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046篇 |
免费 | 5831篇 |
国内免费 | 79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93篇 |
大气科学 | 6874篇 |
地球物理 | 8145篇 |
地质学 | 16043篇 |
海洋学 | 3920篇 |
天文学 | 1382篇 |
综合类 | 3615篇 |
自然地理 | 42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5篇 |
2023年 | 574篇 |
2022年 | 1488篇 |
2021年 | 1754篇 |
2020年 | 1394篇 |
2019年 | 1657篇 |
2018年 | 1797篇 |
2017年 | 1645篇 |
2016年 | 1933篇 |
2015年 | 1678篇 |
2014年 | 2067篇 |
2013年 | 1932篇 |
2012年 | 1874篇 |
2011年 | 1955篇 |
2010年 | 2064篇 |
2009年 | 1929篇 |
2008年 | 1792篇 |
2007年 | 1694篇 |
2006年 | 1319篇 |
2005年 | 1245篇 |
2004年 | 945篇 |
2003年 | 949篇 |
2002年 | 909篇 |
2001年 | 945篇 |
2000年 | 1082篇 |
1999年 | 1478篇 |
1998年 | 1188篇 |
1997年 | 1125篇 |
1996年 | 1037篇 |
1995年 | 909篇 |
1994年 | 790篇 |
1993年 | 713篇 |
1992年 | 566篇 |
1991年 | 450篇 |
1990年 | 330篇 |
1989年 | 310篇 |
1988年 | 270篇 |
1987年 | 150篇 |
1986年 | 144篇 |
1985年 | 95篇 |
1984年 | 99篇 |
1983年 | 75篇 |
1982年 | 65篇 |
1981年 | 58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34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11篇 |
1976年 | 6篇 |
1958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作者根据大量试验和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烟单14号夏玉米在高产条件下,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的最佳取值范围。 亩穗数:3569~4980 穗/亩; 穗粒数:423~526 粒/穗; 千粒重:259~278 克/1000粒。 相似文献
302.
303.
304.
华南初夏的超低空急流及其对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通过华南暴雨实验获得的8次暴雨过程的资料分析,发现这些暴雨过程行星边界层下部都伴见1—2支中间尺度的偏南风强风带,它和常见的西南风低空急流有显著不同,为易于区别,称为超低空急流。分析看到,超低空急流和华南初夏的暴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05.
306.
理论分析表明,海水磷浓度控制了海洋自生磷沉积和热液磷沉积通量,并以此调节长尺度海洋磷循环的动态平衡。运用质量平衡原理,研究恢复了控制晚新生代海洋磷循环的各种通量,并据此模拟出海水磷浓度的演化。海水磷浓度演化与碳同位素分馏记录的浮游光合生物生长速度的变化一致,揭示在长时间尺度上,浮游光合生物的生长受海水磷含量控制。1500万年以来,大陆风化磷通量急剧增加,致使海洋磷浓度和磷沉积通量增加。海洋磷浓度增加促进了海洋生物生产力,导致海洋大气中生物气溶胶浓度升高,最终通过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驱动晚新生代全球变冷。 相似文献
307.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所以,相应地可将鲁西地块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分为三个阶段:印支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平面上变形样式总体表现为三种构造样式,即:1印支期的近东西走向的宽缓—紧闭褶皱及逆冲构造;2燕山中期的北北东或南北走向的厢状褶皱—坡坪式逆冲系统;3燕山晚期的北东走向的冲断—走滑断裂带。但是,鲁西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基底构造格局及构造变形在空间上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研究表明,鲁西地块及邻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08.
309.
M. L.?SerreEmail author G.?Christakos H.?Li C. T.?Miller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SERRA)》2003,17(6):354-369
In most real-world hydrogeologic situations, natural heterogeneity and measurement errors introduce major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the solution of the inverse problem. The Bayesian Maximum Entropy (BME) method of modern geostatistics offers an efficient solution to the inverse problem by first assimilating various physical knowledge bases (hydrologic laws, water table elevation data, uncertain hydraulic resistivity measurements, etc.) and then producing robust estimates of the subsurface variables across space. We present specific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the BME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solve an inverse problem involving Darcys law for subsurface flow. We illustrate one of these methods in the case of a synthetic one-dimensional case study concerned with the estimation of hydraulic resistivity conditioned on soft data and hydraulic head measurements. The BME framework processes the physical knowledge contained in Darcys law and generates accurate estimates of hydraulic resistivity across space.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hard and soft data needed to minimize the associated estimation error at a specified sampling cost is determined.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Grant no. 5 P42 ES05948 and P30ES10126),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Grant no. 60-00RFQ041), the Army Research Office (Grant no. DAAG55-98-1-0289),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 Agreement No. DMS-0112069. 相似文献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