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189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479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华北地块南缘黑山-木龙沟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山下斜辉石黑云母闪长岩和木龙沟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54±2Ma(2σ,N=16)和151±1Ma(2σ,N=15).该中酸性岩的A/CNK=0.75~1.04,Na2O+ K2O =6.15% ~8.42%,K2O/Na2O =0.77 ~2.29,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在稀土和微量元素上,富集LREE和Rb、Ba、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和Zr、Hf、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85~0.99).在同位素上,全岩的ISr为0.708676~0.711480,εNd(t)变化于-22 ~-16.1之间,tDM2为2.25~2.72Ga;锆石的εHf(t)为-27.8~-18.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37~2.96Ga.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这些中酸性岩的源区物质由古老的壳源物质和年轻组分组成,其中以壳源物质为主,可能为太古宙太华群.岩相学和区域地质特征显示,年轻组分可能为幔源组分,岩体可能是由底侵的幔源岩浆与其诱发部分熔融的壳源岩浆混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912.
成盐理论引领我国找钾取得重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郑绵平院士钾盐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联合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等单位,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第四纪早期地层发现新型砂砾含钾卤水层,根据钻探资料控制的资源量3.5亿吨,有望成为柴达木盆地钾盐后备基地。在塔里木库车凹陷发现厚达百米的古新纪含钾盐矿层,氯化钾达工业品位盐层厚度为41 m;深入阐明了在四川盆地大规模三叠系杂卤石资源:提出该资源既是深层富钾卤水钾重要来源,更是宝贵的缓释钾肥;对上扬子盆地13个储卤构造含钾卤水矿进行评估,估算氯化钾资源量4917万吨;在滇西南勐野井建立钾盐二层楼成矿模式,大幅度缩小陕北奥陶系盐盆找钾靶区,海相钾盐找矿崭露曙光。  相似文献   
913.
老牛山杂岩体位于华北地块南缘。野外侵入关系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其由晚三叠世(印支期)和晚侏罗(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组成。印支期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和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223±1Ma、222±1Ma和214±1Ma; 燕山期为中粒-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52±1Ma和146±1Ma。印支期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的SiO2相对含量低、富碱、高铝,为钾玄系列,准铝质Ⅰ型花岗岩;印支期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富硅、碱、高铝、低镁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准铝质-过铝质Ⅰ型花岗岩;燕山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硅和铝、富碱,低镁的特点,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Ⅰ型花岗岩。组成老牛山杂岩体的花岗岩从早到晚SiO2含量由低变高,MgO、CaO和Na2O由高变低。各期次岩石均表现出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较弱的铕异常。两期花岗质岩石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印支期花岗质岩石的全岩εNd(t)为-11.3~-14.87,tDM为1.7~1.9Ga,锆石的εHf(t)为-9.57~-25.11,tDM2为1863~2841Ma;燕山期花岗岩的全岩εNd(t)为-13.32~-16.83,tDM为 1.7~1.9Ga,锆石的εHf(t)为-18.28~-24.79,tDM2 为2360~2767Ma,表明该杂岩体的源区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可能与太古宙太华群相似,印支期有年轻地幔物质贡献。  相似文献   
914.
秋季聚积蓝藻打捞对蓝藻生长及水质影响的原位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巢湖西北半湖近岸设置3组小型围隔模拟秋季湖岸带蓝藻聚积,并用单片鳃式过滤器原位打捞蓝藻,研究秋季打捞对蓝藻生长的影响及其对营养盐、藻源性有机物的控制效应.初始围隔水体叶绿素a浓度为309.5±3.7μg/L,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3.32±0.14和0.30±0.04 mg/L.蓝藻衰亡分解释放的藻源性有机物为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荧光有机物以类蛋白物质为主.经过打捞,浮游植物生物量削减了41.7%,解除了蓝藻生长"密度制约",24 h细胞分裂频率及原位生长速率均增大,说明打捞在短期内增强蓝藻细胞生长活力,减缓藻源性有机物的释放.与秋季蓝藻衰亡趋势一致,实验周期内围隔中叶绿素a浓度逐渐降低,秋季打捞不会造成蓝藻水华再次暴发.打捞通过削减蓝藻生物量,使水体初级生产力、氮、磷、高锰酸盐指数得到显著控制;而且打捞还可以控制藻源性有机物的释放,使藻源性大分子有机物更易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因此,在秋季对湖岸带聚积蓝藻进行物理打捞,不仅可以控制蓝藻生物量,还可以有效控制营养盐和有机物的释放,降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15.
