篇 |
2007年 | 979篇 |
2006年 | 770篇 |
2005年 | 826篇 |
2004年 | 583篇 |
2003年 | 623篇 |
2002年 | 617篇 |
2001年 | 572篇 |
2000年 | 670篇 |
1999年 | 1007篇 |
1998年 | 810篇 |
1997年 | 887篇 |
1996年 | 819篇 |
1995年 | 689篇 |
1994年 | 567篇 |
1993年 | 517篇 |
1992年 | 404篇 |
1991年 | 294篇 |
1990年 | 235篇 |
1989年 | 188篇 |
1988年 | 183篇 |
1987年 | 135篇 |
1986年 | 112篇 |
1985年 | 79篇 |
1984年 | 57篇 |
1983年 | 55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5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14篇 |
1958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根据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规律和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料,并结合流域水文地质条件,研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模拟和计算模型。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现状实际引水量和净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现有水利条件下的最大可能引水量和净用水量,其中净用水量甚至超过了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明显过度。在现有情况下,再采用提高渠系利用率方法增加可用水量,效果甚微,只能通过节水途径,提高水的利用率,去建立新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42.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迁移演化与坳陷西翼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陆上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为研究对象,以地震反射资料为基础,主要采用地震剖面层拉平与平衡剖面恢复等技术手段,对天环坳陷形成与迁移演化历史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天环坳陷最早形成于晚侏罗世,后期由于受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山期构造运动影响,坳陷核部逐渐向东迁移至现今位置,前后累计迁移距离约30 km;2)当坳陷核部向东迁移至有效烃源岩范围附近时,原先已形成的油气藏发生重新调整,油气向坳陷西翼高部位运移、聚集,从而形成了次生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3.
矿物学填图揭示金矿脉的隐蔽分带性:以玲珑金矿52号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许多金矿脉的矿物组合很简单,几乎全是石英、黄铁矿,难于进行分带性研究。通过对玲珑金矿52号脉的矿物学填图研究,发现该矿脉从上向下,黄铁矿的晶体形态{111}减少而{210}增加,+α值减小,P导型减少而N导型增加;石英的热发光强度增大。这些物性参数在矿脉空间的规律性变化,揭示了外观很单一的矿脉内部隐蔽着的空间分带性,并发现与金矿化强度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52号脉在海拔+170m以上主要为上部矿体特征,受剥蚀程度不大,深部远景还大;成矿热液近于直立运移并具有水平方向的等距波动性;预测三个区段深部应保持良好矿化。以后的钻探工程证实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4.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断陷盆地中极为发育的一种沉积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三角洲沉积构成,可识别出9种成因相。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盆缘断裂产状等因素控制可划分出退积型、加积型、前积型、陡坡型和缓坡型5种扇三角洲类型。位于扇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及其位于扇三角洲前缘的与之有成因联系的水下分流河口坝、洪水型重力流砂体等物性好,可以构成优质储层。含油性勘探成果亦证实各主力油层段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及分流间湾区,小部分位于扇三角洲平原区。受埋藏深度和成岩场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主力油层段的物性与岩性相关性各异。因此,应用沉积体系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挖掘剩余油层及进行远景区预测是有效的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5.
根据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t)序列可较灵敏地记录降水变化的事实,利用长白山红松树轮δ13Ct序列与松花江年径流量之间的平行变化关系,重建了近200年来松花江年径流量的变化:年径流量变化有明显的准22年周期;1900年之前,径流量在周期波动中呈上升趋势,1900年之后,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6.
147.
本文介绍了两种离心式泥浆净化设备——NL-227型离心除泥器和WL-230型连续除泥离心机的结构、特点和应用效果,讨论了几种净化设备的分离物的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48.
149.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basement in southern Mongolia as revealed by SHRIMP zircon dating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ntoine Demoux Alfred Kröner Dunyi Liu Gombosuren Bad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9,98(6):1365-1380
Single zircon ages determined by ion microprobe (SHRIMP II) for granitoid gneisses from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Baga Bogd
massif (Gobi-Altai, southern Mongolia) reveal several episodes of zircon growth, ranging from late Palaeoproterozoic to late
Cambrian. The oldest events are documented by a zircon crystallization age for a gneiss protolith at 1519 ± 11 Ma and by a
xenocrystic zircon from a dark grey augen-gneiss yielding an age of c. 1701 Ma. Discrete igneous events are recorded in granite-gneisses
with protolith emplacement ages of 983 ± 6, 956 ± 3 and 954 ± 8 Ma. These ages provide the first record of early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A much younger and discrete magmatic event is recorded by several dioritic to granitic orthogneisses
which are tectonically interlayered with the older gneisses and have protolith emplacement ages between 502 and 498 Ma. These
late Cambrian granitoids of calc-alkaline affinity are likely to have been emplaced along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suggest that the Baga Bogd Precambrian crustal fragment was either docked against the southward (present-day coordinates)
growing margin of the CAOB or was a large enough crustal entity to develop an arc along its margin. We speculate that the
Precambrian gneisses of this massif may be part of a crustal fragment rifted off the Tarim Craton. 相似文献
150.
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与成矿有关的青海祁漫塔格地区虎头崖矿床Ⅵ矿带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233.6±1.8) Ma(MSWD=1.2,n=17)。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样品的稀土元素组成以总体右倾,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和具明显的负铕异常为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U、La、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Nb、P、Ti等元素的特点。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花岗岩的源区可能是富集岩石圈地幔。初步研究认为,虎头崖矿床Ⅵ矿带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中、晚三叠世碰撞后碰撞的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