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8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测绘学   169篇
大气科学   209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933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741.
高速屏蔽层下广角地震波场分析及成像方法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速玄武岩屏蔽区进行勘探存在一定困难,本文以我国南 方典型靶区为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广角地震信号存在的条件以 及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利用正演理论模型分析了广角地震信号的运动学特征以及噪 声对广角反射的影响. 利用物理模型对广角地震的动力学特征、波场特征及动校拉伸现象进 行了分析. 在上述基础上,对广角地震数据作了精细处理,完成了玄武岩下的地震成像.  相似文献   
742.
雷暴电活动对冰雹增长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数值模拟了风暴演变过程 中电活动对冰雹增长及地面降雹的影响. 结果指出,带电冰雹与云内强电场作用使地面降雹 量增加约50[HTK]髎[HTSS],雹块直径增大0.7mm,降雹时间滞后约3min. 文中还讨论了强电 场通过对水成物降落速度的调制来影响冰雹微观增长过程,即主要是影响碰并过程和冰雹融 化过程. 电活动使冰雹源、汇总量都减少,但汇总量减少更多,总体效果使冰雹总量增加, 数目减少,冰雹长得更大,更易降落到地面.  相似文献   
743.
2001年3月2日磁通量传输事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3月2日11:00 至11:15 UT 期间,Cluster Ⅱ在南半球极尖区晨侧附近磁鞘内探测到3个通量传输事件(简称FTEs). 本文利用Cluster Ⅱ星簇4颗卫星观测到的磁场和等离子体资料研究了这些通量传输事件的磁场形态和粒子特征. 并利用它们探测到的空间磁场梯度资料由安培定律直接求出星簇所在区域的电流分布. 结果指出:(1)BY占优势的行星际磁场结构在磁层顶的重联可以在极尖区附近发生;(2)FTEs通量管形成初期内外总压差和磁箍缩应力不一定平衡,达到平衡有一发展过程;(3)FTEs通量管截面在L M平面内的线度约为1.89RE;(4)FTEs通量管中等离子体主要沿轴向场方向流动,整个通量管以慢于背景等离子体的速度沿磁层顶向南向尾运动;(5)FTEs通量管中不仅有轴向电流,也存在环向电流. 轴向电流基本沿轴向磁场方向流动. 轴向和环向电流在管内均呈体分布,因而轴向电流产生的环向磁场接近管心时不断减小到零,而环向电流生成的轴向场则不断增大到极值;(6)在通量管的磁鞘部分观测到磁层能量粒子流量的增强,这表明通量管通过磁层顶将磁鞘和磁层内部连通起来了.  相似文献   
744.
双轴压力下岩样自电位变化实验的新结果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伺服控制双轴加载系统,采用阵列式布局的应变、自电位测量方法,对岩石样品弹性变形阶段和破坏过程中的应变和自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在突然加卸载、黏滑和岩样破裂几种特定情况下,自电位和应变场均出现了互相关联的脉冲状突然变化,且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展布. 尽管有时应力σ值相当高,但当应力变化率γ= dσ/ dt为零(恒载)且保持正、负常数(匀速加、卸载)时,自电位始终没有异常出现. 反之,无论γ的增量Δγ为正值或负值,当γ突变,即对样品进行突然加卸载的时刻则出现了脉冲状自电位信号ΔV,Δγ的正或负对ΔV的影响是相反的. 分析表明,应力突变时ΔV与Δγ的异常幅度成正比. 应力突变和岩石破裂过程中自电位明显的时空变化意味着,孕震区附近如果自电位有突变,就有可能观测到相关的自电位前兆和同震变化, 并可能出现同步的应变变化,这给地震的自电位和应变前兆方法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745.
