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3篇
  免费   1352篇
  国内免费   2137篇
测绘学   893篇
大气科学   803篇
地球物理   922篇
地质学   3170篇
海洋学   1806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408篇
自然地理   843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332篇
  2021年   358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426篇
  2011年   504篇
  2010年   522篇
  2009年   476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98篇
  2005年   415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6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川西前陆盆地蓬莱镇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川西前陆盆地蓬莱镇组层序特征研究基础上,将川西前陆盆地蓬莱镇组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每个沉积层序都由进积和退积体系域组成。以体系域为编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编制了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9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表明,川西前陆盆地蓬莱镇期古地理演化总体上显示盆扩/盆缩的特点,并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不均一性、阶段性和同步性。与传统的岩相古地理图相比,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具有动态、精确、等时、成因连续和勘探实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952.
基于黄河下游流域考古遗址中第一次发现的黄泛地层,对苏北梁王城遗址T3902探方南壁剖面上部自然淤积层采样,结合考古断代,并参照历史资料,通过分析重砂矿物和粒度两方面的实验结果,揭示出考古遗址中黄泛地层的沉积物特征。旨在为今后环境考古中对黄泛地层的判别和对比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特别是为在黄河下游洪泛区考古遗址中疑似黄泛层的确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3.
林中立  徐涵秋  林从华 《遥感学报》2022,26(6):1236-1246
夜间灯光数据是估算人为热通量(AHF)的重要数据,但当前应用最广的DMSP/OLS和Suomi-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由于受限于粗糙的空间分辨率,而无法刻画城市内部的AHF分布细节。中国2018年6月发射的Luojia 1-01卫星所获取的130 m高空间分辨率夜间灯光数据,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本文利用Luojia 1-01夜间灯光数据,通过将统计年鉴中的能源统计数据细化至福建省84个县(市、区),然后与3个夜间灯光指数(NTLnor、HSI、VANUI)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了基于这3个指数的福建省AHF空间估算模型,并采用交叉验证法对其进行筛选。结果显示:(1)在3个指数中,基于VANUI的乘幂估算模型的R2最高,且RMSE最小,因此精度最高;(2)利用VANUI乘幂估算模型反演得到的2018年福建省年均AHF为0.88 W/m2,其中厦门市的年均AHF最高,达10.98 W/m2,泉州、莆田、福州、漳州等沿海城市次之,年均值在0.98—1.95 W/m2,而宁德、龙岩、三明、南平等城市的AHF则较低,均值在0.38—0.46 W/m2;(3)Luojia 1-01夜间灯光数据可以揭示城市内部的AHF分异细节。根据用地属性和功能的不同,AHF数值表现为:城市集中商业区>大型市政公共设施区>城市主干道>城市住宅区>近郊住宅区。研究表明,基于Luojia 1-01夜间灯光数据建立的AHF估算模型可以较好地揭示城市尺度AHF的空间分异情况。  相似文献   
954.
SPOT卫星影像居民地信息自动提取的决策树方法研究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赵萍  冯学智  林广发 《遥感学报》2003,7(4):309-315
以南京市江宁县为研究区域,首先分析了该区域居民地的影像特征,然后研究了居民地及其背景地物在SPOT—4(Ⅺ)卫星影像4个波段上的光谱特征,并由此探讨了它们在光谱特征上的可分性。研究发现,除道路在光谱特征上与居民地差异不大而难以完全分开外,其它背影地物均可以依据各波段亮度值的大小关系或适当的阈值与居民地分开。但道路和居民地在形状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形状指数的差异加以去除。最后分析建立了基于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的简单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域居民地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对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总体提取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面积大于10000m^2的城镇和集村。其提取精度与通常的监督分类方法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在水际交界处和道路两侧有误判现象。因此,利用该模型可以将背景地物类型复杂的江南地区的城镇和集村居民地自动提取出来,并且模型受时相影响较小,只是在域值大小上会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55.
