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45篇
  免费   2430篇
  国内免费   3599篇
测绘学   1677篇
大气科学   2540篇
地球物理   2728篇
地质学   6898篇
海洋学   2449篇
天文学   624篇
综合类   1240篇
自然地理   1718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302篇
  2022年   758篇
  2021年   861篇
  2020年   774篇
  2019年   793篇
  2018年   820篇
  2017年   727篇
  2016年   800篇
  2015年   787篇
  2014年   868篇
  2013年   981篇
  2012年   995篇
  2011年   949篇
  2010年   869篇
  2009年   806篇
  2008年   760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627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475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485篇
  2001年   461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395篇
  1998年   290篇
  1997年   293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42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2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9篇
  1969年   5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考虑岩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异性,综合极限平衡法和可靠性理论构建了安全系数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模型。结合实际工程特点,以安全系数大于临界值为标准构建有效区,将有效区安全系数均值与对应可靠度相乘,得到以安全系数和可靠度为随机二元指标的有效安全系数。以有效安全系数为定量指标,将边坡宏观特征现象与定量分析相联系,构建意义更为明确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比了有效安全系数与传统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所得结论可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92.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定了南海海盆玄武岩年龄,揭示南海海盆从东向西分段扩张;(3)大洋钻探结果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岩浆迅速出现,未发现缓慢破裂造成的蛇纹岩出露;(4)发现南海扩张结束后仍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多种构造与地幔因素;(5)地球化学证据与地球动力学模拟都显示南海岩浆的形成受到周边俯冲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以南海为基点,开始拓展到周边大洋,通过主导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建设我国大洋钻探平台,以提升我国在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相似文献   
893.
岩溶区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取值的不确定性及其样本数量的有限性,给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的评价带来了一定困难。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建立桩基下溶洞顶板抗冲切、抗剪切和抗弯力学简化模型,并从理论上推导相应的稳定性验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区间分析理论和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度量方法,提出了基于区间非概率可靠性方法的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MATLAB中的INTLAB工具箱进行区间运算,并运用截断法消除运算过程中的区间扩展现象,最后通过比较溶洞顶板体系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与1的大小来判断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以丹霞高速互通中D匝道2#桩基下溶洞为例,计算出该桩基下溶洞顶板体系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7.95,该值大于1说明该桩基下溶洞顶板处于稳定状态,且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别以3种功能函数为单位,研究当区间变量的变异系数C不同时(C从0.01递增至0.1),对应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各区间变量变异系数C的增大,相应非概率可靠性指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溶洞顶板厚度h的变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其次为桩端阻力分担比T,桩顶反力F的影响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894.
叶林  韩立国  李洪建  张威  李宇  于晨霞 《世界地质》2016,35(4):1101-1108
针对传统拖缆采集得到的海上地震资料受鬼波影响而导致频带宽度变窄,笔者提出一种去鬼波方法,可以压制鬼波效应,拓宽频带。首先在频率-空间域推导出镜像数据生成公式,并基于峰值因子最大化的参数搜索方法来估计最优的鬼波延迟时间,将最优的鬼波延迟时代入镜像记录生成公式,获得最优的镜像记录,利用联合反褶积算法得到最优的去鬼波结果。将本文中的方法应用于模拟的变深度采集数据和海上实测的变深度采集数据,证实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压制鬼波,消除频谱中的陷波点,得到宽频数据。  相似文献   
895.
再论洞穴石笋的沉积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滇、黔、湘、桂洞穴石笋大型剖面的综合研究、,以代表性剖面和典型时(笋)段系统测年和沉积速率研究为例,初步认为,石笋沉积速率大小是气候演变、暖气候、冷气候的识别指标之一,沉积速率为10mm/100a以上是冰后(间冰)期温暖气候的沉积,趋于10mm/100a或以下者,是温暖期气候的冷转变,或冷期(阶)的沉积;1mm/100a左右是冰期寒冷气候的沉积,趋于1mm/100a或以上者是冰期寒冷气候的暖转变或间冰期的沉积;沉积速率极小,往往是冷气候显示,甚至是沉积间断,或是气候和地质、灾害事件的突变点。沉积速率具多变性,引用和识别时应避免以单一速率推算长时(笋)段年序和确定气候或地质事件的年代,不宜跨旋回计速,以避免遗漏沉积间断和气候、地质、灾害事件。石笋沉积间断很普遍,特别是寒冷的冰期气候间断更频繁,观测和测年表明,沉积间断时间累计占成笋期的28.92%~76.26%,全新世温暖气候的沉积间断时间累计,只占成笋期的13.80%以上。  相似文献   
896.
针对当前气象信息业务人员紧张,保障人员工作任务繁重的现状,研发了基于SqlServer数据库的气象信息监控报警平台。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框架结构及数据流程,并探讨了实现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97.
舒方国  龙毅  周侗  曹阳 《测绘学报》2013,42(5):774-781
在地图水系自动综合中河流选取需要建立对不同河流重要性程度的有效判别。由于河流汇水区域直接反映河流的作用空间,因而其面积大小成为关键性的量化指标。目前基于河流的汇水区域自动提取方法主要从河流单一要素出发,按“空间均衡竞争”思想平分河流之间的区域,由于未考虑地形因素使得提取的汇水区域往往存在偏差,而传统基于DEM的汇水区域提取虽然考虑了地形,但没有与河流目标建立显性的对应关系。河流是一种天然的沟谷地性线,与山脊线具有对生互补的空间耦合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等高线簇与河网双要素协同的河流汇水区域提取方法,该方法对河流与等高线的目标集合构建约束Delaunay三角网(CD-TIN)并将三角形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分别采用骨架线提取规则与梯度向量引导的分水线搜索规则提取分水线段,连接形成网络结构并依此计算各河段的汇水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更准确地提取河流汇水区域,从而为河流综合选取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898.
南极绕极流是自西向东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和地球上所有其他洋流都有关联的洋流。尽管对南极绕极流的观测和研究历史相对较短,但是对其特征、变化和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对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南极绕极流成为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以绕极流锋面分布、流速特征、纬向输运、经向输运及其响应的动力机制为重点,总结了过去数十年里对绕极流观测和理论的研究结果,明确了研究中仍然薄弱的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以促进我国关于南极绕极流及相关海洋和大气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9.
本文依据对新疆洛浦县阿其克和巴楚县小海子剖面牙形石动物群研究,详细探讨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和克孜里奇曼组、南闸组和康克林组上部地层的归属问题;指出从牙形石的发展和演化看,上述地层应属于下二叠统。  相似文献   
900.
Each type of drought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regions.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types of drought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Based on gauged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simulated soil moisture, and runoff data during the period 1951–201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teorological, agricultural, and hydrological droughts were analyzed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 soil moisture anomaly percentage index (SMAPI), and 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 (SRI) were used to describe meteorological, agricultural, and hydrological drought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indices. SMAPI had the b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3 month SPEI and SRI values. It indicates that agricultural drough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3-month scale. The three drought indices displayed the similar special features such as drought scope, drought level, and drought center during the extreme drought of 2009–2010. However, the scope and level of SPEI were bigger than those of SMAPI and SRI.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types of drough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temporal drought process in typical grids reflect that th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occurred ahead of agricultural and hydrological droughts by about 1 and 3 months, respectively. Agricultural drought showed a stable drought process and reasonable time periods for the drought beginning and en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three types of drought and thus provided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evidence for regional drought monitoring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