根据二十年来积累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孢粉组合序列资料 ,结合其他动植物化石证据 ,初步做了两地二叠纪孢粉生物地层对比 ,并讨论了植物区系性质 ,指出准噶尔盆地在晚石炭世早期已属亚安加拉区 ,塔里木盆地在早二叠世虽总体上属欧美区 ,但已混生若干安加拉—亚安加拉成分 ,中、晚二叠世基本上已属亚安加拉区。孢粉证据支持准噶尔板块在早石炭世已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塔里木板块在早二叠世与准噶尔板块对接的假说。二叠纪时 ,两地处于亚热带—暖温带 (4 0°N以南 ) ,气候总体上为半干旱气候 ,但干旱程度并不严酷 ,局部地区或层位偶尔还形成薄煤层或煤线 ,准噶尔盆地还有干湿的周期性变化和年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46.
天津地区主要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饱和烃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不同环境功能区 9条河流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饱和烃污染物的分析结果,讨论了天津地区河流沉积物中饱和烃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饱和烃污染物的污染源.结果表明,不同河流表层沉积物中均分布有多种类型的饱和烃化合物,主要包括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异构与反异构烷烃、烷基环己烷和甾、萜类等.不同河流及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表层沉积物中可抽提有机物(EOM)、烃类化合物含量和饱和烃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均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北塘排污河(北排污河)和大沽排污河(南排污河)沉积物中 EOM的含量相对较高,海河及津北地区的潮白新河、蓟运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的沉积物中 EOM的含量相对较低;北运河、南运河及大沽排污河巨各庄河段的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海河、大沽排污河和北塘排污河表层沉积物中烃类污染物的含量相对较低.位于市区北部的河流,靠近市区的河段沉积物中 EOM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位于市区下游的河流,靠近市区的上游河段的沉积物中 EOM含量相对较高,下游河段的有所降低.河流中烃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矿物油及其衍生物、高等植物蜡和藻类的降解产物,不同河流及相同河流不同河段污染源的相对贡献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747.
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CO2地下储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中简要介绍了CO2收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出了我国进行CO2收集技术预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48.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对发育于陕甘宁盆地城华地区长 3油层组缓坡带上的三角洲前缘的储集砂体进行细致分析,按成因将储层砂体详细划分为三大类 6种类型,而这几种类型砂体的成因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 (A)和沉积物补给量 (S)之间变化关系两方面的影响。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A/S<1时,以截削式河道砂体为主,A/S >1时,则为完整式河道砂体;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A/S <1时,以孤立式河口坝砂体为主,A/S>1时,则以叠加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砂体为主;在水下坡折带沉积区,则为复合式坝砂体。基准面升降过程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不同成因砂体的分布,据此建立了坳陷型湖盆缓坡带三角洲前缘不同砂体类型的成因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749.
大质量X射线双星脉冲星4U 1901 03在沉寂30多年后,于2003年1月爆发.利用罗西X射线时变探索者卫星RXTE为期5个月的观测数据,对其脉冲轮廓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该源的脉冲轮廓演化以及能量相关性,脉冲比例演化和脉冲比例对能量的依赖关系.研究发现,4U 1901 03的脉冲轮廓和脉冲比例随双星系统的吸积率变化呈现阶段性的演化,脉冲比例在十几keV处达到峰值.这些脉冲轮廓的复杂变化表明,脉冲轮廓不能用单一的几何或物理模型解释,而是与观测角度以及X射线源的辐射机制相关.利用标准的脉冲星辐射模型讨论了4U 1901 03脉冲轮廓的观测现象.  相似文献   
750.
岩体结构三维无缝建模与四面体优化剖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能雄  段庆伟  田红  于沭 《岩土力学》2008,29(10):2811-2816
复杂地质特征给数值模拟的建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岩体结构三维无缝建模方法。将直接法拓展到四面体网格剖分中,实现了基于岩体结构无缝模型的四面体优化剖分方法,从而为数值模拟提供既符合地质实际,又有较高网格质量的计算模型。利用该方法建立了某拱坝坝肩岩体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四面体优化剖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