本文重点阐述高等级公路非标准缓和曲线的施工放样测量.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的一种线型,起缓和过渡作用,其目的在于保证车辆由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由圆曲线进入直线)时的横向稳定,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随曲线长度的增加而均匀连续地变小,本文综合了各种情况下的曲线计算,给出了直接计算和间接计算两种计算方法,并用C编写了计算...  相似文献   
956.
陈伟  黄宗林  方烨  林琛 《华南地震》2022,42(1):52-60
通过对永安—晋江断裂带开展致灾因子风险调查,逐一查明带内各次级断裂的规模、产状、活动性质和最新活动时代,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综合判定调查区内的发震构造和致灾因子,评价各致灾因子的最大潜在震级.在此基础上开展致灾因子风险区划,在调查区内划分出7个地震风险源,厘定各风险源及背景源的震级上限,为响应国家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957.
太阳米波和分米波的射电观测是对太阳爆发过程中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现象研究的重要观测手段。米波和分米波的太阳射电暴以相干等离子体辐射为主导,表现出在时域和频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Ⅱ型射电暴是激波在日冕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在Ⅱ型射电暴方面,首先对米波Ⅱ型射电暴的激波起源问题和米波Ⅱ型射电暴与行星际Ⅱ型射电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其次,结合Lin-Forbes太阳爆发理论模型对Ⅱ型射电暴的开始时间和起始频率进行讨论:最后,对Ⅱ型射电暴信号中包含的两种射电精细结构,Herringbone结构(即鱼骨结构)和与激波相关的Ⅲ型射电暴也分别进行了讨论。Ⅲ型射电暴是高能电子束在日冕中运动产生电磁波辐射的结果。在Ⅲ型射电暴方面,首先介绍了利用Ⅲ型射电暴对日冕磁场位形和等离子体密度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其次,对利用Ⅲ型射电暴测量日冕温度的最新理论进行介绍;最后,对Ⅲ型射电暴和Ⅱ型射电暴的时间关系、Ⅲ型射电暴和粒子加速以及Ⅲ型射电暴信号中包含的射电精细结构(例如斑马纹、纤维爆发及尖峰辐射)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有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8.
吴宁  李燕  沈呈彩  林隽 《天文学进展》2012,30(2):125-158
从理论和观测两个方面来介绍和讨论出现在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磁重联电流片及其物理本质和动力学特征。首先介绍在理论研究和理论模型中,磁重联电流片是如何在爆发磁结构当中形成并发展的,对观测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然后介绍观测工作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理论模型预测的电流片进行证认和研究的。第三,将介绍观测研究给出了哪些过去所没有能够预期的结果,这些结果对深入研究耀斑一CME电流片以及其中的磁重联过程的理论工作有什么重要的、挑战性的意义。第四,讨论最新的与此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实验。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要课题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959.
以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模型为背景场,利用南宁市区域CORS网实测数据,对Klobuchar模型的初始相位、振幅和夜间时延值不断改正,建立南宁市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结果表明,改进的Klobuchar模型精度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60.
地球表面的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可以穿透电离层泄漏进地球磁层导致内辐射带电子沉降到两极大气.因此研究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的空间全球分布特性对于分析辐射带电子的损失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使用范阿伦双星从2013年到2018年共计6年的高质量的波动观测数据,统计了 NWC(19.8 kHz)、NAA(24.0 kHz)两个人工VLF台站信号的全球分布,分析了台站信号的电场功率谱密度对地理经纬度、磁壳值L、磁地方时MLT、地磁活动水平的依赖性.结果表明,在内磁层中,人工台站VLF信号主要沿着台站位置对应的磁力线传播,夜侧强度高于日侧,冬季高于夏季.这种日夜和夏冬差异的形成是因为夜侧和冬季的日照强度较弱,电离层电子密度较低,VLF信号较容易穿透电离层进入磁层.此外人工VLF台站信号的全球分布受地磁活动的影响很弱.这些统计观测结果给出了 NWC和NAA两个重要人工VLF台站信号强度的全球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分析人工VLF台站信号与地球辐射带电子的波粒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