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1篇
  免费   1023篇
  国内免费   1309篇
测绘学   558篇
大气科学   688篇
地球物理   985篇
地质学   3010篇
海洋学   718篇
天文学   200篇
综合类   461篇
自然地理   673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318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296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367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0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寒武纪高滩组广泛分布于赣南武功山-雩山地区,主体为一套浅变质砂岩夹板岩的复理石建造。为分析其物源,并对源区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提供约束,本文对采自高滩组的变长石石英杂砂岩进行了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年龄数据显示2 500 Ma、1 100~900 Ma和900~700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2 500 Ma的年龄峰值代表了新太古代末期—古元古代的古陆核生长事件。1 100~900 Ma和900~700 Ma两个峰最显著,表明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在华南地区的响应,为该区寒武纪地层提供了主要物源。此外,3 003 Ma锆石年龄的捕获说明,华夏地块可能存在太古宙地壳基底。Hf同位素数据表明,源区锆石结晶多为古老地壳组分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结合锆石年龄数据分析认为,华南地区存在强烈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该时期岩浆活动主要是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  相似文献   
22.
万林  谢忠  吴信才 《地球科学》2013,(Z1):174-182
现有的空间信息网格应用系统缺乏对计算资源的有效组织及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复杂空间业务流程化建模及计算任务协同化处理的需求.从数据与功能相互分离的GIS软件架构角度出发,采用活动网络图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以服务功能建模为基础的新型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模型,该模型通过服务功能的组装拆卸及动态聚合能够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的灵活构建及动态迁移,较好地解决了网格环境下空间计算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按需分配、计算任务的并行化处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信息网格工作流集群的总体框架并讨论了系统的自动负载均衡及流程资源的动态调度机制.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地质调查信息网格环境下的矿产资源储量测算系统,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复杂空间应用的工作流处理模式,并有效地提高了业务系统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23.
本文研究了双硫腙负载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对水溶液中银离子的反相色层萃取行为,试验了Ph,流速、洗脱液及洗脱方法的影响。回收率试验表明,该法能定量捕集废水中银离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4.
South China as an amalgamation of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is composed of Archean to Mesoproterozoic basement overlain by Neoproterozoic and younger cover. Both the constituent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contain well-preserved Neoproterozoic rocks that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age and tectonic nature, but less is known about their earlier crustal history due to the incomplete rock record. Recent efforts in investigating the yet survived crustal nature based on isotopic and elemental signatures preserved in igneous and sedimentary rocks have steadily improved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pre-Neoproterozoic continental crustal 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up-to-date pre-Neoproterozoic records, including petrological,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cross South China, and discuss its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pre-Neoproterozoic crust and the relevant tectonic events. While the xenocrystic/inherited and detrital zircon records suggest widespread Archean (mainly ca. 2.5 Ga) crustal components within both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exposed Archean rocks are only limited to isolated crustal provinces in the Yangtze Block. These Archean rocks are dominated by TTGs (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 with varied ages (3.3–2.5 Ga) and zircon Hf isotopes, indicating a compositionally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the Archean Yangtze Block and, by inference,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ancient terranes. The early Paleoproterozoic (2.4–2.2 Ga) tectonomagmatic events characterize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and are supportive of an east-west subdivision of the Yangtze basement, whereas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2.1–1.7 Ga) orogeneses may have affected a larger area covering