研究城市径流水质变化及初期冲刷效应对控制与治理城市径流污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塘西河上游6次降雨径流水质水量进行监测分析,计算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和单位面积次降雨径流污染负荷(EPL),作M(V)曲线图研究初期冲刷现象.结果表明:降雨径流中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Cr)和总磷(TP)的EMC值相对较大;SS的EMC值波动最为显著;总氮(TN)、TP、COD_(Cr)、SS间的EMC值均呈正相关;TN的EMC值与降雨量呈负相关性.各污染物EPL值与各降雨特征间均呈正相关性,经估算2015年研究区在6-8月共有10.38 tTN、2.29 tTP、1022.43 t SS、161.70 t CODCr和5.18 t NH_3-N随降雨径流排入巢湖;降雨量和雨前干期是城市径流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以FF5050为初期冲刷效应判别依据,5种污染物均有初期冲刷效应出现,冲刷程度表现为SSCODCrTPTNNH_3-N;各水质指标的初期冲刷强度与降雨特征之间无相关性;雨型对初期冲刷现象影响较大;当降雨强度达1.36 mm/h即有径流汇集流出时开始截流,截流时间取440 min,截取的最大径流量取224319.14 m~3.  相似文献   
916.
王磊  李文朝  柯凡  潘继征 《湖泊科学》2008,20(4):450-455
采用低溶氧生物膜反应器对滇池北岸村镇混合污水进行预处理,旨在去除难以自然沉淀的固体污染物,便于后续湿地深度净化.以小试规模在现场自然条件下进行了12个月的连续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水力负荷3-12m31/(m2d)、气水比为1:1-2:1、DO浓度基本维持在O.1-2.Omg/L时,生物膜反应器对污水中有机物能够有效去除,进水COD负荷低于0.58kg/(m3d的情况下.去除率可稳定在60%以上.低溶氧条件下生物膜脱落缓慢,膜厚度达到 800pm,增强了对进水SS的拦截、吸附作用.SS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7%.实验发现低溶氧条件下系统对氮、磷仍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降低曝气量后运行能耗明显减小,以4000t/d的处理规模计算,运行费用在0.05-0.1元/t尽管混合污水中COD、SS浓度波动范围大,但反应器出水及生物膜的生长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为后续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试验为滇池流域城郊水污染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17.
刘芸芸  王永光  柯宗建 《气象》2021,47(1):117-126
2020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极为异常,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73.0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4.7%,为1961年以来次多;季节内阶段性特征显著,6—7月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大部—江淮地区,8月则主要在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致使2020年夏季雨型分布异常,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四类雨型分布。通过对同期大气环流和热带海温等异常特征分析发现,6—7月,欧亚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两脊一槽"型,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强、偏西,第一次季节性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明显偏晚,且表现出明显的准双周振荡特征;使得来自西北太平洋的转向水汽输送偏强,并与中高纬不断南下的冷空气活动相配合,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江淮梅雨异常偏多。热带印度洋持续偏暖对维持6—7月西太副高偏强偏西及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起到了重要作用。8月,欧亚中高纬环流调整为"两槽一脊"型,蒙古低压活跃;西太副高也由前期偏纬向型的带状分布转为"块状"分布,脊线位置偏北;沿西太副高外围的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延伸至华北一东北南部,形成自西南到东北的异常多雨带,与6—7月江淮流域降水异常偏多的空...  相似文献   
918.
根据新型省级示范实验室——测绘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特点,阐述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原则及内容,为该类型实验室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测绘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成功建设,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19.
针对数据生产、建库、使用过程中,制图数据与建库数据矛盾问题,以及各项数据的采集、编辑所具有的工序复杂,工作量大,数据冗余,人工交互多,人为数据错误的可能性大等特点,本文提出基于制图表达的一体化建库模式,通过面向对象技术开发了制图数据与建库数据一体化系统平台,实现数据一体化编辑和数据库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920.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获取的海面高、卫星重力数据以及最新的Argo漂流速度数据确定我国海域稳态海面地形,研究分析中国近海上层地转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地转流沿x方向分量流速范围为0.1~1.6m/s,其误差在±0.97m/s以内;沿y方向分量流速范围是0.1~1.70 m/s,最大误差为±0.66 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