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4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1114篇
测绘学   757篇
大气科学   700篇
地球物理   592篇
地质学   1888篇
海洋学   550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362篇
自然地理   64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9 毫秒
241.
不同对流层模型对GPS定位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层延迟是GPS测量的主要误差源之一,低高度角卫星的对流层延迟影响更为严重.介绍对流层延迟对GPS信号的影响和改正方法,分析现有对流层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通过试验比较各模型在不同高度角范围的改正效果,及其对GPS定位精度的影响,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42.
提出了应用最小信息量准则,提取了原始数据中的噪声信息并完整地保留变形信号,准确地估算了实际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243.
SPOT5与ERS-2卫星影像的联合立体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将SPOT5与ERS-2卫星影像联立构成一组立体像对,并通过立体定位的方式获取了地面点的三维坐标。根据本文立体像对前方交会的特殊几何图形,推导了立体定位理论精度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实验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同时分析了影响立体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具有一定重叠度的SPOT5和ERS-2影像进行立体定位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其精度已可以满足部分测绘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44.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沃客(GISVlog,)形成的两个背景——网络新技术提高GIS生命力和沃客(Vlog,Vedio log的缩写)为网络增值;分别论述了GISVlog形成对GIS发展和Vlog发展的意义;在普通GIS的系统功能结构和Vlog的系统功能结构的基础上构建GISVlog的框架结构并加以实现;论文最后展望了GISVlog的发展前景,提出GISVlog是网络搜索技术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45.
结合工程实例具体阐述当测斜管不能正常使用情况下运用全站仪代替测斜仪进行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倾斜测量,同时运用岩土工程相关知识对所得监测数据表现的变形及突变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获得了预期的安全监测成果,确保了深基坑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今后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46.
三维城市模型的研究与实践(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spatial data has been changed from 2D map to 3D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VGE).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n a computer are known as VGE, and in particular 3D city models provide an efficient way to integrate massive, heterogenou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nd georeferenced information in urban areas. 3D city modeling (3DCM) is an ac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pic in distinct application areas. This paper introduces different modeling paradigms employed in 3D GIS,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AEC/FM. Up-to-date 3DCM technologies are evolving into a data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represent the full spatial coverage of a city, to model both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outdoor and indoor environments including man-made objects and natural features with 3D geometry, appearance, topology and semantic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No. 40871212, No. 40671158), the Leading Academic Discipline Project of Shanghai Educational Committee( No.J50104).  相似文献   
247.
对橄榄石相变形核率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幔主要矿物橄榄石[(Mg089Fe011)2SiO4]的相变与深源地震的解释以及俯冲带和周围地幔的相互作用相关. 其中,形核率和长大率是刻画其相变动力学的两个重要参数. 因为实验技术的原因,目前人们还没有基于实验数据给出橄榄石的形核率. 本文首先通过对挤碰物理图像的分析,对边界形核情形的相变动力学理论中表征挤碰程度的无量纲参数进行了修正. 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实验资料,首次对橄榄石相变的形核率进行了估计. 通过对形核率数据的拟合,可以得到形核率参数K0和γ1/3. 得到两个形核率参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K0=55×1021~87×1027s-1·m-2·K-1,γ1/3=0~020 J·m-2,最佳拟合值为:K0=69×1024s-1·m-2·K-1,γ1/3=016 J·m-2.  相似文献   
248.
大地电场变化的频谱特征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理了中国大陆地区嘉峪关、昌黎、崇明、蒙城、兴济、宝坻和阳原等7个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应用最大熵谱方法研究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地电暴等谱成分的特征. 结果表明,大地电场日变化主要是12 h的半日波成分最强, 24~25 h的全日波和8 h周期成分次之; 地电暴是在大尺度空间同步发生的,其谱值高于日变化谱值约2~3个数量级,主要以较长周期成分为主. 这一结果初步解释了大地电场变化的主要谱成分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49.
基于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径流年内分配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借鉴年降水量年内分配的向量法,描述径流年内分配的径流集中度和集中期,尝试提出一种计算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的定量新方法。实例研究表明,用月径流量计算的集中度比径流年内不均匀系数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和敏感性,用月径流量计算的集中期对应的月份与月径流最大值出现的实际月份完全一致,径流集中度、集中期能够充分定量地表征径流在年内分配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250.
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长三角城市群在整个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深入把握这一地区发展的空间变化态势、更好地指导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际,在测算和分析1994~2004年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位置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近些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超过20 km,重心所在位置由苏州和嘉兴的交界处移至苏州市中心附近。而从其变化的趋势来看,未来的城市群重心仍将偏向西北方向,落到苏州和无锡的交界地带。这种态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内部各城市受到其自然和区位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而驱动了各城市不同程度的发展及其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地位的转变,并最终致使城市群重心向自然区位条件优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