both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Yangtze Block, and also the Cathaysia Block. The eastern Yangtze Block with generally northeastward-younging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gmatism and metamorphism likely experienced a prolonged 2.05–1.75 Ga orogenic process welding the various Archean proto-continents, consistent with the documentation of a buried late Paleo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imaged by deep seismic profiling from its central part and of a slightly older ophiolitic mélange in the northern part. The Cathaysia Block was probably involved in a short-lived 1.9–1.8 Ga orogenic event. The two orogeneses overlapped in time and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ratonization of a possible unified South China, and are referred to be linked with the assembly of the Nuna Supercontinent. The subsequent late Paleoproterozoic to early Mesoproterozoic rift successions and intrusions (1.7–1.5 Ga) in the southwestern Yangtze Block, and the ca. 1.43 Ga rifting in Hainan Island of the Cathaysia Block could be responses to the Nuna break-up. Late Mesoproterozoic (1.2–1.0 Ga) magmatism of varied age and nature in different localities of the Yangtze Block is reflective of a complex tectonic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assembly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Similar-aged metamorphism (1.3–1.0 Ga) is recorded in Hainan Island, reflecting the Grenvillian continental collision during the Rodinia assembly, but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late Mesoproterozoic tectonic framework of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25.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一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26.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英雄岭 (YL)地区地质、2D/ 3D地震、遥感、重磁电和钻探等资料 ,提出了喜马拉雅运动几个阶段在该区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特征。研究认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 ,英雄岭地区西南侧的阿卡腾能山因近SN向的区域挤压作用 ,产生了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及隆升作用 ,从而在干柴沟一带形成了强烈的SE向局部挤压应力场 ,基底大幅隆升 ,而在英雄岭隆起的南侧则产生了局部的拉张构造环境。喜马拉雅山中期运动在该区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使古近纪的张扭构造环境转变为新近纪的坳陷构造环境 ,英雄岭西南的阿尔金地区发生隆升作用 ,沉积中心发生向东和向北的迁移。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构造块体和沉积凹陷的分布特征等 ,得出喜马拉雅早期英雄岭及邻区发育局部拉张环境 ,为较为稳定的断陷湖盆发育期 ,沉积了一套优质烃源岩。英雄岭地区潜在勘探领域主要有构造裂缝型圈闭、地层岩性圈闭及渐新世断凸构造圈闭等。  相似文献   
27.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大山地区地处北山锑矿成矿远景区,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通过对该区开展区域化探工作,发现了规模较大的以Sb、As为主的综合化探异常,再辅以1:1万的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及槽探工程揭露,找到2个锑矿化带(Ⅰ号、Ⅱ号矿化带).对该区找矿潜力进行评价,认为该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8.
气温日较差研究进展: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指示3个方面对日较差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观测数据以及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全球气温日较差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呈下降趋势,而这种下降趋势不仅仅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辐射、云量、气溶胶、下垫面的变化、水汽、降水以及航迹云等因素都能对日较差的变化造成影响。日较差的"周末效应"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日较差的变化相对于平均气温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指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长江、黄河大洪水前期地球系统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4,他引:7  
通过分析江、淮、黄、海四大洪共14个大洪水年的前期地震场特征,发现大洪水前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亚欧中纬地带和台湾以东洋面三处的有强地震发生,若强震出现在中印缅热点则对应着江淮大小;强震出现在川青甘地区则对应着黄海河大水。引发大水的直接原因是本地区地热涡的强烈发展,它因刚好位于数组”同向等距地热涡族”的相交点上,交相干共振的结果,文中详细分析了1954和1982年两个个例。最后分析了“中印缅热点”的  相似文献   
30.
分析了小变形情况下变形体的平动变形和转动变形,利用连续介质的动量和动量矩守恒方程,应用各向同性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和偶应力本构关系,提出无限弹性介质中存在体积波(压力波)、旋转波(偶应力波)和偏斜波(偏斜应力波).旋转波和偏斜波均满足形式一致的四阶波动方程,但引起不同的运动学行为和应力状态,四阶旋转波和偏斜波的传播速度不再是依赖材料参数的常值.不计旋转变形时,各向同性弹性固体中只有体积波和二阶偏斜波的传播,这时传播速度均为常数.在3种波动模式中,体积波与传统弹性应力波理论完全一致,四阶偏斜波可退化为二阶偏斜波,但后者不同于传统应力波理论中以位移作为波函数的二阶剪切波.从变形运动学与内力的关系以及能量传播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应力波理论中关于二阶旋转波和二阶剪切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